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话题
读书感悟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3E英语工作室 齐培培
虽然我不知道吴老师笔下的这个青年教师具体是指一个什么样的群体,但我觉得我这个教龄14年的老师就是吴老师笔下名副其实的青年教师。虽然五年前,或者十年前我也算是青年教师群体里的一员,但我敢肯定,如果这本书放到那个时候去读,一定不是现在这样的体验。
我可能读不出一个长者的担忧和希冀,也可能无法赞同那些看似平和实则大胆犀利的观点,更不要说去追随。那么我是怎样从那时的那个青年教师成长为现在这个不一样的青年教师的呢?将来的路又在哪里呢?
首先,不要急!
记得05年一毕业就去了高中工作,那时我还不满21岁,我和同去的新毕业的老师们每天搬着听课凳穿梭于楼上楼下去别的班随堂听课,当时学校里规定新老师必须先听课后上课,所以每天除了本班的授课和辅导之外就是听课,每个新老师都有师父带,可毕竟都是同事,所以就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了。
慢慢地,也从一开始的不愿意去可也不敢不去,变成了自己主动去。但是有一点,我从来做不到拿起老教师的课件按着刚刚听过的老教师的讲法去讲,必须得自己再调整或者修改,甚至重新制作课件。我曾一度怀疑自己很笨,不会变通,既担心自己的思路不如老教师的好,却又做不到把自己的思路顺到别人的思路上去,现在想来,幸好当时笨笨的,不然我不就成了别人的复读机了嘛!
学校里除了听我们年轻老师的课,还考我们,每个学期末教科室都会组织青年教师(未教过高三的老师)进行考试,一屋子人坐在会议室里,桌角上贴着自己的名字,等待组织人员发卷,且后续会张榜公布成绩,也会有老师在等待成绩出炉的日子里惴惴不安,幸好我那时没有那样的担忧。
一年后升高二的期末考试,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的英语成绩在年级的24个班中分列第一和第二,当同事给我发来这样的消息时,我暗暗高兴,摩拳擦掌准备开学跟同学们一起升高二。可是开学却被告知要重新接高一,原来学校里有不成文的规定,新毕业的老师不能随班走,当时委屈的眼泪哗哗流,既有对自己付出的不舍,也有想要尽快成长之门被关闭的苦闷。
现在想来当然是要感激那段经历的了,不然怎么会有机会接手我最欣慰的那届文科生,又怎么会有一起踏上工作岗位的我们今天的这些差异呢。教育事业的一个特征是“慢”,教师的成长又何其不是呢。在看似平凡的日复一日的琐碎中,在可能确实会存在的不公中,在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所不同的信念中,我们便不再是那个遇事先会掉眼泪的小姑娘了。
每个今天都是余生中我们最年轻的一天,要无愧于青年教师的称号。
其次,做个有胸襟的教师
怎么算是有胸襟呢?我觉得在教师队伍里至少要做到两点。
第一,赏识同行,不妒他人之贤。我们很多人都有过赛课的经历,甚至流传着一种说法叫做:参加赛课就得掉一层皮,我听后不寒而栗。可当我切身其中的时候,我明白了这种感觉,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未必就是那些个金点子,可能只是一句:这些琐碎的敲敲打打我来吧,你已经很累了。
我是何其幸运,总会在关键时刻有人对我伸出援助之手,我向新的同事说起这些,他们说,这都是你为自己走出来的路。当然也有另外一些人,哪怕是我们真诚地请教求助,得到的也只是满脸笑意下的推脱搪塞,这样的人水平再高,也注定是个孤独的灵魂,专业上我不妒其贤,实则我同情他们内心里的那片不许别人走近的天地。
第二,对学生温柔以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连一面硬币都有其两面,更何况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当我们锱铢必究,睚眦必报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很难成为一个宽容的人,所以当下次学生又犯了同样的错误时,不妨弯下腰来问问他们当时是怎么想的,当不善言辞的学生又支支吾吾表达不清时,不妨多等他们一下,也许就是一次小小的等待会让他鼓起勇气再次举起自己的小手,有的时候上完所谓的完整的课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用自己的言行在学生心中播下一颗善良的种子,在平静中等待,我们总不会失望。
最后,不要放弃理想
我们的理想在哪里,将来的路就在哪里。我的理想就是永葆学习之心。听起来有一些泛泛,那是因为我们很难说我就是一定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一定要让教学成绩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
但是只要我们不安于现状,总有想再往前走上几步的决心和勇气,终究有一天会发现来时的路已经看不见了尽头,我们已经朝着目标前行了一大段路程!这就是理想指引的力量,而求知是这种力量的不竭来源!
怀揣梦想,砥砺前行。
End
读书感悟读《致青年教师》有感虽然我不知道吴老师笔下的这个青年教师具体是指一个什么样的群体,但我觉得我这个教龄14年的老师就是吴老师笔下名副其实的青年教师。那么我是怎样从那时的那个青年教师成长为现在这个不一样的青年教师的呢?教育事业的一个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