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神童诗,被鲁迅评价为“夸着读书人的光荣”,我们到底为何读书
大约所有人都知道这两句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依稀记得小时候看电视,里面出来个穷秀才,摇着把扇子唱到这一句,伯父“啪”的一下把电视关掉。然后说:“这是什么秀才,就是一泼皮无赖!秀才能这么唱吗?”
我就在旁边呆呆的望着伯父,因为前两天伯父刚教完我们几个孩子这两句,让我们好好读书。伯父看看我,然后和颜悦色地说:你们小孩子这么读、这么想是对的,但是,一个秀才是不能说出这等话的。
现代社会的现代人,单独读这两句,也经常会觉得不是滋味,通过贬低其他人来衬托读书人的高明,实在是夸读书,夸的有点过。就连鲁迅先生当年都说,这是“夸着读书人的光荣”。
后来长大之后,读了汪洙《神童诗》的全文,才发现有点冤枉他。而鲁迅先生引用“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段诗,也是有他的用意。
鲁迅先生1933年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专门探讨儿童用的教科书,教育儿童的方法。按照鲁迅先生的记载,那个时候的村塾里还有《三字经》和《百家姓》,而清朝末年用的就是这篇知名的《神童诗》,和《幼学琼林》。我想鲁迅把《神童诗》说成夸着读书人的光荣,还算客气;因为在鲁迅先生看来,《幼学琼林》教着做古文的滥调。鲁迅先生还提到了汉代的《急就篇》以及唐末宋初的《太公家教》。
读过全文的人,都很明白,鲁迅并非是说《神童诗》、抑或《幼学琼林》不好,而是认为这些已经不符合当时的时代。《神童诗》为北宋年间的神童汪洙所做,《幼学琼林》则是从明代开始就用于儿童识字启蒙。
在鲁迅先生的时代,再教授这些古板的内容,孩子们会出现矛盾冲突。儿童启蒙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鲁迅先生说,如果有人能够将中国历史上教育儿童的方法,做个明确的记录,都是非常大的功德。
简单一句话,诸如《神童诗》这些东西太老了。就像今天的孩子会比以往的孩子,更可能多地使用电子产品学习一样。可能是时代发展太快,今天若要求一个孩子背诵10年前的课本,都不一定完全合理。
当然,时代发展到今天,读书这件事还是非常的重要。虽然师长们几乎不会再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样的陈词滥调,但仍然会采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说明读书的好处。
《神童诗》为北宋年间的神童汪洙所做,而《神童诗》中,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也还是蛮多的。比如: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
都是鼓励孩子勤勉读书的励志语句,今天读起来还是朗朗上口,其中的道理还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突然理解了伯父,儿童启蒙阶段的任务,就是读书,说唯有读书高,还挺有道理。但是倘若一个秀才,满腹经纶的成年人,把儿童启蒙的课文背出来当真理,确实不合理。就像一个初中生,不会因为自己知道1+1=2而引以为傲一样。
通过这件事,李秀笔记认识到,读书不能读半截,听人讲话也不能听半句,一定要全面了解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才能了解其中的真相。当然,也许我知道的仍然不是真相,只不过是目前能了解的一些“真相”而已。
后来长大之后,读了汪洙《神童诗》的全文,才发现有点冤枉他。我想鲁迅把《神童诗》说成夸着读书人的光荣,还算客气;因为在鲁迅先生看来,《幼学琼林》教着做古文的滥调。读过全文的人,都很明白,鲁迅并非是说《神童诗》、抑或《幼学琼林》不好,而是认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