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谈枕边书

| 2023-11-12| 0

您最早读的书是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看的?

叶永烈:我最早阅读的是两本图画书,一本是《人猿泰山》,一本是《鲁滨逊漂流记》。这两本图画书,是我从父亲的书柜里找到的。父亲有好几个书柜,放着各种各样的书。这两本图画书浅显又有趣,《人猿泰山》所描述的非洲森林,《鲁滨逊漂流记》所描述的荒岛生活,都是我闻所未闻的,所以引起我强烈的阅读兴趣。

童年时期的阅读,对哪些书印象深刻?

叶永烈:童年时期喜欢读《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样的童话。特别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给我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因为在小学五年级时,老师组织班级里的同学演出了这个童话剧,主角卖火柴的小女孩由班上同学蒋玉蓉饰演,我也是剧组成员。由于反复排练,我迄今仍会唱《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主题曲,也不知道这首歌是谁写的。

另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的表姐、演员戈烟从上海来温州,送给我一本连环画《白毛女》。这使我第一次知道白毛女的传奇故事,而这故事有着强烈的阶级斗争意识。

小时候读的书,都是来自哪里?讲究阅读方法吗?

叶永烈:我先是看家里的书。父亲那几书橱的书,让我看光了,我便到学校图书室、少年之家去借。上中学时,我向温州市图书馆等申请借书证。于是我手中有好几个借书证。那时,温州市文化馆图书室在市中心中山公园里,还不算远。从我家到九山湖畔的温州市图书馆,路上来回要走一小时。然而,那里的书却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使我不住地往那里跑西游记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感悟,借回心爱的书。至今,我仍保存着“温州市图书馆读者证”“温州市文化馆图书室借书证”“少年之家出入证”。其中,那张“温州市文化馆图书室借书证”上有借书记录,从1956年7月31日至8月29日暑假期间,我共去该馆借书15次,差不多两天去借一次。

那时,我爱看《把一切献给党》《普通一兵》《团的儿子》《表》《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源泉》。我很崇拜书中的英雄人物。有一次,我读《真正的人》,被“无脚飞将军”的英雄业绩深深感动,写了一篇几千字的读后感,交给语文教师。不过,《真正的人》开头,用了很长的篇幅单纯描写森林里的景象,我看不下去,“跳”了过去。我喜欢读故事性强的作品。到了高中,我开始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呼啸山庄》这样的书。

我也爱看中国古典小说。像《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聊斋志异》,看了好几遍。我最喜欢《西游记》,作者那丰富的幻想力使我深为佩服。这样的古典名著,多读几遍是很有好处的:我第一次读的时候,被书里的故事情节吸引住了,读得很快西游记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感悟,一口气看完,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第二次、第三次读的时候,所关心的不再是故事情节了,细细品尝,下马观花,这才真正读懂这些书。

父亲有古文根底。那时候,父亲是银行行长、钱庄总经理,每天开门营业前,他要给员工讲解《古文观止》,所以买了很多本《古文观止》,员工人手一册。我也跟着学《古文观止》。我考上北京大学时,从家中带走的两部书,一是《古文观止》,二是《饮冰室文集》,迄今这两部书仍在我的书架上。

我看书时,有个习惯,读到精彩处,就随手记在笔记本上。这对于提高我的写作水平,很有帮助。一天,我得到一本精美的布面烫银的日记本,忽发宏愿,要自己编一本名言俗语的摘抄本,将精彩的词汇、诗句集中起来,经常翻翻。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呢?想了好一会,取名《小辞源》。《辞源》词汇丰富,冠上一个“小”字,含涓涓细流的意思。这本《小辞源》,其实也就是我自己编辑的《景物描写辞典》一类的书。那时候,买不到《景物描写辞典》那样的书,不过通过自己的摘抄,印象更深。至今,我手头仍保存着这本《小辞源》,有时,还要拿出来翻翻。这本《小辞源》,记下五六万字的名言、佳句、成语、口头禅,光是成语就有上千条,还详尽地记叙了诗的韵律,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绝和七绝的格式,以及各种词牌的格式。我居然对“然”字发生兴趣,研究起“然”的词意。这样,我在看书时,见到“然”的词汇,诸如“猛然”“奄然”“怆然”“矍然”“泫然”“轩然”“忝然”“秩然”“尽然”“澹然”“惴惴然”“施施然”“潸然”“翩然”“岿然”等都摘了下来,记了一百多个“然”。

哪些书对您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叶永烈:上中学时,我也很爱读科普书籍。伊林写的《十万个为什么》,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本书像一位忠实的向导,领着我进行了一次“室内旅行”,使我明白了自来水、衬衫、镜子之类,也有许多科学奥秘呢。有一次,我借到一本翻得很旧的《科学家奋斗史话》,一口气把它看完,接着又看了一遍。我懂得了科学家不是天生的,而是“奋斗”出来的。1959年底,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酝酿出版《十万个为什么》,我是作者之一,便得益于中学时代的这些阅读。

常常有人问我,你怎么会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你小时候读什么科幻小说?

我小时候读的科幻小说,跟你们现在读的科幻小说全然不同。我在21岁写作《小灵通漫游未来》之前,既没有读过法国凡尔纳的“硬科幻小说”,也没有读过英国威尔斯的“软科幻小说”,更没有读过美国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科幻小说”。我那时候能够读到的,是苏联的科幻小说。我读到的第一篇科幻小说,是苏联的《精密度的钥匙》。当时,我上高中,跟同班的一位同学合订了苏联《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中文版。在这本杂志上,我读到了连载了几期的《精密度的钥匙》。可能是这篇科幻小说太枯燥,也许是内容太深,我看了开头就没有读下去。

使我对科幻小说发生兴趣的是两篇苏联科幻小说,尽管这两篇科幻小说都没有“名气”:其中的一篇叫《射击场的秘密》,记得我当时是从《中国青年》杂志上读到的。《射击场的秘密》是惊险样式的科幻小说。故事很有趣,时隔几十年,我仍能复述:间谍拍摄的微缩胶卷被查获了,所拍摄的是军事禁地射击场。奇怪的是,拍摄者的视角都很低。据此推理,破案的焦点集中在一只可以随意进入射击场的狗。最后查明,是间谍在狗的一只眼睛里安装了微型照相机。这篇情节跌宕、幻想出人意料的科幻小说,使我对科幻小说产生兴趣。

接着,我又读苏联科幻小说《奇异的“透明胶”》,写的是一天清早,有人正在刷牙,忽然见到从空中飞过一个人,大为惊讶这“空中飞人”是怎么回事?经过调查,才知道原来是一个发明家西游记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感悟,发明了奇异的“透明胶”,充进氢气,就飞上了天空。这种“透明胶”有着奇异的用途。

我也很爱读中国当代小说。记得邓友梅的小说《在悬崖上》发表的时候,我在念高三。我是站在温州的新华书店里,一口气读完这篇小说,久久地激动着,“蓝皮猴”的形象从此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后来我在出席作家代表大会时,特地找邓友梅老师合影,因为我年轻时曾是“邓粉”。我也喜欢读王汶石的小说,可惜后来我一直没有机会见到他。在民国小说中,我爱读废名的短篇小说。

您是一位多产的畅销书作家,尤其是那么多纪实文学,都要经过大量的采访。您的时间是怎么支配的?

叶永烈:我把外出采访与案头写作,看作是不同工作状态的交替。

一年到头,我没有周末,也没有节假日、退休日。我一直处于工作状态。特别是放长假的时候,电话很少,而我又从不在长假外出旅游,使我能安安稳稳写作。这样,相对而言,我的创作时间就多一些。

另外,我在长期的写作中,养成了思路通畅,一气呵成的写作习惯。我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一次性写成,很少有写了一半重新再来。我从1992年起就改用电脑写作,是第一批换笔的中国作家之一。电脑写作,大大提高了写作效率,同时也减轻了写作的劳动强度。

您的科普作品进入了中国教科书,同时也被翻译到国外,进入了日本的教科书。您认为怎样才能让更多的读者了解科学?

叶永烈:语文课本应当选入一定比例的科普作品,使中小学生从小就对科学产生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从小对科学产生兴趣,会使他们一辈子热爱科学。当然,语文课本在选入科普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科学知识的准确。比如,那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悲壮的两小时》,存在多处明显的科学错误,我曾经就此事发表过谈话,希望语文课本编好之后,那些科普作品最好请科学家看一下,以免贻误下一代。

(文章采访于2020年4月12日,叶永烈先生后于2020年5月15日因病去世。)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

相关推荐

叶永烈谈枕边书

这样的古典名著,多读几遍是很有好处的:我第一次读的时候,被书里的故事情节吸引住了,读得很快,一口气看完,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第二次、第三次读的时候,所关心的不再是故事情节了,细细品尝,下马观花,这才真正读懂这些书。

122 2023-11-12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