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函书约存》·十八卷、《约注》·十八卷、《别集》·十六卷(刑部尚书胡季堂家藏本)
国朝胡煦撰。煦字晓沧,光山人。康熙壬辰进士。官至礼部侍郎。是书原本一百十八卷。其诠释《经》文者四十九卷。冠以《原图》八卷,用解伏羲之《易》。《原卦》三卷,用解文王之《易》。《原爻》三卷,用解周公之《易》。又取先儒论说,集为《原古》三十六卷,谓之《首传》。其九十九卷,为《周易函书》正集。外有《函书约》三卷,《易学须知》三卷,《易解辨异》三卷,《篝灯约旨》十卷,共十九卷为《别集》。《别集》先已刊板。正集因卷帙浩繁,艰於剞劂,乃取诠释经文之四十九卷,约为十八卷,名曰《函书约注》。又取《首传》五十卷,约为十六卷,附以《续约旨》二卷,共十八卷,刊之,名曰《续集》。皆煦所手订也。其正集原本,煦门人李学裕欲为校刊,携其稿去。会学裕病卒,遂散佚。后《别集》、《续集》板并漫漶,其子季堂重为校订。因正集未刊,《续集》之名无所缘起,且《续集》之《原图》、《原卦》、《原爻》、《原古》即删取正集之要语,非别有所增,未可目之以续。而《别集》内之《函书约》三卷,亦即正集之《原图》、《原卦》、《原爻》撮其大义,更不可附入《别集》。遂以《续集》编为十五卷,取《函书约》三卷弁首,共十八卷,名为《约存》。盖以正集既佚,其大义仅存於是也。又以《续约旨》二卷,依《篝灯约旨》原目,散附各篇之内,合《易学须知》三卷,《易解辨异》三卷,仍为《别集》。其释经文之十八卷,仍名《约注》。共为五十二卷,即此本也。煦研思《易》理,平生精力尽在此书。其持论酌於汉学、宋学之间,与朱子颇有异同。然考《朱子语录》有曰“某作《易本义》,欲将文王卦辞大概略说,至其所以然之故,於孔《彖词》中发之。如此乃不失文王大意,但未暇整顿尔”云云,是朱子於《本义》盖欲有所改定而未能,则后人辨订,亦未始非朱子之志也。陆游《渭南集》有《朱氏易传跋》,曰:“易道广大,非一人所能尽,坚守一家之说,未为得也。元晦尊程氏至矣,然其为说亦已大异,读者当自知之。”斯可谓天下之通论矣。
《易鼎三然》(无卷数,江苏周厚堉家藏本)明朱天麟撰。天麟字震青,吴江人,寄籍昆山。崇祯戊辰进士。由兵部主事改授编修。后桂
《易笺》·八卷(山东巡抚采进本)国朝陈法撰。法字定斋,贵州安平人。康熙癸巳进士。官至直隶大名道。其书大旨以为《易》专言人
《易经通注》·九卷(湖北巡抚采进本)国朝大学士傅以渐、左庶子曹本荣奉敕撰。首载顺治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谕旨,次载顺治十五年
《周易玩辞集解》·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查慎行撰。慎行字初白,号悔馀,海宁人。康熙癸未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慎行受业黄
《周易会缉》(无卷数,山东巡抚采进本)国朝吴映撰。映字沐日,晋江人。其书大旨皆宗朱子《本义》而折衷於《蒙引》、《存疑》诸
《诚斋易传》·二十卷(江西巡抚采进本)宋杨万里撰。万里字廷秀,自号诚斋,吉水人。官至宝谟阁学士,致仕。韩侂胄召之不起。开
《补斋口授易说》(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不著撰人名氏,题曰门人永丰周佐编次。盖补斋乃其师之号,佐录所讲授以成书。朱彝尊
《尺木堂学易志》·三卷(山西巡抚采进本)明马权奇撰。权奇字巽倩,会稽人。崇祯辛未进士。官兵部主事。王台《序》称权奇才高召
《陆氏易解》·一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明姚士粦所辑吴陆绩《周易注》也。《吴志》载绩所著有《易注》,不言卷数。《隋书·经籍
《易经疑问》·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姚舜牧撰。舜牧字虞佐,乌程人。万历癸酉举人。历官新兴、广昌二县知县。考舜牧生於嘉
《读易考原》·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元萧汉中撰。汉中字景元,泰和人。此书成於泰定中。凡三篇,一论分卦,一论合卦,一论卦序
《读易绪言》·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钱棻撰。棻字仲芳,嘉善人。崇祯壬午举人。文渊阁大学士士升子也。士升尝作《易揆》,棻
《易准》·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曹庭栋撰。庭栋字六吉,嘉善人。是书为图学而作。一卷《河图》,二卷《洛书》,三卷《大衍
《易义便览》·三卷(侍讲刘亨地家藏本)国朝向德星撰。德星字云路,溆浦人。是书前有乾隆丙寅德星《自序》,大旨以朱子《本义》
《吴园易解》·九卷(湖北巡抚采进本)宋张根撰。根字知常,德兴人。年二十一登进士第。大观中官至淮南转运使,以朝散大夫终於家
《易解拾遗》·七卷、附《周易句读读本》·二卷(湖南巡抚采进本)国朝周世金撰。世金字仲兰,衡山人。是书成於乾隆辛巳。大旨以
《日讲易经解义》·十八卷康熙二十二年,圣祖仁皇帝御定。《易》为四圣所递传,则四圣之道法、治法具在於是。故其大旨在即阴阳往
《周易窥馀》·十五卷(永乐大典本)宋郑刚中撰。刚中字亨仲,金华人。绍兴二年进士及第。官至礼部侍郎,出为川陕宣抚副使,谪居
《玩易微言摘钞》·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杨廷筠撰。廷筠字仲坚,钱塘人。万历壬辰进士。是编采诸家说《易》之言,汇集成帙,
《易纬辨终备》·一卷(永乐大典本)案《辨终备》,一作《辨中备》。《后汉书·樊英传》注“《易》纬凡六”,为《稽览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