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公易说》·六卷(永乐大典本)
宋司马光撰。考苏轼撰光《行状》,载所作《易说》三卷,《注系辞》二卷。《宋史·艺文志》作《易说》一卷,又三卷,又《系辞说》二卷。晁公武《读书志》云:“《易说》杂解《易》义,无诠次,未成书。”《朱子语类》又云:“尝得温公《易说》於洛人范仲彪,尽《随卦》六二,其后阙焉。后数年,好事者於北方互市得版本,喜其复全。”是其书在宋时所传本,已往往多寡互异,其后乃并失其传。故朱彝尊《经义考》亦注为“已佚”。今独《永乐大典》中有之,而所列实不止於《随卦》,似即朱子所称后得之本。其释每卦或三四爻,或一二爻,且有全无说者。惟《系辞》差完备,而《说卦》以下仅得二条。亦与晁公武之言相合。又以陈友文《集传精义》、冯椅《易学》、胡一桂《会通》诸书所引光说核之,一一具在。知为宋代原本无疑。其解义多阙者,盖光本撰次未成,亦如所著《潜虚》,转以不完者为真本,并非有所残佚也。光传家集中有《答韩秉国书》,谓王辅嗣以老庄解《易》,非《易》之本旨,不足为据。盖其意在深辟虚无玄渺之说。故於古今事物之情状,无不贯彻疏通,推阐深至。如解《同人》之《彖》曰:“君子乐与人同,小人乐与人异。君子同其远,小人同其近。”《坎》之《大象》曰:“水之流也,习而不止,以成大川。人之学也,习而不止,以成大贤。”《咸》之九四曰:“心苟倾焉,则物以其类应之。故喜则不见其所可怒,怒则不见其所可喜,爱则不见其所可恶,恶则不见其所可爱。”大都不袭先儒旧说,而有德之言,要如布帛菽粟之切於日用。惜其沈湮既久,说《易》家竟不获睹其书。今幸际圣朝,表章典籍,复得搜罗故简,裒次成编。亦可知名贤著述,其精义所在,有不终泯没於来世者矣。谨校勘釐订,略仿《宋史》原目,定为六卷,著於录。
《读易自识》(无卷数,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金綎撰。綎字丝五,吴县人。是书随笔记录,未分卷帙。首为总论,次为《系辞》、《序
《周易乾凿度》·二卷(永乐大典本)案《周易乾凿度》,郑康成注,与《乾坤凿度》本二书。晁公武并指为仓颉修古籀文,误并为一,
《易镜》(无卷数,浙江吴玉墀家藏本)国朝戴天章撰。天章字汉文,湖州人。所解仅《上经》、《下经》,惟言卜筮。其解释甚略,而
《周易通》·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浦龙渊撰。龙渊字潜夫,吴县人。尝佐洪承畴幕,以承畴荐,授城步县知县。其书名《易通》
《周易集注》·十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来知德撰。知德字矣鲜,梁山人。嘉靖壬子举人。万历三十年总督王象乾、巡抚郭子章荐授
《易小传》·六卷(直隶总督采进本)宋沈该撰。该字守约,一作元约,未详孰是。吴兴人。登嘉王榜进士。绍兴中官至左仆射,兼修国
《易学启蒙通释》·二卷(内府藏本)宋胡方平撰。方平字师鲁,号玉斋,婺源人。据董真卿《周易会通》载,是书有方平至元己丑《自
《周易存义录》·十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国朝徐世沐撰。其文与《周易惜阴录》并同。盖自觉其冗杂,删为此本,非别一书也。
《周易章句证异》·十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翟均廉撰。均廉字春沚,仁和人。乾隆乙酉举人。官内阁中书舍人。是书取《周易》
《易经述》(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陈诜撰。诜字叔大,号实斋,海宁人。康熙壬子举人。由中书科中书官至礼部尚书。谥清恪
《易疑》·四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明方时化撰。其《易》学之第五种也。首卷《密义疑》二十一则,二卷《名象疑》十二则,三卷《
《读易近解》·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国朝汤秀琦撰。秀琦号弓菴,临川人。顺治中以岁贡生官鄱阳县训导。是编取《周易图说》为之
《易学启蒙意见》·五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明韩邦奇撰。邦奇字汝节,朝邑人。正德戊辰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谥恭简。事迹具
《成均课讲周易》(无卷数,山西巡抚采进本)国朝崔纪撰。纪原名珺,字君玉,后更今名,字南有。永济人。康熙戊戌进士,官至副都
《易荡》·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国朝方鲲撰。鲲字羽南,桐城人。其书不载经文,不依《周易》卦次。惟据《大传》“八卦相荡”之
《羲画愤参》·二十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陆位时撰。位时字与偕,钱塘人。在前明尝官鄞县训导。是书成於顺治丙戌。前有位时
《周易传义约说》·十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方献夫撰。献夫初名献科,字叔贤,南海人。弘治乙丑进士(案朱彝尊《经义考》引《
《周易本义述蕴》·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姜兆锡撰。兆锡字上均,丹阳人。康熙庚午举人,乾隆初荐充三礼馆纂修官。是书取名
《易学残本》·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卓尔康撰。尔康字去病,仁和人。万历壬子举人。官至工部屯田司郎中,谪常州府检校,后
《皃易内仪以》·六卷、《皃易外仪》·十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倪元璐撰。元璐字玉汝,上虞人。天启壬戌进士。历官户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