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河奏绩书》·四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附《河防述言》·一卷(内廷藏本)
国朝靳辅撰。辅有《奏疏》,已著录。是书卷一为《川泽考》、《漕运考》、《河决考》、《河道考》。卷二为《职官考》、《堤河考》及《修防汛地埽规》,河夫额数、闸坝修规、船料工值皆附焉。卷三为辅所上章疏及部议。卷四为各河疏浚事宜及施工缓急先后之处。其《川泽考》所载,於黄河自龙门以下,至淮、徐注海,凡分汇各流,悉考古证今,颇为详尽。於注河各水及河所潴蓄各水,亦缕陈最悉。其《漕运考》亦然。《河道考》於临河要地及距河远近分条序载,较志乘加详。至於堤工修筑事宜,则皆辅所亲验,立为条制者矣。辅自康熙十六年至三十一年,凡三膺总河之任,故疏议独多。其专以治上河为治下河之策,虽据一时所见,与后来形势稍殊,然所载修筑事宜,亦尚有足资采择者。与张伯行《居济一得》,均尚非纸上之空谈也。
又《河防述言》一卷,为张霭生所撰。皆追述其友陈潢之论,故曰“述言”。潢字天一,号省斋,钱塘人。为辅之幕客。辅治河,多资其经画。康熙甲子,圣驾南巡,辅以潢功上闻,特赐参赞河务按察司佥事衔。其书凡十二篇,一曰《河性》,主於顺而利导之。二曰《审势》,谓凡有所患,当推其致患之所以然。三曰《估计》,谓省工省料,其坏必速,所费较所省为更大。四曰《任人》,主於慎选择,明赏罚,而归本於正己以率属。五曰《源流》,谓河水本清,其淤涨由挟中国之水。六曰《堤防》,主潘季驯以堤束水,以水刷沙之说,而尤以减水坝为要务,七曰《疏浚》,主於溃决之处先固其两旁,不使日扩,乃修复故道,而借引河以注之。八曰《工料》,工主於核实,料主於豫备。九曰《因革》,言今昔形势不同。十曰《善守》,谓黄河无一劳永逸之策,在时时谨小慎微,而归重於河员之久任。十一曰《杂志》,述治河之委曲。十二曰《辨惑》,则驳当时之异议也。其言往往中理,与靳辅书足相发明。今录附辅书之末,以资参考。书前冠黄河全图,乃霭生自作。虽不及钦定《河源纪略》之明确,而远胜笃什等之所记。又靳辅《奏疏》一篇,虽专为潢而发,然颇足见当日治河之始末,今亦并存之焉。
《广志绎》·五卷、《杂志》·一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明王士性撰。此书又於《五岳游草》(《广游纪》)以外,追绎旧闻,以补未
《北边备对》·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宋程大昌撰。大昌有《易原》,已著录。是书前有大昌自序,称“淳熙二年因进讲《禹贡》,孝
《舆图记叙》·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明桂萼撰。萼有《桂文襄奏议》,已著录。是编即嘉靖八年为大学士时所上。首为《总图》,次
《峨眉志略》·一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国朝张能鳞撰。能鳞有《诗经传说取裁》,已著录。是书於峨眉形胜古迹,标撮甚略。末附诗
《九边考》·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魏焕编。焕字东洲,长沙人。嘉靖乙丑进士,官兵部职方司主事。是书作於嘉靖辛丑。第一卷为
《目营小辑》·四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明陆化熙撰。化熙有《诗通》,已著录。是书以十三省布政司为纲,系以所属府州县卫所。凡
《萧山县志刊误》·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毛奇龄撰。以萧山新修县志踳驳失考,因逐各条为之釐正。凡沿革之误二条,称名之误
《汴京遗迹志》·二十四卷(河南巡抚采进本)明李濂撰。濂有《祥符先贤传》,已著录。是书以历代都会皆有专志,独汴京无之,又宋
《西事珥》·八卷(福建巡抚采进本)明魏濬撰。濬有《易义古象通》,已著录。是书盖其官粤西时所作,一卷多言山川地理,二卷多言
《台海使槎录》·八卷(原任编修励守谦家藏本)国朝黄叔璥撰。叔璥有《南征记程》,已著录。兹编乃康熙壬寅叔璥为御史时巡视台湾
《西湖游览志》·二十四卷、《志馀》·二十六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明田汝成撰。汝成有《炎徼纪闻》,已著录。是书虽以游览为名
《广东通志》·六十四卷(通行本)国朝巡抚广东、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郝玉麟等监修。岭南为炎海奥区,汉魏以还,舆图可
《平江记事》·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元高德基撰。德基,平江人。尝官建德路总管。书中记干文传修辽、金、宋史事,则当成於至
《武功县志》·三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康海撰。海字德涵,武功人。弘治壬戌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以救李梦阳事,坐刘瑾党削
《山东全河备考》·四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国朝叶方恒撰,方恒字学亭,昆山人。顺治戊戌进士,官至山东济宁道。是编即其督理山
《两河管见》·三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明潘季驯撰。季驯有《司空奏疏》,已著录。此书乃其巡抚广东时,值两河水决,再以
《武林梵志》·十二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明吴之鲸撰。之鲸字伯裔,钱塘人。万历己酉举人,官浮梁县知县。是编以杭州梵刹盛於南
《惠山古今考》·十卷、《附录》·三卷、《补遗》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谈修撰。修字思永,无锡人。是编以无锡惠山为一邑胜境
《南河志》·十四卷(两淮马裕家藏本)明朱国盛撰。国盛字敬韬,华亭人。万历庚戌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兼理侍郎事。天启五年,国
《江东地利论》·一卷(永乐大典本)宋陈武撰。武始末未详。所论凡十篇,首论东南北古昔为最盛;次论南北胜负之势;次论东南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