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集注考证》·十卷、《孟子集注考证》·七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金履祥撰。后有《自跋》,谓:“古书之有注者,必有疏。《论、孟考证》即《集注》之疏。以有《纂疏》,故不名《疏》。而文义之详明者,亦不敢赘。但用《经典释文》之例,表其疑难者疏之。”其书於朱子未定之说,但折衷归一。於事迹典故,考订尤多。盖《集注》以发明理道为主,於此类率沿袭旧文,未遑详核,故履祥拾遗补阙,以弥缝其隙,於朱子深为有功。惟其自称此书不无微牾,自我言之则为忠臣;自他人言之则为谗贼,则殊不可训。夫经者古今之大常,理者天下之公义。议论之得失惟其言,不惟其人。使所补正者果是,虽他人亦不失为忠臣。使所补正者或非,虽弟子门人亦不免为谗贼。何以履祥则可,他人则必不可?此宋元间门户之见,非笃论也。其中如辨《论语注》“公孙枝”云:“案《左传》,当作公孙发,《集注》或传写之误。”辨《孟子注》“许行神农之言,史迁所谓农家者流”云:“《史记》六家无农家,《汉书·艺文志》九流之中乃有农家。”皆为典确。至於辨《公刘》“后稷之曾孙”一条,谓公刘避桀居邠,去后稷世远,非其曾孙。不知古人凡远祖多称高祖,《左传》郯子称“我高祖少皞”是也;凡远孙多称曾孙,《左传》蒯聩称“曾孙蒯瞆敢昭告皇祖文王”是也。如此之类,则《注》不误而履祥反误,亦未尽确当不移。然其旁引曲证,不苟异亦不苟同,视胡炳文辈拘墟回护,知有注而不知有经者,则相去远矣。书凡一十七卷。首有许谦《序》,后有吕迟《刊书跋》,犹为旧本。朱彝尊《经义考》称《一斋书目》作二卷,注曰“未见”。盖沿袭之误,不足据也。
《孟义订测》·七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明管志道编。志道字登之,娄县人。《江南通志》称其由隆庆辛未进士官南京刑部主事。疏陈
《四书释地》·一卷、《四书释地续》·一卷(以上二种,江苏巡抚采进本)释《地又续》·二卷、《四书释地三续》·二卷(以上二种
《虹舟讲义》·二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李祖惠撰。祖惠本姓沈,字屺圣,嘉兴人。乾隆壬申进士,官高安县知县。是编大抵涵泳
《菜根堂札记》·十二卷(检讨萧芝家藏本)国朝夏力恕撰。力恕字观川,孝感人。康熙辛丑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是编乃乾隆己未至辛
《四书正学渊源》·十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明章一阳编。一阳,金华人。自何基受业黄榦之门,其后王柏、金履祥、许谦递相传
《四书逸笺》·六卷(湖南巡抚采进本)国朝程大中撰。大中字拳时,号是庵,应城人。乾隆丁丑进士。是编采辑诸书之文与《四书》相
《中庸指归》·一卷、《中庸分章》·一卷、《大学发微》·一卷、《大学本旨》·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宋黎立武撰。立武字以常,
《孟子传》·二十九卷(内府藏本)宋张九成撰。九成字子韶,自号无垢居士。其先开封人,徙居钱塘。绍兴二年进士第一人,授镇东军
《四书辨疑》·十五卷(内府藏本)不著撰人名氏。书中称“自宋氏播迁江表,南北分隔才百五六十年,经书文字已有不同”,则元初人
《四书约旨》·十九卷(礼部尚书德保家藏本)国朝任启运撰。启运有《周易洗心》,已著录。是编乃平日与门人讲贯、随笔劄记之文。
《四书参注》(无卷数,直隶总督采进本)国朝王植撰。植字槐三,深泽人。康熙辛丑进士,官至邳州知州。是书多掊击注疏,以自表尊
《中庸辑略》·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宋石{敦山}编。朱子删定。{敦山}字子重,号克斋,新昌人。绍兴十五年进士,官至太常主簿,
《孟子师说》·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黄宗羲撰。宗羲有《易学象数论》,已著录。是篇以其师刘宗周於《论语》有《学案》,於
《四书惜阴录》·二十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国朝徐世沐撰。世沐有《周易惜阴录》,已著录。是书前有胡渭生、赵天润、仇兆鳌《序
《学庸正说》·三卷(直隶总督采进本)明赵南星撰。南星字梦白,号侪鹤,高邑人。万历甲戌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以忤魏忠贤削籍谪
《四书翊注》·四十二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国朝刁包撰。包有《易酌》,已著录。是编凡《大学》五卷、《中庸》三卷、《论语》二
《大学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中庸章句》·一卷(通行本)宋朱子撰。案《论语》自汉文帝时立
《大学知本图说》·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毛奇龄撰。是书由古本《大学》之说以攻朱子“格物”之《传》。首为《知本图说》。
《论语传注》·二卷、《大学传注》·一卷、《中庸传注》·一卷、《传注问》·一卷(直隶总督采进本)国朝李塨撰。塨有《周易传注
《四书集义精要》·二十八卷(两淮盐政采进本)元刘因撰。因字梦吉,号静修,容城人。世祖至元十九年徵授承德郎、右赞善大夫。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