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史略》·三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不著撰人名氏,纪安南国事。上卷曰《国初沿革》,为赵佗以下诸王。曰《历代守任》,为西汉至石晋交州牧守姓名。曰《吴纪》,乃五代末吴权及其子昌岌、昌文等事迹。曰《十二使君》,乃昌文没后,牙将杜景硕等争立事迹。曰《丁纪》,则丁部领以下诸王。曰《黎纪》,则黎桓以下诸王。中卷、下卷皆曰《阮纪》,则自李公蕴得国后诸王事迹。纪述特详,惟以李为阮,与史不合。案黎崱《安南志略》,称陈氏代立,凡李氏宗族及齐民姓李者,皆命更为阮,以绝民望。则此书当为陈氏之臣所作,崱志又载陈普尝作《越志》,黎休尝修《越志》,俱陈太王时人。太王者,陈日煚之谥,则此书或即出普、休二人手,未可知也。安南自汉迄唐,并为州郡。五季末,为土豪窃据,宋初始自立国。此书自唐以前,大抵全袭史文,自丁部领以下,则出其国人之词,与史所载殊有异同。盖史臣但承赴告之词,故如薨卒之类,往往较差一年。至名号官爵,或只自行国中,而不以通於大朝,故亦有所错互。其牴牾之处,颇可与正史相参证。又史称陈日尊自帝其国,尊公蕴为太祖神武皇帝,国号大越。此书原题《大越史略》,盖举国号为名。而所列公蕴至昊、旵八王,皆僣帝号,不独陈日尊一代,则尤史所未详。又《玉海》记交趾天贶、宝象、神武、彰圣、嘉庆诸年号,此书皆与相合。特所列黎、阮诸王无不改元者,而史家并未悉载。则必当时深自讳之,故中国不能尽知耳。书末又载陈日煚以下纪年一篇,但录所僣谥号改元,而不具事迹。其中所称太上者,以史按之,当为陈叔明。其称今上者,当为陈炜。而史载日煚至炜十二世,此书乃仅得十世,未详其故。又考《廉州府志》,纪康熙十三年海滨得钟,题皇越昌符九年乙丑,说者疑为宋时李乾德以后僣号。今此书称今上昌符元年丁巳,当明洪武十二年,其九年正值乙丑,则为陈炜僣号无疑,是亦足资考证矣。安南自宋以后,世共职贡,乃敢乘前代失驭之际,辄窃号国中。至著之简策,以妄自夸大,实悖谬不足采。然吴、楚僣王,《春秋》绝之,而作传者亦不没其实。故特依伪史例录之,以著其罪。且以补宋、元二史《外国传》之所未备焉。
《吴越备史》·四卷、《补遗》·一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旧本题宋武胜军节度使掌书记范坰、巡官林禹撰。载钱镠以下累世事迹,据
《五国故事》·二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不著撰人名氏。“南汉”条下称刘晟本二名,上一字犯宣祖讳,去之,则北宋人。又“南唐”
《吴越纪馀》·五卷、附《杂吟》·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明钱贵撰。贵字元抑,长洲人。是编采辑吴越故实,分题编录,亦多附以
《南唐书》·三十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宋马令撰。令,宜兴人。陈振孙《书录解题》载令自序,称“其祖太博元康,世家金陵,多
《西夏事略》·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旧本题承议郎权知龙州军、兼管内劝农事、沿边都巡检使、借紫臣王称撰。考验其文,即王偁
《十六国年表》·二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孔尚质撰。尚质字元长,武陵人。是编虽以年表为名,而实非司马迁旁行斜上之体,
《越史略》·三卷(山东巡抚采进本)不著撰人名氏,纪安南国事。上卷曰《国初沿革》,为赵佗以下诸王。曰《历代守任》,为西汉至
《锦里耆旧传》·四卷(两江总督采进本)一名《成都理乱记》,宋句延庆撰。延庆字昌裔,自称前荣州应灵县令,并见於书中,惟不著
《江南馀载》·二卷(永乐大典本)不著撰人名氏。《宋史·艺文志》载之《霸史类》中,亦不云谁作。马端临《文献通考》、戚光《南
《后梁春秋》·二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明姚士粦撰。士粦所辑《陆氏易解》,已著录。是书以后梁主萧詧为武帝冢孙,宜嗣梁祚。武
《唐馀纪传》·二十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陈霆撰。霆字声伯,德清人。宏治壬戌进士,官至山西提学佥事。是书凡《图纪》三卷,
《蛮书》·十卷(永乐大典本)唐樊绰撰。《新唐书·艺文志》著於录,《宋史·艺文志》则有绰所撰《云南志》十卷,而不称《蛮书》
《十六国春秋》·一百卷(安徽巡抚采进本)旧本题魏崔鸿撰,实则明嘉兴屠乔孙、项琳之伪本也。鸿作《十六国春秋》一百二卷,见《
《滇载记》·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杨慎撰。慎有《檀弓丛训》,已著录。是书乃其谪戍云南时所作,统纪滇域原始,及各部姓种类
《江南别录》·一卷(安徽巡抚采进本)宋陈彭年撰。彭年字永年,抚州南城人。太平兴国中进士,官至兵部侍郎、参知政事,谥曰文。
《江南野史》·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宋龙衮撰。衮爵里未详。其书皆记南唐事,用纪传之体,而不立纪传之名,如陈寿之志吴蜀。第
《越绝书》·十五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不著撰人名氏。书中《吴地传》称勾践徙琅琊,到建武二十八年,凡五百六十七年,则后汉
《南诏野史》·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旧本题曰《昆明倪辂集》,成都杨慎标目,滇中阮元声删润。前无序目,后有崇祯六年姜午生跋
《高丽史》·二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旧本题“正献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敕撰
《邺中记》·一卷(永乐大典本)谨案:《邺中记》旧有二本,其一本二卷,见《隋书·经籍志》,称晋国子助教陆翙撰。其一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