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皇纲论》·五卷(内府藏本)
宋王晰撰。自称太原人,其始末无可考。陈振孙《书录解题》言其官太常博士。考龚鼎臣《东原录》,载真宗天禧中,钱惟演奏留曹利用、丁谓事,称晏殊以语翰林学士王晰,则不止太常博士矣。王应麟《玉海》云:“至和中,晰撰《春秋通义》十二卷,据三《传》、《注》、《疏》及啖、赵之学。其说通者,附《经》文之下。阙者,用己意释之。又《异义》十二卷,《皇纲论》五卷。”今《通义》、《异义》皆不传,惟是书尚存。凡为《论》二十有二,皆发明夫子笔削之旨,而考辨三《传》及啖助、赵匡之得失(按赵匡书中皆作赵正,盖避太祖之讳,其《尊王》下篇引《论语》作“一正天下”,亦同此例)。其言多明白平易,无穿凿附会之习。其《孔子修春秋篇》曰:“若专为诛乱臣贼子使知惧,则尊贤旌善之旨阙矣。”足破孙复等有贬无褒之说。其《传释异同篇》曰:“左氏善览旧史,兼该众说,得《春秋》之事迹甚备。然於《经》外自成一书,故有贪惑异说,采掇过当。至於圣人微旨,颇亦疏略。而大抵有本末,盖出一人之所撰述也。公、穀之学本於议论,择取诸儒之说,系於《经》文。故虽不能详其事迹,而於圣人微旨,多所究寻。然失於曲辨赘义、鄙浅丛杂,盖出於众儒之所讲说也。”又曰:“左氏好以一时言貌之恭惰与卜筮巫医之事推定祸福,靡有不验,此其蔽也。固当裁取其文,以通《经》义。如玉之有瑕,但弃瑕而用玉,不可并弃其玉也。二《传》亦然。”亦足破孙复等尽废三《传》之说,在宋人《春秋》解中可谓不失古义。惟《郊禘篇》谓周公当用郊禘,成王赐之不为过,鲁国因之不为僣;《杀大夫篇》谓凡书杀大夫,皆罪大夫不能见几先去:则偏驳之见,不足为训矣。
《春秋经世》·一卷(安徽巡抚采进本)明魏校撰。校有《周礼沿革传》,已著录。是编名《春秋经世》者,盖取《庄子》“《春秋》经
《春秋微旨》·三卷(内府藏本)唐陆淳撰。案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唐志》有淳《春秋集传》二十卷,今不存。又有《微旨》一卷,
《春秋释例》·十五卷(永乐大典本)晋杜预撰。预事迹详《晋书》本传。是书以《经》之条贯必出於《传》,《传》之义例归总於“凡
《春秋义疏》(无卷数,检讨萧芝家藏本)国朝蒋家驹撰。家驹有《尚书义疏》,已著录。是书以胡《传》为蓝本,而稍以己意更正之,
《春秋疑问》·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姚舜牧撰。舜牧有《易经疑问》,已著录。是书不尽从胡《传》,亦颇能扫诸家穿凿之说,
《春秋年考》·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不著撰人名氏。后有《自跋》,称初成於天启甲子,重订於崇祯辛未。自署曰“天畸人”。有三
《春秋事义全考》·十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姜宝撰。宝有《周易传义补疑》,已著录。《明史·艺文志》、朱彝尊《经义考》俱载
《春秋通义》·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不著撰人名氏。考《宋史·艺文志》,蹇遵品、王晰、家安国、邱葵皆有《春秋通义》,其书均
《春秋名号归一图》·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蜀冯继先撰。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是书所列人名,周一、鲁二、齐三、晋四、楚五、郑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三十八卷康熙三十八年奉敕撰。初,胡安国作《春秋传》,张栻已颇有异议。朱子编《南轩集》,存而不删,盖
《春秋详说》(无卷数,河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冉觐祖撰。觐祖有《易经详说》,已著录。是书大旨,事迹多取《左传》,而论断则多
《春秋简书刊误》·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毛奇龄撰。是书刊正三《传》、《经》文之误。其以《简书》为名者,盖仍执其《传》
《春秋通论》·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方苞撰。苞有《周官集注》,已著录。是编本《孟子》其文则史,其义则某窃取之意,贯穿
《春秋诸传辨疑》·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明朱睦撰。睦有《易学识遗》,已著录。是编凡一百八十八条。《明史·艺文志》
《左传注解辨误》·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明傅逊撰。逊有《左传属事》,已著录。是编皆驳正杜预之解,间有考证,而以意推求者多
《春秋三传衷考》·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施天遇撰。天遇字昌辰,武康人。是编虽以三《传》为名,实以胡《传》为去取。凡胡
《春秋亿》·六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徐学谟撰。学谟字叔明,嘉定人。嘉靖庚戌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是编《序》题《春秋亿》,
《春秋四传纠正》·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俞汝言撰。康熙丙辰,汝言《春秋平义》始脱稿。是岁之夏,复续作此书,以综括大旨
《春秋直解》·十五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明郝敬撰。敬有《周易正解》,已著录。是编前有《读春秋》五十馀条。其言曰:“今读《
《春秋说》·三十卷、《附录》·三卷(山东巡抚采进本)明王浸大撰。浸大字幼章,合肥人。崇祯丁丑进士。是书杂采诸说,断以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