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賸言》·四卷、《补》·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毛奇龄杂论《四书》之语。前二卷为其门人盛唐、王锡所编,后二卷为其子宗远所编,《补》二卷则其门人章大来所编也。其书本语录之流,随时杂记,不以经文次序为先后,亦不以《四书》分编,惟每卷目录各称《论语》若干条、《大学》若干条、《中庸》若干条、《孟子》若干条耳。奇龄说经,善考证而喜辨论,故诠释义理,往往反覆推衍,以典籍助其驳诘,支离曼衍,不顾其安。至於考核事实,徵引训诂,则偏僻者固多,而精核者亦复不少。如以姚方兴所补《舜典》二十八字为伪,其论本确。而考以所著《古文尚书冤词》,则力以此二十八字为真,引证诸史,亦言之凿凿。岂非辩之所至,辄负气求胜,遂不暇顾其矛盾耶?至於以“畏匡”为郑地,以公山弗扰之畔不在定公十二年诸条,则证据确然,实有出於《集注》之外者。弃短取长,未尝不可与阎若璩《四书释地》并传也。《补》二卷中多载其门人子侄之说,疑唐、锡等亦有所删润,非尽奇龄之旧观。大来《序》称“补缀所闻,各有记忆,且亦陆续成此书,不能一辙”,则杂出於众手明矣。
《四书通旨》·六卷(内府藏本)元朱公迁撰。公迁有《诗传疏义》,已著录。是编取《四书》之文,条分缕析,以类相从,凡为九十八
《论语集注考证》·十卷、《孟子集注考证》·七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宋金履祥撰。后有《自跋》,谓:“古书之有注者,必有疏。《
《孟义订测》·七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明管志道编。志道字登之,娄县人。《江南通志》称其由隆庆辛未进士官南京刑部主事。疏陈
《大学困学录》·一卷、《中庸困学录》·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王澍撰。自明以来,解《四书》者惟以寻绎语脉为时文敷衍之具
《四书集编》·二十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宋真德秀撰。德秀字希元,浦城人。庆元五年进士,中词科。绍定中拜参知政事,进资政殿
《四书讲义尊闻录》·二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戴鋐撰。鋐字景亭,长洲人。以《四书大全》诸说纷错,无所适从,因以己意点次
《四书纂疏》·二十六卷(内府藏本)宋赵顺孙撰。顺孙字格菴,括苍人。考《黄溍集》有顺孙《阡表》,曰:“自考亭朱子合四书而为
《论语温知录》·二卷(山西巡抚采进本)国朝崔纪撰。皆其平日读《论语》所笔记。官湖北巡抚时,乃汇而辑之。每章统论其大意,皆
《四书说丛》·十七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明沈守正撰。守正有《诗经说通》,已著录。是书汇萃诸家之说,分章条列,同异兼收。每
《中庸辑略》·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宋石{敦山}编。朱子删定。{敦山}字子重,号克斋,新昌人。绍兴十五年进士,官至太常主簿,
《四书疑节》·十二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元袁俊翁撰。俊翁字敏斋,袁州人。前有黎立武、李应星《序》,又有彭元龙《序》二篇。
《四书说注卮词》·十卷(直隶总督采进本)国朝胡在甪撰。在甪,永年人。乾隆丙辰进士,官湖北松滋县知县。是编虽以“说注”为名
《四书录疑》·三十九卷(福建巡抚采进本)国朝陈绰撰。绰有《周易录疑》,已著录。是书成於康熙后壬寅。凡《大学》二卷、《中庸
《读孟子札记》(无卷数,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崔纪撰。是书以七篇大旨出於《大学》,其言性情即“明德”;言知言、养气即“明之
《圣门释非录》·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陆邦烈编。邦烈字又超,平湖入。毛奇龄之门人也。是书因朱子《四书集注》颇有疑诸贤
《孟子传》·二十九卷(内府藏本)宋张九成撰。九成字子韶,自号无垢居士。其先开封人,徙居钱塘。绍兴二年进士第一人,授镇东军
《四书本义汇参》·四十五卷(赞善韦谦恒家藏本)国朝王步青撰。步青字汉阶,或自书曰罕皆,以同音相代也。号已山,金坛人。雍正
《四书通证》·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元张存中撰。存中字德庸,新安人。初,胡炳文作《四书通》,详义理而略名物。存中因排纂旧
《中庸管窥》·一卷(衍圣公孔昭焕家藏本)明廖纪撰。是书不用朱子《章句》,亦不从郑玄旧《注》。分《中庸》为二十五段,与《章
《大学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中庸章句》·一卷(通行本)宋朱子撰。案《论语》自汉文帝时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