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贡论》·五卷、《后论》·一卷、《山川地理图》·二卷(永乐大典本)
宋程大昌撰。大昌有《易原》,已著录。《宋史·艺文志》载大昌《禹贡论》五卷、《后论》一卷,又《禹贡论图》五卷。陈振孙《书录解题》则谓《论》五十二篇、《后论》八篇、《图》三十一。王应麟《玉海》则谓淳熙四年七月大昌上《禹贡论》五十二篇、《后论》八篇,诏付秘阁,不及其图。盖偶遗也。今诸论皆存,其图据归有光《跋》称吴纯甫家有淳熙辛丑泉州旧刻,则嘉靖中尚有传本,今已久佚。故《通志堂经解》惟刻其《前、后论》,而所谓《禹贡山川地理图》者则仅刻其《叙说》。今以《永乐大典》所载校之,只缺其《九州山水实证》及《禹河》、《汉河》二图耳。其馀二十八图,岿然并在,诚世所未覯之本。今依通志堂《图叙》原目,并为二卷,而大昌之书复完。大昌喜谈地理之学,所著《雍录》及《北边备对》,皆刻意冥搜,考寻旧迹,是书论辨尤详。周密《癸辛杂识》载“大昌以天官兼经筵,进讲《禹贡》,阙文疑义,疏说甚详,且多引外国幽奥地理。阜陵颇厌之,宣谕宰执云:六经断简,阙疑可也,何必强为之说?且地理既非亲历,虽圣贤有所不知,朕殊不晓其说,想其治铨曹亦如此。既而补外”云云,与《自序》及陈应行《后序》所言,殊相乖刺。夫帝王之学与儒者异,大昌讲《尚书》於经筵,不举唐、虞、三代之法以资启沃,而徒炫博奥,此诚不解事理。然以诂经而论,则考证不为无功。盖其失在不当于经筵讲《禹贡》,而不在辨定《禹贡》之山水也。其《前论》於江水、河水、淮水、汉水、济水、弱水、黑水皆纠旧传之误,《后论》则专论河水、汴水之患。陈振孙讥其身不亲历,乌保其皆无牴牾,亦如孝宗之论。归有光亦证其以鸟鼠同穴指为二山之非。要其援据釐订,实为博洽,至今注《禹贡》者终不能废其书也。
《尚书惜阴录》·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国朝徐世沐撰。世沐有《周易惜阴录》,已著录。是编乃世沐七十二岁时作。其笃信古文,犹
《读书管见》·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元王充耘撰。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称充耘字与耕,而原《序》及梅鹗《跋》并称“耕野”,疑
《禹贡约义》(无卷数,两江总督采进本)国朝华玉淳撰。玉淳字师道,号澹园,金匮人。是编考证《禹贡》山水,详略颇不画一。盖随
《尚书集解》·二十卷(直隶总督采进本)国朝孙承泽撰。承泽号退谷,山东益都人。世隶上林苑籍,故自称曰北平。前明崇祯辛未进士
《禹贡备遗增注》·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胡瓒撰。其曾孙宗绪增注。瓒字伯玉,桐城人。万历乙未进士。官至江西布政司参政。宗
《尚书约旨》·六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杨方达撰。方达有《易经图说会通》,已著录。是书大略墨守蔡《传》,依文训义。间有与
《尚书考异》·五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明梅鷟撰。鷟有《古易考原》,已著录。是编辨正《古文尚书》。其谓二十五篇为皇甫
《尚书集传或问》·二卷(内府藏本)宋陈大猷撰。《自序》称既集《书》传,复因同志问难,记其去取曲折以成此编。则此编本因《集
《尚书举隅》·六卷(江南巡抚采进本)国朝徐志遴撰。志遴字抡英,江西新城人。雍正甲辰举人。其书删节蔡《传》,而於蔡《传》后
《洪范口义》·二卷(永乐大典本)宋胡瑗撰。瑗有《周易口义》,已著录。是书《文献通考》作《洪范解》,朱彝尊《经义考》注云“
《书集传》·六卷(通行本)宋蔡沈撰。沈字仲默,号九峰,建阳人。元定之子也。事迹附载《宋史·元定传》。庆元己未,朱子属沈作
《禹贡正义》·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曹尔成撰。尔成字得忍,无锡人。是书成於康熙甲寅,据蔡氏《集传》为本。或偶出己见,
《禹贡汇疏》·十五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茅瑞徵撰。其书前冠《图经》二卷。上卷二十四图,皆郑晓原本。下卷二十四图,则瑞徵所
《禹贡图注》(无卷数,江西巡抚采进本)明艾南英撰。南英字千子,东乡人。天启甲子举人。朱聿键僣号於福建,以为监察御史。病卒
《古文尚书考》·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国朝陆陇其撰。陇其字稼书,平湖人。康熙庚戌进士,官嘉定、灵寿二县知县,行取御史。
《尚书辑录纂注》·六卷(内府藏本)元董鼎撰。鼎字季亨,鄱阳人。朱子之学授於黄榦,鼎族兄梦程尝从榦游,鼎又从梦程闻绪论,故
《今文尚书说》·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陆奎勋撰。奎勋有《陆堂易学》,已著录。是编皆订补蔡沈《书传》之阙失。大抵推求於
《书经稗疏》·四卷(湖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王夫之撰。夫之有《周易稗疏》,已著录。是编诠释经文,亦多出新意。其间有失之太凿
《禹贡合注》·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明夏允彝撰。允彝字彝仲,华亭人。崇祯丁丑进士,官长乐县知县。遭母忧归。福王时召为吏部
《定正洪范》·二卷(内府藏本)元胡一中撰。一中字允文,诸暨人。官绍兴路参军。是编因王柏、文及翁、吴澄三家改定《洪范》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