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经》·八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晋皇甫谧撰。谧有《高士传》,已著录。是编皆论针灸之道。《隋书·经籍志》称黄帝甲乙经十卷,注曰音一卷,梁十二卷,不著撰人姓名。考此书首有谧自序,称《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皆黄帝、岐伯选事也。三部同归,文多重复,错互非一,甘露中,吾病风,加苦聋,百日方治,(案:此四字,文义未明,疑有脱误,今仍旧本录之,谨附识於此。)要皆浅近,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词,除其重复,至为十二卷(案:至字文义未明,亦疑有误。)云云。是此书乃裒合旧文而成,故《隋志》冠以黄帝。然删除谧名,似乎黄帝所自作,则於文为谬。《旧唐书·经籍志》称《黄帝三部针经》十三卷,始著谧名,然较梁本多一卷,其并音一卷计之欤。《新唐书·艺文志》既有《黄帝甲乙经》十二卷,又有皇甫谧《黄帝三部针经》十三卷,兼袭二志之文,则更舛误矣。书凡一百一十八篇,内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篇、疾形脉诊篇、针灸禁忌篇、五脏传病发寒热篇、阴受病发痺篇、阳受病发风篇各分上、下,经脉篇、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篇各分上、中、下,实一百二十八篇。句中夹注,多引杨上达《太素经》、孙思邈《千金方》、王冰《素问注》、王惟德《铜人图》,参考异同。其书皆在谧后,盖宋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校正所加,非谧之旧也。考《隋志》有《明堂孔穴》五卷,《明堂孔穴图》三卷,《又明堂孔穴图》三卷。《唐志》有《黄帝内经明堂》十三卷,《黄帝十二经脉明堂五脏图》一卷,《黄帝十二经明堂偃侧人图》十二卷,《黄帝明堂》三卷,又杨上善《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十三卷,杨玄孙《黄帝明堂》三卷。今并亡佚,惟赖是书存其精要,且节解章分,具有条理,亦寻省较易。至今与《内经》并行,不可偏废,盖有由矣。
《续名医类案》·六十卷(编修邵晋涵家藏本)国朝魏之琇撰。之琇既校刊江瓘《名医类案》,病其尚有未备,因续撰此编。杂取近代医
《濒湖脉学》·一卷(大学士于敏中家藏本)明李时珍撰。宋人剽窃王叔和《脉经》,改为《脉诀》,其书之鄙谬,人人知之,然未能一
《脾胃论》·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金李杲撰。杲既著《辨惑论》,恐世俗不悟,复为此书。其说以土为万物之母,故独重脾胃。引经
《御定医宗金鉴》·九十卷乾隆十四年奉敕撰。首为订正《伤寒论注》十七卷,次为订正《金匮要略》注八卷。盖医书之最古者无过《素
《医方选要》·十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周文采编。李时珍《本草纲目》引作周良采,字之讹也。其里贯未详。是书乃其为蜀献王椿侍
《医门法律》·十二卷、附《寓意草》·四卷(江西巡抚采进本)国朝喻昌撰。昌既著《尚论篇》,发明伤寒之理,又取风寒暑湿燥火六
《李氏医鉴》·十卷、《续补》·二卷(内府藏本)国朝李文来编。文来字昌期,婺源人。初,休宁汪桓作《医方集解》、《本草备要》
《续素问钞》·九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汪机撰。机有《针灸问对》,已著录。是编因滑寿《素问钞》采王冰原注太略,因重为补录
《产育宝庆方》·二卷(永乐大典本)不著撰人名氏。《宋史·艺文志》以为郭稽中撰。考陈振孙《书录解题》,称濮阳李师圣得《产论
《济阴纲目》·十四卷(大学士英廉家藏本)国朝武之望撰。汪淇笺释。之望字叔卿,自署关中人。淇字澹漪,一字右子,钱塘人。是书
《伤寒缵论》·二卷、《绪论》·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张璐撰。取张机《伤寒论》重分其例,采喻昌《尚论篇》及各家之注为之
《急救良方》·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张时彻编。分三十九门,专为荒村僻壤之中不谙医术者而设。故药取易求,方皆简易,不甚推
《脉因证治》·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不著撰人名氏。其书按四时气候,详列诸病。先脉,次因,次证,次治,颇有条理,而分属处未
《传信适用方》·二卷(两淮监政采进本)不著撰人名氏。《宋史·艺文志》载此书,亦不云谁作,而别有刘禹锡《传信方》二卷。考此
《水牛经》·三卷(永乐大典本)旧本题唐造父撰。造父未详何许人。原序有云,唐则天垂拱二年八月,收得水牛有病证。造父奏言,水
《长沙药解》·四卷(编修周永年家藏本)国朝黄元御撰。张机《伤寒论》共一百十三方,《金匮玉函经》共一百七十五方,合二书所用
《外台秘要》·四十卷(通行本)唐王焘撰。焘,郿人。王珪孙也。《唐书》附见珪传。称其性至孝,为徐州司马,母有疾,弥年不废带
《医学正传》·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明虞抟撰。抟字天民,自号花溪恒德老人。义乌人。是书成於正德乙亥。其学以朱震亨
《褚氏遗书》·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旧本题南齐褚澄撰。澄字彦适,阳翟人,褚渊弟也。尚宋文帝女庐江公主,拜驸马都尉
《痘证理辨》·一卷、《附方》·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汪机撰。前列诸家治痘方法,后引浙中魏氏之说以辨之。自序云,嘉靖庚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