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宋毛晃增注,其子居正校勘重增。诸家所称《增韵》,即此书也。晃尝作《禹贡指南》,居正尝作《六经正误》,皆别著录。是书因《礼部韵略》收字太狭,乃蒐采典籍,依韵增附。又《韵略》之例,凡字有别体别音者,皆以墨阑圈其四围,亦往往舛漏。晃并为釐定,於音义字画之误,皆一一辨证。凡增二千六百五十五字,增圈一千六百九十一字,订正四百八十五字。居正续拾所遗,复增一千四百二字。各标总数於每卷之末,而每字之下又皆分注。其曰“增入”、曰“今圈”、曰“今正”者,皆晃所加。曰重增者,皆居正所加。其辨论考证之语,则各署名以别之。父子相继以成一书,用力颇为勤挚。其每字叠收重文,用《集韵》之例。每字别出重音,用《广韵》之例。然不知古今文字之别,又不知古今声韵之殊。如《东部》“通”字纽下据《汉乐府》增一“桐”字,是以假借为本文;“同”字纽下据《豳风》增一“重”字,是以省文为正体;又如《先部》“先”字纽下据《汉乐府》增一“西”字,是以古音入律诗;“烟”字纽下据杜预《左传注》增一“殷”字,是以借声为本读:皆所谓引汉律断唐狱者,不古不今,殊难依据。较欧阳德隆互注之本,殆不止上、下床之别。特其辨正训诂,考正点画,亦颇有资於小学。故后来字书韵书、多所徵引,而《洪武正韵》之注据是书者尤多焉。录而存之,亦足以备简择也。明代刊版,颇多讹舛。此本凡宋代年号皆空一格,犹存旧式,末题“太岁丙辰仲夏秀岩山堂重刊”。盖理宗宝祐四年蜀中所刻,视近本特为精善云。
《蒙古字韵》·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元朱宗文撰。宗文字彦章,信安人。前有刘更《序》,又称为朱巴颜。盖宗文尝充蒙古字学弟子
《字考启蒙》·十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周宇撰。宇字必大,自署关中人。前有万历十一年《自序》。考《太学进士题名碑》,万历
《诸书字考》·二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明林茂槐撰。茂槐字穉虚,福清人。万历乙未进士,官至吏部郎中。是编辨别字音,分四十四
《正韵汇编》·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周嘉栋撰。嘉栋字隆之,黄州人。万历已丑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其书取《洪武正韵》以偏旁
《本韵一得》·二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龙为霖撰。为霖字雨苍,成都人。由拔贡生官至潮州府知府。是书为所定新韵。卷首载《
《字鉴》·五卷(两淮马裕家藏本)元李文仲撰。文仲,长洲人。自署吴郡学生。其始末则无考也。文仲从父世英,以六书惟假借难名,
《古韵叶音》·六卷(陕西巡抚采进本)国朝杨庆撰。庆字宪伯,秦州人。前明诸生。是书首为《类从》,注部分之通转。次为《审音》
《文字审》·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不著撰人名氏。亦无序、跋。中间颇有涂乙。相其纸墨,盖近人手稿也。其书取李焘《说文五音谱
《御定清文鉴》·三十二卷、《补编》·四卷、《总纲》·八卷、《补总纲》·二卷乾隆三十六年奉敕撰。我国家发祥长白,实金源之旧
《字学同文》·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卫执穀撰。执穀字子觐,韩城人。是书凡分十三目:曰上类、下类、上下中类、上下左右类
《读书正音》·四卷(浙近巡抚采进本)国朝吴震方撰。震方字青坛,石门人。康熙己未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是书卷一,以一音异读者
《复古编》·二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宋张有撰。有字谦中,湖州人,张先之孙。出家为道士。是书根据《说文解字》,以辨俗体之
《韵岐》·四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国朝江昱撰。昱有《尚书私学》,已著录。是编於官韵之中,择其一字数音者,各分别字义异同。
《韵学大成》·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明濮阳涞撰。涞字贞庵,广德人。嘉靖丁酉举人,官南昌府通判。是书大抵本之《中原音韵》,
《书文音义便考私编》·五卷、附《难字直音》·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李登撰。登有《六书指南》,已著录。此书刻於万历丁亥,
《字学正本》·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李京撰。京字元伯,高阳人。是书《凡例》谓以小篆为本,而正偏旁之不正者,故名“正本
《韵经》·五卷(安徽巡抚采进本)旧本题“梁吴兴沈约撰类,宋会稽夏竦集古,明宏农杨慎转注,江夏郭正域校”。前有正域《自序》
《屈宋古音义》·三卷(福建巡抚采进本)明陈第撰。第既撰《毛诗古音考》,复以《楚辞》去风人未远,亦古音之遗,乃取屈原所著《
《佩觿》·三卷(两淮马裕家藏本)宋郭忠恕撰。此书上卷备论形声讹变之由,分为三科:一曰造字,二曰四声,三曰传写。中、下二卷
《篆韵》·五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不著撰人名氏。其书每页右侧印“钦赐商河王勉学书楼之记”十一篆字,上下与朱丝阑齐。考《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