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堂书解》·二十卷(永乐大典本)
宋钱时撰。时字子是,淳安人。受学於杨简。嘉熙中,以丞相乔行简荐,授秘阁校勘,迁史馆检阅。案时《两汉笔记》之前载有尚书省札,列时所著诸书,有《尚书启蒙》。又载严州进状,则称《尚书演义》。同时案牍之文,已自相违异。《永乐大典》所载则皆题钱时《融堂书解》,其名又殊。然《永乐大典》皆据内府宋本采入,当必无讹。朱彝尊《经义考》以《尚书演义》著录,盖未睹中秘书也。旧本久佚,今采掇裒辑,重为编次。惟《伊训》、《梓材》、《秦誓》三篇全佚,《说命》、《吕刑》亦间有阙文,馀尚皆篇帙完善,不失旧观。时之意,主表章《书序》,每篇之首,皆条具大旨。其《逸书》之《序》,则参考《史记》,核其时事以释篇题。复采《经典释文》、《史记集解》、《史记索隐》所引马融、郑康成说,引伸其义。虽因仍旧说,不知《书序》非《诗序》之比,未免稍失考证,然用意则可谓精勤。所解如“羲和旷厥职”则本诸苏轼,康叔封卫在成王时则仍用孔安国《传》,《康王之诰》则兼采张九成《书说》,不专主一家之学。至以《泰誓》为告西岐师旅,《牧誓》为告远方诸侯,皆不傍前人,自抒心得。又谓《武成》本无脱简,前为武王告师之辞,后为史臣纪事之体。《康诰》首节,以周公初基定为东都营洛邑,封康叔以抚顽民,不当移置於《洛诰》,尤为不惑於曲说。亦宋人经解中之特出者也。其书省札、进状皆不著卷数,《经义考》作八卷,未知何据。今以篇帙颇繁,谨约略离析,勒为二十卷。
《书集传》·六卷(通行本)宋蔡沈撰。沈字仲默,号九峰,建阳人。元定之子也。事迹附载《宋史·元定传》。庆元己未,朱子属沈作
《尚书全解》·四十卷(内府藏本)宋林之奇撰。之奇字少颖,号拙斋,侯官人。官至宗正丞。事迹具《宋史·儒林传》。之奇辞禄家居
《书纂言》·四卷(内府藏本)元吴澄撰。澄有《易纂言》,已著录,是编其《书》解也。《古文尚书》自贞观敕作《正义》以后,终唐
《尚书小疏》·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沈彤撰。彤字贯云,号果堂,吴江人。尝预修三《礼》及《一统志》,议叙九品官。是编所
《禹贡备遗增注》·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胡瓒撰。其曾孙宗绪增注。瓒字伯玉,桐城人。万历乙未进士。官至江西布政司参政。宗
《禹贡图说》·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郑晓撰。晓字窒甫,海盐人。嘉靖癸未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谥端简。事迹具《明史》本传。
《书疑》·九卷(内府藏本)宋王柏撰。顾炎武《日知录》称为元儒王伯。考柏以度宗咸淳十年卒,未尝入元,炎武偶误也。柏字会之,
《尚书口义》·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刘怀志撰。怀志字贞儒,武强人。康熙中左都御史谦之父也。其孙自洁原《跋》称为大司空
《心园书经知新》·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郭兆奎撰。兆奎平湖人。是书成於乾隆乙亥,兆奎年七十三矣。大旨以蔡沈《集传》为
《日讲书经解义》·十三卷康熙十九年圣祖仁皇帝御定。《尚书》一经,汉以来所聚讼者,莫过《洪范》之五行;宋以来所聚讼者,莫过
《书义断法》·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元陈悦道撰。其自题曰邹次,不知何许人。书首冠以“科场备用”四字,盖亦当时坊本为科举经
《尚书揆一》·六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明邹期桢撰。期桢字公宁,无锡人。万历中诸生。《江南通志·儒林传》附见《吴桂森》传中
《尚书晚订》·十二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明史维堡撰。维堡字心传,金坛人。万历丙辰进士,官至工部郎中。是书本名《尚书集览》
《洪范统一》·一卷(永乐大典本)宋赵善湘撰。善湘字清臣,濮安懿王五世孙。仕至资政殿大学士,封文水郡公,赠少师,事迹具《宋
《读尚书略记》(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朱朝瑛撰。朝瑛有《读易略记》,已著录。此书力辨攻古文者之非,殊失深考。其所注释
《尚书疏衍》·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明陈第撰。第有《伏羲图赞》,已著录。是书前有第《自序》,称“少受《尚书》,读经不读传
《尚书传翼》·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陆键撰。键字实府,秀水人。其时又有一陆键,平湖人,万历丙午举人。未知一人二人也。是
《古书世学》·六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丰坊撰。坊有《古易世学》,已著录。是编以今文、古文石经列於前,而后以楷书释之。且采
《书经疏略》·六卷(江南巡抚采进本)国朝张沐撰。沐有《周易疏略》,已著录。是书从注疏本,以《书序》分冠诸篇。又从古本合为
《书绎》·六卷(江西巡抚采进本)明杨文彩撰。文彩字治文,宁都人。是编冠以《指略》十六条、《先儒论》二十一条、《四十二篇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