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十卷(内府藏本)
案《刘子》十卷,《隋志》不著录。《唐志》作梁刘勰撰。陈振孙《书录解题》、晁公武《读书志》俱据唐播州录事参军袁孝政序,作北齐刘昼撰。《宋史·艺文志》亦作刘昼。自明以来,刊本不载孝政注,亦不载其序。惟陈氏载其序,略曰,昼伤己不遇,天下陵迟,播迁江表,故作此书。时人莫知,谓为刘勰、刘歆、刘孝标作云云。不知所据何书,故陈氏以为终不知昼为何代人。案梁通事舍人刘勰,史惟称其撰《文心雕龙》五十篇,不云更有别书。且《文心雕龙·乐府篇》称,涂山歌於仆人,始为南音。有娀谣乎飞燕,始为北声。夏甲叹於东阳,东音以发。殷整思於西河,西音以兴。此书辨乐篇称,夏甲作破斧之歌,始为东音,与勰说合。其称殷辛作靡靡之乐,始为北音,则与勰说迥异,必不出於一人。又史称勰长於佛理,尝定定林寺经藏,后出家,改名慧地。此书末篇乃归心道教,与勰志趣迥殊。《白云霁道藏目录》亦收之《太玄部·无字号》中,其非奉佛者明甚。近本仍刻刘勰,殊为失考。刘孝标之说,《南史》、《梁书》、俱无明文,未足为据。刘歆之说,则激通篇称班超愤而习武,卒建西域之绩,其说可不攻而破矣。惟北齐刘昼字孔昭,渤海阜城人,名见《北史·儒林传》。然未尝播迁江表,与孝政之序不符。传称昼孤贫受学,恣意披览,昼夜不息。举秀才不第,乃恨不学属文,方复缀辑词藻,言甚古拙,与此书之缛丽轻蒨亦不合。又称求秀才十年不得,乃发愤撰高才不遇传。孝昭时出诣晋阳上书,言亦切直而多非世要,终不见收,乃编录所上之书为帝道。河清中又著金箱壁言,以指机政之不良,亦不云有此书。岂孝政所指,又别一刘昼欤?观其书末九流一篇,所指得失,皆与《隋书·经籍志·子部》所论相同。使《隋志》袭用其说,不应反不录其书。使其剽袭《隋志》,则贞观以后人作矣。或袁孝政采掇诸子之言,自为此书而自注之。又恍惚其著书之人,使后世莫可究诘,亦未可知也。然刘勰之名,今既确知其非,自当刊正。刘昼之名则介在疑似之间,难以确断。姑仍晁氏、陈氏二家之目,题昼之名,而附著其牴牾如右。
《水云录》·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杨溥撰。溥,长沙人,自号水云居士。《千顷堂书目》列於刘基《多能鄙事》后,即以为永乐中
《笔记》·二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明陈继儒撰。继儒有《邵康节外纪》,已著录。此书取杂事碎语,钞录成帙,略无伦次。惟所载陆
《听雨纪谈》·一卷(通行本)明都穆撰。穆有《壬午功臣爵赏录》,已著录。穆登宏治己未进士。而此书自题成化丁酉九月所作,距其
《蒋说》·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国朝蒋超撰。超有《峨嵋山志》,已著录。《蒋说》者,盖因其姓以名书,如僧肇著书名曰《肇论》
《杨公笔录》·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宋杨延龄撰。延龄里居未详。书中自称元丰中为山阴尉,又曰任隰州司户,又曰元丰八
《经子臆解》·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王世懋撰。世懋有《却金传》,已著录。是编凡解《易》二条,解《论语》二条,解《孟子》
《黄谷琐谈》·四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李蓘撰。蓘字于田,内乡人。嘉靖癸丑进士,官至提学副使。其书杂缀琐闻,间有考证。而立
《冬夜笺记》·一卷(大学士英廉购进本)国朝王崇简撰。崇简字敬哉,宛平人。前明崇祯癸未进士。入国朝补选庶吉士,官至礼部尚书
《课业馀谈》·三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国朝陶炜撰。炜字宾玉,秀水人。其书仿《释名》、《广雅》之体,采辑经史中浅近而易解者
《俟后编》·六卷、《补录》·一卷、《附录》·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明王敬臣撰。敬臣字以道,长洲人。岁贡生。万历丙戌,南京
《心传录》·三卷、《日新录》·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宋于恕编。恕张九成之甥。此二书皆录九成语也。前有淳熙元年恕序云,无垢
《篑斋杂著》·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明陆垹撰。垹字秀卿,嘉善人。嘉靖丙戌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河南。此编乃其笔记,
《霞外麈谈》·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周应治编。应治字君衡,鄞县人。万历庚辰进士。杨德周序,称为观察,不知官何省何道也。
《读书随记》·一卷、《续记》·一卷、《剩语》一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不著撰人名氏,自题曰湖上逸人。又署上章摄提格,为庚寅
《快书》·五十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闵景贤、何伟然同编。景贤字士行,乌程人。伟然字仙臞,仁和人。是编割裂诸家小品五十种,
《倘湖樵书》·十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明来集之撰。集之有《读易隅通》,已著录。是书初编六卷,二编六卷,皆采摭唐、宋、元、
《天方典礼择要解》·二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国朝刘智撰。智字介濂,江宁人,回回裔也。尝搜取彼国经典七十种,译为《天方礼经
《章申公九事》·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不著编辑者名氏。晁、陈二家书目及《宋史·艺文志》皆未著录。卷首序云,丞相惇
《六研斋笔记》·四卷、《二笔》·四卷、《三笔》·四卷(礼部尚书曹秀先家藏本)明李日华撰。日华有《梅墟先生别录》,已著录。
《补计然子》·一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明董汉策撰。汉策字帷儒,乌程人。是书成於崇祯壬午。杂取《左》、《国》、《吴越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