这是一部西方学者近年来发表的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论文辑选,作者都是极具知名度的学者。大致可分四个方面:中国与世界、中国革命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讲述无论是追溯学科之形成,分析理论框架之建构,还是评价具体的名家名著、学派体系,都无法脱离其所处时
黄远生,中国近代著名新闻记者。1885年1月15日生。江西九江人,原名黄为基,字远庸,远生系笔名。1904年考中进士。自幼受到良好的
本书主要以晚清时期(1840-1911年)的海外旅行写作为研究对象,这一文体作为近代中国人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在当时逐渐形成一种
柯博文(旧译“小布尔”,ParksM.Coble)历史学博士。1975-1976年在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执教。1976年至今一直在林肯-内布拉斯加
西方的鑄字印刷術東傳,不僅全面取代中國木刻印書傳統,更深刻地影響百餘年來的書籍文化。直至十九世紀為止,中國人主要以木刻印
本书把中国嵌入到19世纪殖民主义的历史之中,指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不仅仅是枪炮、商品和各种侵略行为,它还是一个文化过程,一
本书尝试着提出一个“儒学地域化”的解释体系,通过研究儒学从官方的意识形态转化为民间的思想资源这一复杂的过程,展示了不同的
电报,最初被国人视为是神奇至极的千里传音之术,是外国商人们死死盯住的大饼。清廷闭塞,开始时不愿引进神术,更不愿让鬼佬们来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民众:饥饿、社会改革和民族主义》是一部由下至上角度撰写的抗日战争史。全书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核心问
林纾既为当世所重的翻译大家,又是后人称道的古文殿军,身处中西文化之间,对于二者的态度又颇可玩味。本书以家书这一特殊的视角
本书从武昌举义写到民国成立。历史学者杨早角度新颖,仿佛回到当时历史之现场,发来富有画面感的“采访报道”;深入各省革命之细
本书将孙中山视作以科学为自己思想和行为基础的“科学人”,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科学”在中国的传入、翻译、普及、应用等用
历史是一面镜子,晚清的衰败与中国文化的负面思想紧密相关。作者用自己的思想反思和探索了晚清的败局,正如作者在书中的扉页上写
19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扩张和海通时代的到来,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的一个部分,也就是梁启超所说的“世界之中国”.然而,不同于
走出帝制结果怎样?新旧交错的个人与群体在新时代如何安身立命?透过近百部日记重建民国成立前后波光诡谲的历史倒影本书系作者大转
張灝院士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等文章中指出:1895至1925年是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在思想知識的傳播媒介或是思想內容
◆邦諾書店2013年最佳非文學書◆《紐約時報》2013年注目書籍◆《紐約時報》《經濟學人》《金融時報》《星期日泰晤士報》《BBC歷史
本书为中研院学人文库丛书之一,内容包括公私观念与自由民主、梁启超与近代中国思想变迁、民国人物与思想三个部分。所收论文,涵
《冷战与革命》介绍了:冷战是几乎涵盖了整个20世纪下半叶的重大历史事件。关于冷战国际关系史的研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