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指归》·一卷、《中庸分章》·一卷、《大学发微》·一卷、《大学本旨》·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黎立武撰。立武字以常,新喻人。咸淳中举进士第三,仕至军器少监,国子司业。宋亡不仕,闲居三十年以终。立武官抚州时校文,举吴澄充贡士,故澄志其墓,自称曰门人。又称立武官秘省时,阅官书,爱二郭氏《中庸》。郭游程门,新喻谢尚书仕夷陵,尝传其学。将由谢溯程以嗣其传,故言《大学》、《中庸》等书间与世所崇尚者异义。盖《中庸》之学传自程子,后诸弟子各述师说,门径遂岐。游酢、杨时之说为朱子所取,而郭忠孝《中庸说》以中为性、以庸为道,亦云程子晚年之定论。立武《中庸指归》,皆阐此旨。至其《中庸》分章,则以“天命之谓性”以下为一章,“仲尼曰”以下为二章,“君子之道费而隐”以下为三章,“道不远人”以下为四章,“君子素其位而行”以下为五章,“君子之道,辟如行远”以下为六章,“鬼神之为德”以下为七章,“哀公问政”以下为八章,“诚者天之道也”以下为九章,“惟天下至诚”以下为十章,“诚者自成”以下为十一章,“大哉圣人之道”以下为十二章,“仲尼祖述尧舜”以下为十三章,“惟天下至圣”以下为十四章,“《诗》曰:衣锦尚絅”以下为十五章。皆发明郭氏之旨,所言亦具有条理。其《大学》则《发微》一卷,谓曾子传道在一贯,悟道在忠恕,造道在《易》之《艮》。大旨以止至善为归,而以诚意为要。《本旨》一卷,仍用古本,皆以为曾子之书,不分《经》、《传》,而以所称曾子为曾晳之言。要其归宿,与程、朱亦未相牴牾,异乎王守仁等借古本以伸己说者也。惟其谓《中庸》、《大学》皆通於《易》,列图立说,丝连绳贯而排之,则未免务为高论耳。此四书本合编,前有大德八年赵秉政《序》。其先《中庸》后《大学》,盖亦从《礼记》原次。此本从今本《四书》之序,移《大学》於《中庸》前,而以秉政之《序》介於四书之间,殊失本旨。今厘正之,还其旧第焉。
《论孟精义》·三十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宋朱子撰。初,朱子於隆兴元年辑诸家说《论语》者为《要义》,其本不传。后九年为乾道
《四书说注卮词》·十卷(直隶总督采进本)国朝胡在甪撰。在甪,永年人。乾隆丙辰进士,官湖北松滋县知县。是编虽以“说注”为名
《四书纂言》(无卷数,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国朝王士陵撰。士陵有《易经纂言》,已著录。是编采摭坊刻《四书》讲章,排比成书。
《四书录疑》·三十九卷(福建巡抚采进本)国朝陈绰撰。绰有《周易录疑》,已著录。是书成於康熙后壬寅。凡《大学》二卷、《中庸
《四书通证》·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元张存中撰。存中字德庸,新安人。初,胡炳文作《四书通》,详义理而略名物。存中因排纂旧
《论语意原》·二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宋郑汝谐撰。汝谐有《东谷易翼传》,已著录。是编前有《自序》,称:“二程、横渠、杨、
《孟义订测》·七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明管志道编。志道字登之,娄县人。《江南通志》称其由隆庆辛未进士官南京刑部主事。疏陈
《中庸合注》·一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不著撰人名氏。前有元吴澂《序》。然篇末题曰“序”,而篇首题曰“总说”,其文亦不类序
《读四书丛说》·四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元许谦撰。谦有《诗集传名物钞》,已著录。案《元史》本传:“谦读《四书章句集注》,有
《四书本义汇参》·四十五卷(赞善韦谦恒家藏本)国朝王步青撰。步青字汉阶,或自书曰罕皆,以同音相代也。号已山,金坛人。雍正
《四书讲义尊闻录》·二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戴鋐撰。鋐字景亭,长洲人。以《四书大全》诸说纷错,无所适从,因以己意点次
《四书蒙引》·十五卷、《别附》·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明蔡清撰。清有《易经蒙引》,已著录。其作此书,初已有稿本而遗失,乃
《四书人物考》·四十卷、《补考》·八卷(通行本)明薛应旂撰。应旂字仲常,武进人。嘉靖乙未进士,官至陕西按察司副使。是编於
《四书测》·六卷(内府藏本)明万尚烈撰。尚烈字思文,南昌人。是书首有万历辛亥《自序》。於《大学》、《中庸》独尊古本,而议
《大学翼真》·七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胡渭撰。渭有《禹贡锥指》,已著录。是书卷一分四目:曰《大学二字音义》,曰《先王学
《四书参注》(无卷数,直隶总督采进本)国朝王植撰。植字槐三,深泽人。康熙辛丑进士,官至邳州知州。是书多掊击注疏,以自表尊
《四书集义精要》·二十八卷(两淮盐政采进本)元刘因撰。因字梦吉,号静修,容城人。世祖至元十九年徵授承德郎、右赞善大夫。未
《逸讲笺》·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毛奇龄所论,而其子及门人编录之。上卷为章世法所录,乃所讲《孟子》“不动心”章之稿。
《四书集编》·二十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宋真德秀撰。德秀字希元,浦城人。庆元五年进士,中词科。绍定中拜参知政事,进资政殿
《四书则》(无卷数,山西巡抚采进本)明桑拱阳撰。拱阳字晖升,蒲州人。崇祯癸酉举人。其书取诸家讲章立说不同者,删定归一,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