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的手抄报范文第1篇
古诗配图手抄报的图片欣赏
古诗配图手抄报图片1
古诗配图手抄报图片2
古诗配图手抄报图片3
古诗配图手抄报图片4
古诗配图手抄报图片5
古诗配图手抄报的内容:思乡诗欣赏
1、《客中寒食》
唐·李中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
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2、《江岸秋思》
唐·杜荀鹤
驱马傍江行,乡愁步步生。
举鞭挥柳色,随手失蝉声。
秋稼缘长道,寒云约古城。
家贫遇丰岁,无地可归耕。
古诗配图手抄报的资料:五言律诗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2、《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古诗配画的手抄报图片大全
2.简单的古诗文配画手抄报图片设计
3.小学古诗配画的手抄报图片
关于古诗的手抄报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诗文的积累;运用;提高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
学校的读书节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校园里,随处可见同学们不是在品名著,就是在赏诗词,课间还不时谈论着三国水浒中的人物,看着他们高涨的读书热情,做老师的当然是最欣慰的。在他们积累语言的同时,也是思想的积累,认识的积累。背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同时,不也领悟到"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吗?记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也可以感受到志士仁人那种先公后私、忧国忧民的情怀吗?诵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能不受到诗人那种热爱母亲的深情的感染熏陶吗?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少年儿童珍贵的精神营养品。她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得入情入理,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积累古诗词可以让孩子们继承中华文化遗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积累古诗词可以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体会情感,提高欣赏能力。
古诗词的积累一是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重要载体,传承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 二是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古典诗文里面有很多我们文化思想的精髓,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内涵,而目前我们的学生却思想单纯、生活单调,正缺少这种文化底蕴, 从诗文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用古诗文的精华来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人生根基,使民族文化世世代代都能散发浓郁的芬芳。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但在现实的教材中,古诗学习内容还是非常之少,每学期只有2-3首的内容安排,古诗教学时间也有限。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词的积累以及如何积累显得异常重要。
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积累、运用古诗文的能力,我们不仅需要紧抓语文课堂教学,还要以多种形式进行积累,更要以各种生动有趣的形式运用古诗文。我校以校读书节活动为契机,从以下方面强化古诗词积累:
一、以多种形式进行积累
(1)“古诗考级”是读书节的传统活动,一到十二级的级别设置考虑到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一到八级是普及型,九到十二级是提高型,不仅让学生直面经典,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从量上得到了积累。
(2)一周诵、背一首诗 ,充分利用课前两分钟的时间,把“课前一首歌”和“课前一首诗”相结合。
(3)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校利用一切机会创设情境引入古诗,楼梯间、走廊内、校园墙壁上,到处是经典的古诗词,让学生自见情趣,见花赏花,见月赏月。
二、以各种生动有趣的形式表现、运用古诗文
(1)“现场画诗”学生将诗境巧妙地化为画意,形象地将诗意、寓意或主题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结合,相映成趣,使古诗更有生命力和普及性。
(2)用“一诗一画”的形式编辑自己的“古诗集”。每年的读书节都有展示活动,把学生的积累展示出来供大家学习。
(3)以古诗词积累为主题的手抄报展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累古诗词的积极性,图文并茂的手抄报,内容丰富,每一张手抄报都反映了同学们对古诗词的热爱,积累了文化底蕴。
(4)勤于动笔,摘抄是积累的重要手段;背诵是学生积累的良好办法。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泉,笔下生花。古诗文积累也是如此,积累的多了,熟了才能生巧。例如,谈到友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出现在了同学们的文章里;写到春天“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然跃上纸面。
关于古诗的手抄报范文第3篇
关键词:藏书;编撰;出版;影响
中国分类号:G237.9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259-02
藏书是文化沉积的结果,它是在文字出现以后,伴随着图书的编撰与出版而产生的一种文化活动,是文化发展的阶梯。图书的编撰和出版是图书收藏的前提和基础读书小报的古诗,没有图书的编撰与出版就没有图书的收藏,反之,图书的收藏又为图书编撰和出版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有力地推动着图书编撰与出版的发展。当然,严格来说,编撰与出版是有鲜明的界限的,但这种区别不在本文论述之列。
我国古代藏书历史悠久,形式丰富多样,藏书家灿若星河,藏书数量惊人。有如此发达的藏书事业与古代高度发达的图书编撰与出版业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了图书的编撰与出版,藏书业就犹如空中楼阁。反之,如前所述,藏书文化的发达也有力地推动了图书编撰与出版业的发展,没有藏书事业的发展,编撰和出版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藏书为图书的编撰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人类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发展的过程,不管哪种学科知识的发展都离不开前人的积淀,而丰富的古代藏书正是多门学科发展的源泉。
第一,为目录学的发展提供材料;目录学作为一门专门科学,其发展离不开藏书事业的发达,甚至可以说,没有藏书活动就没有目录学。西汉刘歆第一次对皇家藏书进行整理统计,编纂出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目录《七略》,还依据刘向所作的各书记录编成了《别录》,这是我国最早的藏书书目提要。以后目录学逐步发展,到了宋代,由于雕版印刷的初兴和加速发展,藏书事业越来越发达,编写书目的也逐渐增多,其中私藏书目可知者就多达44种,出现了多部很有特色的私家藏书目录。像晁公武的提要式《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的解题式《直斋书录解题》,尤袤的版本著录式《遂初堂书目》等。明代的私藏书目现存也达22种,如晁的《宝文堂书目》、高儒的《百川书志》。清代是古典目录学发展的鼎盛时期,传世的仅私藏书目就多达240余种,如赵建宗的《旧山楼书目》、张金吾的《爱日精庐藏书志》、黄丕烈的《百宋一廛书录》、孙星衍的《平津馆鉴藏记》。还有的藏书家编有多种目录,如钱曾编有《读书敏求记》、《述古堂书目》和《也是园书目》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更是利用全国藏书、集众人之力而编成的巨大型书目,全书凡200卷。著录图书3401种,卷,存目6793部,卷,基本上包括了清乾隆以前我国重要的古籍。可以说:任何一部书目的问世,无不依赖丰富的藏书资源。正是由于众多书目的形成,才推动我国目录编撰和目录学理论一步步向前发展。
第二,为史书方志的撰写提供材料;我国历史悠久,史书的编写是古代图书编撰出版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上所述,孔子作为最早的藏书家“约史记而修春秋”,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更是司马迁“石室金匮之书”,根据国家藏书进行编次撰集,用时二十多年编撰的纪传体通史。《汉书》的作者班固就曾做兰台令,兰台是汉代皇家藏书的地方,班固在此博览群书,最终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其实,纵观正史二十四史,没有哪一部史书的编撰能离开内容丰富、数量巨大的皇家藏书。甚至很多史书的编者都直接在皇家“图书馆”工作。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南平、吴、后蜀后,把所获的文史副本赠与大臣王溥,后王溥依据所藏之书编撰了开会要体史书先例的《唐会要》、《五代会要》。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家藏书甚富,又与藏书家朱筠极友善,遍读朱筠所藏之书。纂修有《和州志》《亳州志》《永清县志》,后得毕沅之助,编纂《湖北通志》。另有清人万斯同在京师时,携书十多万卷,有《补历代史表》、《纪元汇考》、《宋季忠义录》等多种史学著作。综上所述,在史书方志的编撰中,藏书是最佳的取材之源。
第三,为文学家的创作提供素材。俗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历代文学家,无一不是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他们或自己藏书,或借阅朋友之书。据统计,约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藏书家都有自己的著作。五代藏书家罗绍威,家藏图书至万卷,又置藏书楼,有诗集《偷江东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家有藏书楼,名“池北书库”。北宋欧阳修自称“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鹤一双”,遂以“六一居士”自称,文章冠天下,有《欧阳文忠公集》《毛诗本义》《居士集》《六一诗话》《集古录》等多种著作。陆游以诗文著名,藏书之富变见称一时,其父陆宰,为越中三大藏书家之一,有藏书楼曰“书巢”、“双清堂”,著作有《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渭南文集》、《放翁词》等。杰出女词人李清照更是有名的藏书家,靖康中,携带书画之精华十五车,避乱南方,赵明诚卒后,她奔波于台、越、杭间,家藏古物,十之去八,犹有书两万卷、金石刻两千卷。明末毛晋,前后聚书达八万四千余册,编著有《隐湖山志》、《海虞古今文苑》、《词苑英华》、《毛诗名物考》、《宋词选》、《野外诗题跋》、《明诗纪事》、《苏米志林》、《隐秀集》等数百卷。清代袁枚以薪易书,积至四十万卷,筑藏书楼“小仓山房”、“所好轩”,同时也可谓著作等身,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随园随笔》等三十余种。同时期的陈@有藏书楼“向山阁”,所著有《声类拾存》、《续唐书》、《石经说》、《简庄缀文》、《松砚斋随笔》、《恒言广证》、《经籍跋文》、《诗集》等多种。
第四,为类书、丛书等的编写提供材料;古代丰富的公私藏书,为各种大型图书的编写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以官府藏书讲,历代诸多类书如三国《皇览》,唐《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之《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明之《永乐大典》,清之《古今图书集成》、《渊签类函》《佩文韵府》等鸿篇巨制无一不是直接利用藏书楼的产物。以私家藏书论,历代藏书家艰辛搜寻精心汇编的专题巨著如黄宗羲的《明文海》《宋元学案》《明儒学案》、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以及大量的地方文献汇编如《四明丛书》、《金华丛书》等,俱系利用藏书而成的长篇巨著。黄丕烈的《士礼居丛书》,张海鹏的《墨海金壶》,徐乾学的《鉴古辑览古文渊鉴》,孙星衍的《岱南阁丛书》《平津馆丛书》,曹溶的《学海类编》等大家、名篇迭出,俱系利用藏书而名重文坛学界。至于清代编修《四库全书》这一划时代的鸿篇,更是官、私藏书楼各逞所长、珠联璧合、共襄其成的范例。
第五,为校勘辑佚书籍提供材料。文献资料自产生以后,在流传过程中,由于保存手段技术条件的限制,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谬误,“无错不成书”“书三写,鱼成鲁,帝成虎”即是这一现象的归纳。有笔误,有残缺,有遗失,……造成这些谬误的原因各异,有兵火,有天灾,有人祸……而数量巨大的公私藏书为这些古籍的校勘补正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宋元明清各代,藏书家中孜孜不倦于校书者屡屡不绝。北宋宋绶、宋敏求和王洙、王钦臣两家父子,均以富藏书精校勘闻名于世。明代赵用贤历时八载校勘五卷本的《洛阳伽蓝记》,参考五种不同版本,共改正讹误、增补遗漏860余字。清代学者卢文,家藏图籍数万卷,藏书楼曰“抱经堂”。卢氏治学多用力于训诂和校勘,经他校的书,大都汇刻于《抱经堂丛书》中。之所以这么多的藏书家精于校勘,无疑得力于他们私家丰富的藏书资源。
二、很多藏书家自己就是图书出版家
古代图书的出版应包括书籍的传抄和刊印两种形式。
严格意义上的图书出版应该是雕版印刷出现以后的事情,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古代书籍的传抄也可以算作图书出版的初级模式。历史上很多王朝都设有国家图书馆,而这些图书馆一般是兼有编撰与出版的职责,如隋代的秘书省,唐代的秘书省、集贤殿书院,宋代的崇文馆等,在图书馆工作的官员除了编撰图书以外,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抄书。私人藏书家方面,可以说每位藏书家在聚集典籍的过程中都离不开抄书,他们或自抄、或雇抄。印刷术发明以前,如汉代梁子初、杨子林,均抄书“至于白首”、“所写万卷”;三国时也重视藏书,蔡邕之女蔡琰也曾抄书;南北朝的袁峻,每日抄书五十纸为定规,“纸数不登,则不休息”;隋代杜公瞻的《编珠》、虞世南的《北堂书钞》都是抄书的杰作;唐代的韦述,曾一年抄完《姓族系录》200卷;柳仲郢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各抄一遍,《魏书》、《晋书》及南北朝各史书皆抄两遍。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抄书仍为藏书家藏书的主要途径。宋代尤袤藏书3000余部,他“不仅自己日记手抄若干卷,其子弟与诸女亦抄书”;元代庄肃的八万余卷藏书多半手抄;清代蒋衡范历时12年抄完了《十三经》,全书共80余万字,蒋壑手抄最大一部书为850卷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藏书家的抄书来源,有利用职务之便抄自官藏,有藏书家之间互相借抄。通过藏书家的抄书活动,使一书复制出更多的副本,丰富了藏书家的藏书品种,增加了藏书的数量。
书籍的刊印可以称得上真正的图书出版。古代很多藏书家利用自己丰富的藏书资源,充当了出版家的角色。五代后蜀的藏书家毋昭裔首开刻书先例,之后热衷于刻印书籍者层出不穷。南宋藏书家井度将残缺不全的《宋书》、《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等七部史书收全补齐,校刻成《眉山七史》,使其得以完整流传。陈起集藏书家、出版家于一身,仅所刊唐集总数远在50家以上,其所刻之书,受到近代学者王国维的高度评价:“今日所传明刊十行十八字唐人专集、总集,大抵皆出陈宅书籍本也。然则唐人诗集得以流传至今,陈氏刊刻之功为多。”名气最大、刻书最多的当数明代江苏常熟毛晋,其藏书达8万余卷,一生刻书总计有600多种,刻版达10多万片。清代藏书刻书更是盛行,仅私家刊刻的丛书在1500种以上,占现存丛书总量的一半以上。常熟张海鹏在汲古阁本《津逮秘书》的基础上增订成20集,收书170多种,1410卷的《学津讨原》,此外还刻有《太平御览》1000卷。刊刻丛书的还有鲍廷博的《知不足斋丛书》、孙星衍的《岱南阁丛书》、黄丕烈的《士礼居丛书》等。
综上所述:悠久的藏书历史,深厚的藏书文化,丰富的藏书资源,是我们享之不尽的财富,它们汇聚成我国几千年的文化长河,藏书业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了藏书而开展的抄书、刊印更是推动了古代图书编撰与出版的巨轮。
参考文献:
[1]任继愈等.中国藏书楼(壹)[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2]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3]李玉安,陈传艺.中国藏书家辞典[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1989.
[4]王国强.中国古代藏书的文化意蕴[J].图书与情报,2003 ,03:20―24.
关于古诗的手抄报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典诗词;诵读;提高学生素质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小学大纲推荐背诵篇目,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古诗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巧妙利用时间
利用早读时间,尤其是夏天,在学校规定到校时间提前十分钟到校,学生知道我的习惯,都愿意提前到校和老师一起早读。这样无形之中早读就多出了十来分钟。利用语文早读的黄金时间,再就是下午放学前布置作业的时候,三分五分,十分八分,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其实背一首诗有个三五分钟也就够了。这样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调节了课堂气氛,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枯燥。我从不不为了应付检查而搞突击,也不占用语文课的时间来专门背古诗,因为我觉得诵读古诗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程,它应该如春风化雨般的慢慢渗透,而不应该是疾风暴雨式的硬灌。
二、有目标,有计划
不贪多,不性急,每天背一首,边背边巩固。把近期目标告诉学生,每天按计划进行。这样形成规律,学生会很自觉地配合老师完成背诵任务。边背新的边复习旧的,十天一小结,停下来巩固一次。这样10首10首的过关。全部背完后再开始总复习,每天复习4首,20天又是一个阶段。因为开始是从前面往后背,前面的经过不断复习,总比后面的背得熟,就再从后面倒着往前背。背熟后再抄写或默写,还是像前面那样,一天四首。这样反反复复,正背了倒背,倒背了再打乱顺序背,不给学生遗忘的机会。用不了多长时间,80首诗就能巩固住了。如果赶上假期,就布置学生一天一首,边背边抄,既练了字又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根据学期计划合理安排,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诵读活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教给学生方法
背诵古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给学生背诵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教学生背古诗的:先领读三五遍,使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第一遍最重要,一定让学生看清楚读准确,不然一旦读错了等到背熟了再改可就麻烦了。然后是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大意,再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最后熟读成诵。有的诗适合加动作我就边领读边做动作帮助学生记忆;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诗,需要给学生讲解时代背景;简单易懂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背;遇到难读又难懂的诗,我就和学生一块背。
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阶段重在开发学生的记忆,大量的背诵、积累,不必加重学生负担,非要学生弄懂不可。另外在背的过程中我建立了学生档案,将学生每天背诵的情况及时记录下来。对那些记忆能力较差,背诵起来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抽空单独进行辅导,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诗兴趣,我还采取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诗文表演、古诗接力赛、给诗配画、办古诗专刊手抄报、配乐诗朗诵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学生诵读古诗的热情日渐高涨。在圆满完成小学阶段必背古诗词的任务后,另外给学生补充初中必背部分古诗文,每天一首,抄在黑板上,让学生积累在采蜜本上并背诵。
关于古诗的手抄报范文第5篇
关于端午节的五年级手抄报的图片欣赏关于端午节的五年级手抄报的图片1
关于端午节的五年级手抄报的图片2
关于端午节的五年级手抄报的图片3
关于端午节的五年级手抄报的资料:端午节传说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读书小报的古诗,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五年级手抄报的资料:端午节介绍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读书小报的古诗,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
关于古诗的手抄报范文第1篇古诗配图手抄报图片1古诗配图手抄报图片2古诗配图手抄报图片4古诗配图手抄报图片5古诗配图手抄报的内容:思乡诗欣赏古诗配图手抄报的资料:五言律诗关于古诗的手抄报范文第2篇关于古诗的手抄报范文第3篇关于古诗的手抄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