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汉学》·八卷(光禄寺卿陆锡熊家藏本)
国朝惠栋撰。是编乃追考汉儒《易》学,掇拾绪论以见大凡。凡《孟长卿易》二卷,《虞仲翔易》一卷,《京君明易》二卷(《干宝易》附见),《郑康成易》一卷,《荀慈明易》一卷。其末一卷则栋发明汉《易》之理,以辨正《河图》、《洛书》、《先天》、《太极》之学。其以虞翻次孟喜者,以翻《别传》自称五世传《孟氏易》。以郑玄次京房者,以《后汉书》称玄通《京氏易》也。荀爽别为一卷,则《费氏易》之流派矣。考汉《易》自田王孙后,始岐为施、孟、梁邱三派。然《汉书·儒林传》称:“孟喜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诈言田生且死时,枕喜膝独传。梁邱贺疏通证明,谓田生绝於施雠手中。时喜归东海,安得此事?”又称:“焦延寿尝从孟喜问《易》,京房以为延寿即孟氏学,而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刘向亦称:“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丁将军,大义略同,惟京氏为异党。”则汉学之有孟、京,亦犹宋学之有陈、邵,均所谓《易》外别传也。费氏学自陈元、郑众、马融、郑玄以下,递传以至王弼,是为今本。然《汉书》称:“直长於卦筮,无章句,徒以《象》、《彖》、《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隋志》五行家有直《易林》二卷,《易内神筮》二卷,《周易筮占林》五卷,则直《易》亦兼言卜筮,特其爻象承应阴阳变化之说,与孟、京两家体例较异。合是三派,汉学之古法亦约略尽此矣。夫《易》本为卜筮作,而汉儒多参以占候,未必尽合周、孔之法。然其时去古未远,要必有所受之。栋采辑遗闻,钩稽考证,使学者得略见汉儒之门径,於《易》亦不为无功矣。孟、京两家之学,当归术数。然费氏为象数之正传,郑氏之学亦兼用京、费之说,有未可尽目为谶纬者,故仍列之《经部》焉。
《周易会通》·十四卷(内府藏本)元董真卿撰。真卿字季真,鄱阳人。尝受学於胡一桂。斯编实本一桂之《纂疏》而广及诸家。初名曰
《乾坤凿度》·二卷(永乐大典本)按《乾坤凿度》,《隋、唐志》、《崇文总目》皆未著录。至宋元祐间始出。《绍兴续书目》有《仓
《易会》·八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明邹德溥撰。德溥字汝光,安福人。万历癸未进士。官至司经局洗马。《明史·儒林传》附见其祖
《周易录疑》(无卷数,福建巡抚采进本)国朝陈绰撰。绰字文裕,福安人。是编用注疏本而不载《经》文,《上、下经》但标卦名,《
《周易时论合编》·二十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明方孔炤撰。孔炤字潜夫,号仁植,桐城人。万历丙辰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湖
《周易古经》(无卷数,浙江吴玉墀家藏本)明雷乐编。乐,建安人。嘉靖间由贡生官广州训导。是书《明史·艺文志》不著录,朱彝尊
《御纂周易述义》·十卷乾隆二十年奉敕撰。凡《卦爻》四卷,《彖传》一卷,《象传》二卷,《系辞传》二卷,《文言传》、《说卦传
《易象钩解》·四卷(两淮马裕家藏本)明陈士元撰。士元字心叔,应城人。嘉靖甲辰进士。官至滦州知州。是编专阐《经》文取象之义
《周易传义约说》·十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方献夫撰。献夫初名献科,字叔贤,南海人。弘治乙丑进士(案朱彝尊《经义考》引《
《周易辑说存正》·十二卷、附《易说通旨略》·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杨方达撰。是书分《经》二篇、《传》十篇,一依《本义
《周易本义述蕴》·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姜兆锡撰。兆锡字上均,丹阳人。康熙庚午举人,乾隆初荐充三礼馆纂修官。是书取名
《周易对卦数变合参》·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喻国人撰。谓朱子不知《易》中“十年”“三年”、“七日”“八日”之旨及《讼》
《易经儿说》·四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明苏濬撰。濬《周易冥冥篇》,恍惚支离,颇涉异学。及作是书,乃墨守朱子《本义》,尺寸
《周易麈谈》(无卷数,两淮马裕家藏本)不著撰人名氏。朱彝尊《经义考》载孙应龙有《周易麈谈》十二卷,疑此本是也。应龙字海门
《易通》·一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明方时化撰,其《易》学之第六称也。多取《通书》、《正蒙》之言发明《易》理。案《通书》一
《易学》·十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明沈一贯撰。一贯字肩吾,号蛟门,鄞县人。隆庆戊辰进士。官至中极殿大学士(案《明史》本传
《顾氏易解》(无卷数,浙江吴玉墀家藏本)明顾曾唯撰。曾唯字一贯,号鲁斋,吴江人。嘉靖癸丑进士。朱彝尊《经义考》载顾曾唯《
《周易乾凿度》·二卷(永乐大典本)案《周易乾凿度》,郑康成注,与《乾坤凿度》本二书。晁公武并指为仓颉修古籀文,误并为一,
《读易质疑》·二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汪璲撰。璲字文仪,号默庵,休宁人。其书置象数而专言理。其《凡例》有云“今说《易
《丙子学易编》·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宋李心传撰。心传字微之,号秀岩,隆州人。宝庆二年以布衣召补从政郎,差充秘阁校勘。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