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书》·六十四卷(通行本)
明张介宾撰。是书首为传忠录三卷,统论阴阳六气及前人得失,次脉神章三卷,录诊家要语。次为伤寒典、杂证谟、妇人规、小儿则、痘疹诠、外科钤,凡四十一卷,又本草正二卷,采药味三百种,以人参、附子、熟地、大黄为药中四维,更推人参、地黄为良相,大黄、附子为良将。次新方二卷,古方九卷,皆分八阵,曰补,曰和,曰寒,曰热,曰固,曰因,曰攻,曰散。又别辑妇人小儿痘疹外科方四卷,终焉。其命名皆沿明末纤佻之习,至以伤寒为典,杂证为谟,既僣经名。且不符字义,尤为乖谬。其持论则谓金、元以来河间刘守真立诸病皆属於火之论,丹溪朱震亨立阳有馀阴不足及阴虚火动之论,后人拘守成方,不能审求虚实,寒凉攻伐,动辄贻害,是以力救其偏。谓人之生气以阳为主,难得而易失者惟阳,既失而难复者亦惟阳,因专以温补为宗,颇足以纠卤莽灭裂之弊,於医术不为无功。至於沿其说者,不察证候之标本,不究气血之盛衰,概补概温,谓之王道。不知误施参桂,亦足戕人。则矫枉过直,其失与寒凉攻伐等矣。大抵病情万变,不主一途,用药者从病之宜,亦难拘一格。必欲先立一宗旨,以统括诸治,未有不至於偏者。元许衡《鲁斋集》有论梁宽甫《病证书》曰:近世诸医,有主易州张氏者,有主河间刘氏者。张氏用药,依准四时阴阳而增损之,正内经四气调神之义。医而不知此,妄行也。刘氏用药务在推陈致新,不使少有拂郁,正造化新新不停之义。医而不知此,无术也。然而主张氏者或未尽张氏之妙,则瞑眩之剂终不敢投,至失几后时而不救者多矣。主刘氏者或未悉刘氏之蕴,则劫效目前,阴损正气,贻祸於后日者多矣。能用二家之长,而无二家之弊,则治庶几乎。其言至为明切。夫扶阳抑阴,天之道也。然阴之极至於龙战,阳之极亦至於亢龙,使六阴盛於坤而一阳不生於复,则造化息矣。使六阳盛於乾而一阴不生於姤,则造化亦息矣。《素问》曰:亢则害,承乃制。圣人立训,其义至精。知阴阳不可偏重,攻补不可偏废,庶乎不至除一弊而生一弊也。
《脉因证治》·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不著撰人名氏。其书按四时气候,详列诸病。先脉,次因,次证,次治,颇有条理,而分属处未
《御定医宗金鉴》·九十卷乾隆十四年奉敕撰。首为订正《伤寒论注》十七卷,次为订正《金匮要略》注八卷。盖医书之最古者无过《素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元王国端撰。国端,婺源人。其书专论针灸之法。首为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肘后备急方》·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晋葛洪撰。洪字稚川,句容人。元帝为丞相时,辟为掾。以平贼功,赐爵关内侯,迁
《汤液本草》·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元王好古撰。曰汤液者,取《汉志》汤液经方义也。上卷载东垣药类法象、用药心法,附以五宜
《素问元机原病式》·一卷(通行本)金刘完素撰。完素字守真,河间人。事迹具《金史·方技传》。是书因《素问·至真要论》详言五
《神农本草经疏》·三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缪希雍撰。《明史·方技传》载,希雍尝谓本草出於神农,譬之五经,其后又复增补别
《伤寒缵论》·二卷、《绪论》·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张璐撰。取张机《伤寒论》重分其例,采喻昌《尚论篇》及各家之注为之
《上池杂说》·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明冯时可撰。时可有《左氏释》,已著录。此乃其杂论医学之书。大意主於温补,伸东垣而抑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十八卷(大学士英廉家藏本)宋陈言撰。言字无择,莆田人。是书分别三因,归於一治,其说出《金匮要略》。
《伤寒论注》·十卷、附《伤寒明理论》·三卷、《论方》一卷(内府藏本)《伤寒论》十卷,汉张机撰,晋王叔和编,金成无己注。《
《医史》·十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明李濂撰。濂有《祥符人物志》,已著录。是编采录古来名医,自《左传》医和以下,迄元
《医学管见》·一卷(通行本)明何瑭撰。瑭号柏齐,怀庆人。弘治壬戌进士,官至南京右副都御史。谥文定。事迹具《明史·儒林传》
《瑞竹堂经验方》·五卷(永乐大典本)元沙图穆苏撰。沙图穆苏《元史》无传,其事迹不可考。以吴澂王都中二序核之,则其字为谦斋
《局方发挥》·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元朱震亨撰。以《和剂局方》不载病源,止於各方下条列证候,立法简便,而未能变通,因一一
《脚气治法总要》·二卷(永乐大典本)宋董汲撰。汲字及之,东平人。始末未详,钱乙尝序其癍疹论,则其著书在元丰、元祐之间。是
《养生类要》·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吴正伦撰。正伦字子叙,自号春岩子,歙县人。郑若庸尝为作小传,则嘉靖中人也。是书上卷
《大本琼瑶发明神书》·二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旧本题赐太师刘真人撰,不著其名。前有崇宁元年序,则当为宋徽宗时人。然序称许
《图注脉诀》·四卷、《附方》·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张世贤撰。是编因世传王叔和《脉诀》而为之图注。考晁公武《读书志》曰
《证治准绳》·一百二十卷(通行本)明王肯堂撰。肯堂有《尚书要旨》,已著录。是编据肯堂自序,称先撰《证治准绳》八册,专论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