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指归》·二卷、附《考异》·一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明魏校撰。校有《周礼沿革传》,已著录。是编乃其所解《大学》。首以古篆写古本正文,奇形诡状,多所作《六书精蕴》中杜撰之字。次乃为《指归》一卷。其辨“致知在格物”云:“致知不可悬空,就格物上用功则著实。知诱乎外物,引之也,何故反求诸物?曰:物欲令人心走,岂有物理走心者。所谓格,揆物定理也,理乃在外乎?曰:物在外,理固在心。理非一定,其见於物者各有定也。”又云:“朱子尝取程叔子之意以补传,校谓《乐记》一章乃天留之以补‘格物致知’传也。其言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而好恶形焉。好恶无节於内,知诱於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人生而静,天之性也,非《大学》所谓至善耶?性之欲非他,动以天也。人欲不可谓性之欲,好恶之形非《大学》所谓意耶?物至知知,人与圣人亦同耳。圣人内有节而人无节,故流而不反。节也者,本然之权度,非耶?古语:无节於内者,其察物弗之省矣。反躬也者,非《大学》所谓知本耶?反躬力如万钧,把柄在手,可以作圣矣。是故病莫重於知诱物化,乐莫重於格物致知。”其说介於朱、王二本之间,而更巧於附会。其他所论,亦往往重守约而轻博文,仍未免失之偏枯。夫揆物定理,必有所以能揆物定理者,究不知以何法揆定之也。《考异》一卷,凡十五条,亦多穿凿篆文,不为典要,总一好异而已矣。
《四书本义汇参》·四十五卷(赞善韦谦恒家藏本)国朝王步青撰。步青字汉阶,或自书曰罕皆,以同音相代也。号已山,金坛人。雍正
《中庸合注》·一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不著撰人名氏。前有元吴澂《序》。然篇末题曰“序”,而篇首题曰“总说”,其文亦不类序
《四书晰疑》(无卷数,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陈鋐撰。是书成於乾隆辛酉。前有《例言》,谓“《四书》疑义虽多,其间或有一说之确
《四书读》·十卷(江西巡抚采进本)明陈际泰撰。际泰有《易经说意》,已著录。际泰以制义名一代,是编诠发《四书》大义,亦略如
《江汉书院讲义》·十卷(陕西巡抚采进本)国朝王功述其父心敬之论也。心敬有《丰川易说》,已著录。此其在湖北江汉书院时与诸生
《四书初学易知解》·十卷(内府藏本)国朝邵嗣尧撰。嗣尧有《易图定本》,已著录。是编乃督学江南时所刊。每章前为口义,后附论
《经言枝指》·一百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陈禹谟撰。是编於《四书集注》之外,旁搜诸说,故取《庄子》骈拇枝指之意为名。凡《汉
《论语稽求篇》·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有《仲氏易》,已著录。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研究文义,期於惬理而
《读大学中庸日录》·二卷(陕西巡抚采进本)国朝康吕赐撰。吕赐字复斋,别号一峰,又自称南阿山人,武功人。是书《读大学日录》
《四书惜阴录》·二十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国朝徐世沐撰。世沐有《周易惜阴录》,已著录。是书前有胡渭生、赵天润、仇兆鳌《序
《四书说丛》·十七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明沈守正撰。守正有《诗经说通》,已著录。是书汇萃诸家之说,分章条列,同异兼收。每
《论语正义》·二十卷(内府藏本)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昺字叔明,曹州济阴人。太平兴国中擢九经及第。官至礼部尚书。事迹具《宋
《大学千虑》·一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明穆孔晖撰。孔晖字元庵,堂邑人。弘治乙丑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谥文简。是书
《经籍异同》·三卷(两淮马裕家藏本)明陈禹谟撰。禹谟字锡元,常熟人。万历中由举人官至四川按察司佥事。其书杂引《五经》之文
《蒙斋中庸讲义》·四卷(永乐大典本)宋袁甫撰。甫字广微,鄞县人。宝文阁直学士燮之子。嘉定七年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兼国子祭
《大学知本图说》·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毛奇龄撰。是书由古本《大学》之说以攻朱子“格物”之《传》。首为《知本图说》。
《读四书丛说》·四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元许谦撰。谦有《诗集传名物钞》,已著录。案《元史》本传:“谦读《四书章句集注》,有
《大学注》·一卷(御史萧际韶家藏本)明蔡悉撰。悉有《书畴彝训》,已著录。此编诠解《大学》,虽分章立说,而不录《经》文。颇
《四书蒙引》·十五卷、《别附》·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明蔡清撰。清有《易经蒙引》,已著录。其作此书,初已有稿本而遗失,乃
《四书录疑》·三十九卷(福建巡抚采进本)国朝陈绰撰。绰有《周易录疑》,已著录。是书成於康熙后壬寅。凡《大学》二卷、《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