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老师》是一本由任溶溶 / 陈美燕著作,郑州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元,页数: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爸爸的老师》读后感(一):教给孩子一生的财富
教给孩子一生的财富
——读《爸爸的老师》
虎虎昇威/文
刚刚过去的父亲节,儿子用乐高积木给老爸做了一个剃须刀作为礼物,幼儿园也会根据一些节日设计“感恩”的课程。但如何让“感恩”润物细无声地走入孩子的内心,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感恩之心”,需要家长和老师在生活的点滴中融入,而不是强硬地灌输。
我们都知道,如果经常告诉宝贝“爸爸妈妈都很爱你”,有一天孩子也会说出“我爱爸爸妈妈”,非常自然和水到渠成。在《爸爸的老师》这个绘本中,爸爸带着儿子去拜访曾经的老师,就是以一种“示范”的行为告诉孩子,老师值得尊重。
故事一开始,“我的爸爸是一位大数学家,再难的题都能解答。他的学问真大!……”我们由此想象爸爸在孩子心中的高大形象。孩子往往以父母为偶像,甚至立志长大之后成为像爸爸妈妈一样的人,从这一角度看来,“爸爸”在绘本中的形象就像《我爸爸》《我妈妈》中“无所不能”的爸爸妈妈。
儿子马上要上一年级了,数学也成了一个难题,看到《爸爸的老师》中前环衬上儿子以各种姿势和10个数字玩耍的状态,我突然想起陪着孩子玩各种游戏,把数字想象成各种符号的趣事。或许书中的爸爸和爸爸的老师就是这样让数学与生活相链接,让孩子们爱上数学的吧。
爸爸是个大数学家,在儿子眼里非常了不起,但似乎儿子并没有意识到爸爸也是从小孩子长大起来的,也有老师。接下来的故事,作者任溶溶用诗意的语言讲述了儿子想象中爸爸老师的摸样,以及爸爸带领儿子拜访老师、回忆老师授课的场面。在作者押韵的语句中,读者跟随儿子想象老师是个留着长胡子的“老头”,这些场景非常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结果儿子发现,爸爸的老师竟然就是自己的老师,在儿子心中既惊讶又算是一个轰动的事件。而一幅爸爸和儿子一起坐在“2*2=4”上听老师讲课的图画,更勾起了读者的回忆与联想:或许有一天我们的儿子也会遇到我们曾经的老师。
充满童心的诗意语言,诙谐幽默的画风,以身示范的“拜访”……没有感恩的字眼,却让孩子自然而然感受到“恩情”。作为原创绘本中少有的儿童诗作品,配上翻译的英文,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恩情”是可以跨越国界的。所以我们说,教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就是能留给他一辈子的“财富”。
《爸爸的老师》读后感(二):还记得你的启蒙老师是谁吗?
这本书简单美好,读来朗朗上口。插图有趣可爱,寓教于乐。我的爸爸是位大数学家,他要去拜访自己的老师,我很好奇,我在想,爸爸的老师也一定是一位大大数学家,我跟着去了发现,爸爸的老师就是我的老师——一年级数学老师。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你做出多大成就,你也是一点一滴从2*2=4开始学起的,我们要谦虚,不能因为做出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就像老师对爸爸说的,你在数学上做出了点小成绩啊。
现在大部分小孩从幼儿园已经开始上各种辅导班,所以真正的启蒙老师的概念他们估计没有吧。我的启蒙老师叫杨丽,她是我的一年级语文老师,老师很漂亮很温柔,我至今记得老师穿的凉鞋的款式。她教我们写日记,有同学今天已经把明天的日记写了,杨老师说你今天怎么会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她带我们去,让我们写作文。我至今有一张我们一年级乙班全体同学和杨老师的合影,在七、八岁每个小孩都换牙的年级,我们依旧笑容灿烂,和我们温柔的杨老师。
童书不要求有多么艰深的道理,因为恰恰最简单的道理却最难明白,最难做到。就像小王子说,所有的大人都忘了他们曾经也是孩子。希望在给小孩讲故事的时候,能唤回你自己的童心,和孩子一起重温并珍惜这难得的体验。
《爸爸的老师》读后感(三):请帮我把爱带给孩子—《爸爸的老师》
好多文章都在强调爸爸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比如,能够和爸爸每天相处2个小时的孩子更聪明,有爸爸陪伴的孩子更自信、更勇敢。爸爸之于孩子就像太阳,能给孩子以力量,从此人生不再迷茫,充满了希望。而老师呢,一个好的启蒙老师,可以为孩子打开一扇通往美好的窗口,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之于孩子,也是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曾经家里有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妹妹,那是脾气火爆,说一不二,自己爹妈、亲戚邻居不论是谁,只要让她不舒服了,给脸看是小事情,甩脸就走那是家常便饭,她的爸妈除了跺脚没别的办法。按说这样任性的孩子学校里的表现也应该不会好吧,可是,反差就在这里。自从上了学,晚上9点必须上床,为什么,“老师说的”;早上6点起床,晚一点就哭得稀里哗啦,到了冬天,那是披星戴月的去学校啊,为什么,“老师说不能迟到”,我的乖乖,我问她妈妈,在家还是很任性吗,妈妈说还是任性,但是学校的事情,很守规矩,打扫卫生去的更早,放学回来有时候还会因为班里同学不好好打扫卫生生气,你看,多少神奇的孩子,多么神奇的老师,有机会真想认识一下!
如今,我家的宝贝还没有到会复述的阶段,搞得我们很苦恼,为什么,因为好想知道点幼儿园里的事情,可是问不了三句,就会被他拒绝,害的我们只能迂回。比如说想知道他在学校吃了什么,就要说咱们今天吃包子,你在学校吃包子了吗?他才会回答吃了或者没吃。虽然打听不出什么细节,可是每次看到他高兴的往教室里跑就知道在幼儿园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鉴于此,很感谢老师们,她们给我们的宝贝提供了一个有爱的乐园,让宝贝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出差了近半个月了(第一次离开宝贝),几次视频都是宝贝要求挂断,因为他有想做的事情,比如滑滑梯、看动画片,看书,迫不及待的心情远远胜过对我的思念。我虽然有点失落做最好的老师读书心得,但是还是开心多一些,感谢爸爸,有他的陪伴,宝贝没有觉得孤独;有他的陪伴,我才得以放心的工作。其实,平时我就在有意的培养宝贝对于父亲的依赖,因为我觉得男孩子嘛,和父亲更近一些,阳刚之气会多一些,能更早一点成为真正的男子汉!这一次的经历,也验证了我的想法,宝贝很坚强,是一个小小男子汉了。
做好了爸爸的铺垫,有了老师的每天陪伴,宝贝如果看了这本《爸爸的老师》会怎么样呢,他会不会也像里面的小朋友一样大吃一惊:爸爸也有老师啊?会不会惊喜的哈哈大笑呢?这个只能等到明天他见到了书再看了。反正,这本书给我的震惊很大,从来没有想过爸爸的老师竟然是曾经“我”的一年级的数学老师,而且爸爸临行前对“我”反复叮咛让“我”注意这个注意那个,很是尊重的态度,让我也是肃然起敬。爸爸作为一个大数学家,能做到时刻谨记一年级数学老师的教诲,并带着孩子一起去感谢,对我们成年人起到很好的教育、启迪作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忘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曾经对我们有过帮助的人和事。不光故事好,绘本的画面也是夸张而形象,有趣的公式、数字环绕在人物周围,很好的展现了“数学”与这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估计每一位看过这本绘本的家长都会在心里默默期待从此以后数学与自己的宝贝能够结下一辈子的良缘吧,呵呵。
任溶溶先生所写的这个故事,每四行组成一个诗章,每个诗章都有自己的韵脚,读起来朗朗上口,希望我的宝贝听得过瘾,看的舒心,开开心心等着我回来。
《爸爸的老师》读后感(四):我也有个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老师……
文/心婧如水
公众号/珞珈小径
读郑州大学出版社的《爸爸的老师》,被生动的图案和美丽的诗词惊到了。 不是读这本绘本,真心不晓得作者任溶溶是何许人也。百度了一下,发现他既是优秀的译者,又是儿童文学创作者。他曾经担任过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副总编,翻译过《安徒生童话集》、《彼得潘》。也创作过许多儿童作品,《没头脑和不高兴》就是广为人知的其中一本。 这本儿童诗,用字不多,但琅琅上口,韵脚压的真心好。字用的都是最简单的字,没什么复杂难写的生僻字,却把整个故事用儿童的语言和口吻娓娓道来。 “谁不知道我的爸爸,他是大数学家,再难的题也能解答,嗨,他的学问真大。我这有学问的爸爸,今天一副严肃样子。他有什么要紧事情。原来去看老师!” 寥寥几句,有悬念、有铺陈。原来,作为数学家的爸爸要去看望自己的老师,作为孩子的“我”央求爸爸也要去见“爸爸的老师”。原以为爸爸的老师是个白发苍苍的大数学家,却不料她也是我的老师,在一年级教数学。身为数学家的爸爸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弯腰鞠躬,宛若还是一个小学生,感谢老师教了他“二二得四”。原来,不管有多么大的学问,在老师面前永远都是小学生。 简单通俗、充满童心的语言,巧妙的压了“A”、“AN”的韵脚,读起来一派天真烂漫、充满纯真和好奇,在传达了尊师重教、饮水思源的的同时,还教会了家长们“父母就是最好的榜样”的道理。我想,这大概就是“经典”的力量,也是传统的魅力。这首儿童诗创作时隔几十年,而今仍能滋润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那幼小的心灵。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绘本,图画的创作者陈美燕颇见功力。水彩画与数字巧妙的结合,将这首童诗诠释的很有几分意趣,让人觉得妙趣横生。相信,小朋友们看了画作,一定会对文字深感兴趣。
《爸爸的老师》读后感(五):我有一个疑问:爸爸为什么会有老师呢?
我有一个疑问:爸爸为什么会有老师呢?
《爸爸的老师》?这是什么意思?爸爸怎么会有老师呢?爸爸又不是小学生?爸爸都已经这么老了,爸爸的老师那得多老啊?爸爸每天都去上班,他什么时间去上学呢?我怎么在学校没见过他?爸爸是大数学家,那爸爸的老师就是老数学家?爸爸这么厉害,那他的老师一定更厉害吧?
看看《爸爸的老师》这本书是怎么说的吧!
爸爸的老师,原来就是我的老师!这太不可思议了!这根本就不对嘛!爸爸的老师难道不是一直教爸爸吗?原来老师不是跟着孩子一起升级,一直教一个学生的啊!原来老师有好多,每个老师只教一个年级啊!我和爸爸有共同的老师,那爸爸是大数学家,我以后是不是也会成为大数学家?那为什么爸爸的老师不是大数学家呢?
学生每学习一年就会升高一级,老师却并不会跟着一起升级,那学生岂不是会比老师更厉害?原来当老师可以只教一年级甚至一科目啊!那为什么爸爸还要给老师鞠躬呢?爸爸说:谢谢老师教会了他二二得四。二二得四这么重要吗?我也会二二得四啊,我以后也会像爸爸一样厉害对不对?数学家都会二二得四,可是会二二得四的都会成为数学家吗?
我觉得我的小脑袋瓜儿有点懵,好多事我还没想明白。但是我知道了一些重要的东西:
一、爸爸很厉害,是因为有老师教他;
二、每个人都会有很多老师,每个老师都会有很多学生,不是说一个班有很多学生的那种很多学生,而是说老师会教很多批学生的意思。比如我的爸爸和我;
三、小学数学很重要,想要成为数学家,从小就要学好数学;
四、老师很值得尊敬,因为爸爸给老师鞠躬啦!爸爸那么厉害都尊敬老师,我也要尊敬老师。五、《爸爸的老师》告诉了我很多道理,虽然有一些还不是很理解,但是我感觉自己又学到了一点知识,我又长大啦!
《爸爸的老师》读后感(六):曾经,我们都有位一年级的老师
王玉(中华女子学院学前系副教授、儿童文学博士)
《爸爸的老师》是一首叙事诗,正如林良先生对这个故事的评价一样,这是一篇很好读的作品,富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也很好听,听起来十分悦耳。
故事的画面很好地应和了文字的诗性调子,没有采用现实性的背景(除去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课的那一个画面),而是采用了数学符号作为故事背景,去掉了写实性细节的拖沓和繁杂,画面的节奏显得轻快有序。
抽象的数学符号整齐有致地排列着,富有装饰性,也很有趣,看上去有一种别样的美。你看,爸爸和孩子给老师鞠躬的那一页,数字排列而成的他们的影子,也在鞠躬呢!
多么幽默和俏皮的画面呀!
简洁单纯的背景更加突出了角色之间的关系。你看,代表爸爸的数学符号多么复杂,代表小孩子的数学符号多么简单,代表孩子想象中的爸爸老师的符号简直是高深莫测呀;而现实中的那位一年级老师,她在黑板上写下的是连幼儿园孩子都会算的二十以内加减法。从符号的繁简,小读者就能轻松地理解角色之间的关系,体会故事中情节的变奏。
不仅如此,画面里的这些符号还在某种程度上配合了角色的情绪:符号规整地排列时,透着一股严肃感;符号排列成一个个圆环时,看上去就很圆满,和孩子兴奋的心情相得益彰。
这是一本文字和图画都在讲故事的书。图画,无疑更能从直观上打动孩子,影响孩子。
书中的图画不仅富有趣味性,还颇有深意,耐人寻味。尤其在表现故事中小孩子的内心情感的变化上,图画不仅精准地捕捉住了文字的内涵,在表现上还富有创意。
故事中的小孩子由于对爸爸的崇拜,而对爸爸的老师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可是,现实中,爸爸的老师竟然就是曾经教过自己的一年级老师,这让他又诧异又奇怪。那位站在讲台上的老师,状态极为投入,可是那神情是不是看上去很严厉?这恐怕正是一个孩子眼中老师的真实写照吧。
期待和现实产生了巨大落差,也激发起了他的疑问。爸爸为什么要给这位一年级的老师鞠躬?
接下来的这一页是故事中小孩子情感发生转变的一个转折点,爸爸说:“我得感谢老师,是老师您教会了我,懂得二二得四”,爸爸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转变了孩子对老师的态度。画面上,父子两个规规矩矩地坐着,聚精会神地聆听着老师的教导;画面上那位老师的精神则从严厉转为关切而温和。
所以,才会有结尾那句话:“爸爸虽然学问很大,却有一年级的老师教导过他”,虽然看上去只是前面一句话的重复,但是是从孩子口中说出来的,那不只是孩子的心声,也是孩子对一年级老师的深情。
最有意味的是结局,画面上孩子和爸爸同时向上仰望着那位一年级的老师,这一高一低的目光,同样饱含深情,那种神情如此真诚,并且,两代人的神情又是如此相似。这个画面真是太精彩了,把文字中含蓄的情绪和精神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遐想——诧异——疑问——尊敬,故事中的孩子顺理成章地完成了认识上和情感上的转变。
可是,书外的那个小读者呢,他是否也会很顺利地完成了转变呢?
爸爸对老师的感激之情都集中在这一句话中:“我得感谢老师,是老师教会了我懂得二二得四。”
这句话多么简单,怎能承受得起那份厚重的感激?
读到这里,我忽然觉得《爸爸的老师》,讲的其实不只是爸爸的故事,也是在讲孩子的故事。
不论学界泰斗,还是初生的牛犊,曾经,都有一位一年级的老师教导过我们;不论是很长的生命旅途,还是短短的生命之路,都因着那份温暖的支撑才枝繁叶茂。
我们的过去,那些过去的人,那些过往的事,成就了我们的今天,这就是生命的延续感,就是每个人的历史。
这本书就这么娓娓道来,润物无声地向孩子诉说着生命的真谛。或许这么读着读着,孩子便会对过去产生一点兴趣,愿意听你讲讲自己的过去——那些过往的事,那些过去的人。
这样的回忆是美妙的。
在这回忆中,一种长大的感觉会在孩子的内心悄悄萌发,而随之萌发的说不定还有某种感动。
《爸爸的老师》读后感(七):噢,原来爸爸也有老师
文/初晓
每个上过学的人,都经历过一年级,当然也有一年级的老师。如今,时隔多年,长大的我们是不是还记得小学一年的老师?还记得当年老师是怎样将我们带入知识的海洋的吗?现在,你有没有想去看看你一年级的老师呢?噢,不好意思做最好的老师读书心得,我或许勾起了你的回忆。那么,我想给你讲一讲任溶溶的一个小故事《爸爸的老师》,说不定听完以后,你就会想去看看你的老师了呢?
《爸爸的老师》读后感(八):感谢老师
从开学的9月那个教师节开始,每至逢年过节时家长们就很焦虑,“要不要给孩子的老师送礼?”各种关于送礼还是不送礼的言论从来没有断过。送礼的或是不送礼的各有各的理由,每位父母都不想委屈在校的孩子。关于老师的负面或正面的新闻也从没有中断过,尤其是负面的新闻往往传播率往往更高,令无数父母都心生惶恐。
孩子都是敏感的,家长的焦虑他们会感受到。家长对待老师的态度,自然而然也被孩子们看在眼里。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要与老师打交道。老师,对于这些小孩子又意味着什么?假如苦于不知该怎么解释“老师”这个词的家长,从任溶溶的这本书《爸爸的老师》开始,绝对是个上佳的选择。
任溶溶是著名的儿童文学翻译家、作家,《爸爸的老师》创作于60年代,文字生动风趣又充满童趣。如今配合新的插图,以中英双语模式的绘本出版,依旧能读出许多新意与奥秘。全书以小男孩的视角与语气,讲述了跟随爸爸拜访老师的过程。爸爸是个了不起的数学家,这个了不起的数学家也有老师呢,那么他的老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从这个悬念开始,用小男孩的好奇心来吸引起孩子阅读时的好奇心。与其猜来猜去,不如跟着爸爸一起去揭开迷底啊。唉呀,爸爸的老师原来也是小男孩的老师呢。小男孩的心理活动,跟随着爸爸的行动一直在变化。
读到这时想起动画片《小猪佩奇》里的羚羊老师,“羚羊老师也是猪爸爸的老师”,每次这种独白响起时,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这里有一种时间的变化,也有一种永恒不变的传承。老师在讲台上日复日的传授着看似不变的知识,而底下的学生却像是播着快进片,不停变换容颜。那么了不起的数学家,原来也有小学一年级时的老师,他也曾是一个像小男孩一样的小小孩子认真的接受这个老师的教诲。不变又难能可贵的是,如今是大数学家的爸爸,依旧对着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老师深深鞠躬。这里是爸爸教给小男孩的故事,老师,是值得一生去尊敬的。那里还有过去与现在的连接,一年级小孩也有变成大数学家的那一天。
关于尊师重道,无需一句多余的话。爸爸没有拉着小男孩道个不停“那从前的故事”,也不用解释他为什么要来看望老师,男孩记住的会是爸爸当面说的一声“感谢老师”。小男孩跟着父亲一起深深的鞠躬,让一切尽在不言中。
当人们越来越依赖“送礼品”来传达对老师的“感谢”之情时,或许已经忘记真正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该从何而来。希望我们都能教会孩子尊敬老师,敬重知识。
《爸爸的老师》读后感(九):简单中蕴含的传统力量
李一慢(新教育学术委员会委员、新阅读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
记住任溶溶的名字是因为他的《没头脑和不高兴》,但是年轻一代的爸爸妈妈们却未必知道这个童心洋溢到连名字都和女儿“同名”的老头,更别说有机会读一读像《爸爸的老师》这样传统的儿童叙事诗了。
作为一首叙事诗,《爸爸的老师》中的“事”是那样的简单——儿子跟着爸爸去拜访爸爸的老师,发现爸爸的老师就是自己的老师。可再简单,也是一个“悬疑片”——吸引着我们从发出疑问,到最后找出答案。
一开篇,“谁不知道我爸爸是大数学家”,用了一个很巧妙的人形设计, 既要父子亲昵起来,又要父母高大起来。我们可以想象,那个手捏三角尺、弯下腰的爸爸,一旦直立起来,该会变成多么高大,那才是儿子心目中崇拜的数学家爸爸。
可是就是这样高大、“这有学问的”数学家爸爸,有一天计划要去看老师时却显出了“一副严肃的样子”,这让儿子情不自禁产生了疑惑和猜测——爸爸的老师到底是何方神圣呢?
照我这样传统脑筋的阅读体验,我一开始读起来就能猜出这样的结局, 可是我无论跟儿子,还是和女儿共读,他们无一例外,都被“他当然是比爸爸强,他要不是老数学家,怎能教我爸爸?”和与之相呼应的儿子在“老数学家”的胡子上奋力攀登的画面给干扰了,在脑海里幻化出一位老先生—— 高手中的高手,一定是“胡子很长”的“老数学家”。
两个孩子虽然不用猜上“三天三夜”,但也真是猜了好久好久,都得不出“爸爸的老师就是儿子的老师”这样一个答案。
我为此而感到欣喜,一来是孩子们依旧天真无邪;二来是叙事诗充满童稚,让孩子跟着一起发问或感叹。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因为这样的叙事诗为自己所熟悉,就有所轻慢,我们当年的教育环境和表达,与当下已经有了不小的差别。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这样的传统表达童趣依旧。
同样在我们与孩子共读时要把握(却不一定跟孩子点明)的是,图文之中的尊师传统。虽然,连“我都念三年级了”,这位老师“还在教一年级!” 但是,大数学家的爸爸却说,“我得感谢老师,是老师您教会了我,懂得二二得四……”孩子不仅能听得到我们读出的声音,也会感受到其中的感恩之心。
书中的图画也充满着简单的力量。简单勾勒出的人物,可爱又有趣;简单涂抹的色块,干净又温暖。除此之外,就是每一页的画面都充满着数学元素——无论是用来表现数学家爸爸的高山仰止的高深数学公式,还是表现数学入门的加减乘除,都是那么简单,又可以合理地传达出文字的意思。
书中儿子发出“我的爸爸还有老师?你说多么新鲜!”的感叹时,画面上是儿子仰视的大脸,眼睛不仅仅被双手遮掩,更有一个叹号“!”和一个问号“?”在画面中央那样显眼。
想象中的“爸爸的老师”被画成了高山,连数学公式都躲藏成了白云朵朵。这样的画面安排,如前所说,给我们的小读者设置了预测障碍,却增添了不少乐趣。
女儿很喜欢环衬,画面上是“我”和10 个数字的亲密无间,这会不会让女儿埋下和数字亲密的种子呢?
这首诗至今依然是一些小学课本的入选课文,会有更多的孩子从中里读出传统。现在有了这本图画书,更可以让我们跟儿子、女儿、孙子、孙女一起共读。
《爸爸的老师》读后感(十):润物无声、雪落无痕——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无痕教育”
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无痕教育”。不以说教,而以情境暗示,让孩子自己觉悟自动自发成长,润物细无声地教化好孩子。这本书也秉承了这一理念,通过诙谐的儿童诗与清新的水墨画,呈现孩子的内心世界,不知不觉中令他自然而然地领悟了道理,可谓无为而无不为。这也是我最佩服和喜欢的教育方式了!而本书的“无痕”,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是形式上的和谐无痕。体裁为叙事诗,背景画则主要是数字。前者富有韵律,朗朗上口;后者简洁优美,别致有序。这一刻,数学与诗的美纯粹自然而又和谐统一,给人留下十分深刻印象,可谓相反相成,水乳交融。
其次是思维上的自然无痕。开头以孩子的认知爸爸是个大数学家起笔,伴随爸爸去看老师,孩子的猜测——爸爸的老师一定是老数学家——推进,然后等谜底揭开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再大的学者,都有一个一年级的老师。叙事诗始终以孩子为第一视角,认知、猜测、疑问、解惑都以孩子的思维和口吻叙述做最好的老师读书心得,可谓不着痕迹,引导孩子自然跟随。
第三是做法上的润物无痕。都说“身教重于言传”,可是如何身教却言人人殊。书中孩子的爸爸从不好为人师,苦口婆心地劝导自己的孩子做这做那,但却以恭谨认真地拜访老师以身作则,不仅解答了孩子心中潜藏的疑惑,也无疑给孩子立了一个尊师重道、知恩图报的好榜样。全书一句感怀恩师、饮水思源的道理都没说,可人人都能明白。可谓不着一字,道在其中。
最后是时机上的消化无痕。有了问题再去解决并不困难,难的是未雨绸缪,事先化解。本作中孩子的爸爸就很了不起,他并非是有疑事发后才专门答疑解惑的,他在孩子事前“无疑”时就以一贯的身教将可能的问题无声无息地化解于无形中,可谓“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典范了。
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可见润物无声、雪落无痕的“无痕教育”,可以作为之处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像本书作者一样,继续进行有益有趣的可贵探索。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
下一篇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1“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2在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我有幸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要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在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我有幸读了《做
《爸爸的老师》读后感(一):教给孩子一生的财富《爸爸的老师》读后感(二):还记得你的启蒙老师是谁吗?《爸爸的老师》读后感(三):请帮我把爱带给孩子—《爸爸的老师》《爸爸的老师》读后感(五):我有一个疑问:爸爸为什么会有老师呢?《爸爸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