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通义》·十卷、《附录》·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汉应劭撰。劭字仲远,汝南人。尝举孝廉,中平六年拜泰山太守。事迹具《后汉书·本传》。马总《意林》称为三国时人,不知何据也。考《隋书·经籍志》;《风俗通义》三十一卷,《注云录》一卷,应劭撰,《梁》三十卷。《唐书·艺文志》:应劭《风俗通义》三十卷。《崇文总目》、《读书志》、《书录解题》皆作十卷,与今本同。明吴琯刻《古今逸史》,又删其半,则更阙略矣。各卷皆有总题,题各有散目,总题后略陈大意,而散目先详其事,以谨案云云辨证得失。皇霸为目五,正失为目十一,愆礼为目九,过誉为目八,十反为目十,音声为目二十有八,穷通为目十二,祀典为目十七,怪神为目十五,山泽为目十九。其自序云:谓之《风俗通义》,言通於流俗之过谬,而事该之於义理也。《后汉书·本传》称,撰《风俗通》以辨物类名号,识时俗嫌疑,不知何以删去义字。或流俗省文,如《白虎通义》之称《白虎通》,史家因之欤?其书因事立论,文辞清辨,可资博洽,大致如王充《论衡》,而叙述简明则胜充书之冗漫。旧本屡经传刻,失於校雠,颇有讹误。如十反类中分范茂伯,郅朗伯为二事,而佚其断语,穷通类中孙卿一事有书而无录,怪神类中城阳景王祠一条有录而无书。今并釐正。又宋陈彭年等修广韵,王应麟作《姓氏急就篇》,多引《风俗通·姓氏篇》,是此篇至宋末犹存,今本无之,不知何时散佚。然考元大德丁未无锡儒学刊本,前有李果序,后有宋嘉定十三年丁黼跋,称余在馀杭,借本於会稽陈正卿,正卿盖得於中书徐渊子,讹舛已甚,殆不可读。爱其近古,钞录藏之。携至中都,得馆中本及孔复君寺丞本,互加参考,始可句读。今刻之於夔子,好古者或得旧本,从而增改,是所望云。则宋宁宗时之本已同今本,不知王氏何以得见是篇,或即从《广韵注》中辗转授引欤?《永乐大典·通字韵》中尚载有《风俗通》姓氏一篇,首题马总《意林》字,所载与《广韵注》多同,而不及《广韵注》之详,盖马总节本也。然今本《意林》无此文,当又属佚脱。今采附《风俗通》之末,存梗概焉。
《冬游记》·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明罗洪先撰。洪先字达夫,吉水人。嘉靖己丑进士第一,官至赞善。隆庆初赠太常寺少卿
《然疑录》·六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顾奎光撰。奎光有《春秋随笔》,已著录。是编乃其笔记之文。其中说《春秋》者十之五六,
《竹裕园笔语》·十二卷(礼部尚书曹秀先家藏本)国朝李曰涤撰。曰涤字亦白,临川人。前明岁贡生。是编裒其平生杂著为之。一曰迩
《说楛》·七卷(两淮马裕家藏本)明焦周撰。周字茂叔,上元人。焦竑之子也。万历庚子举人。其书皆刺取诸书中新颖之语,及闻见所
《鸿苞》·四十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屠隆撰。隆字长卿,鄞县人。万历丁丑进士,官至礼部仪制司主事。《明史·文苑传》附载《
《凝斋笔语》·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明王鸿儒撰。鸿儒字懋学,南阳人。成化丁末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尚书。谥文庄。事迹具《明史
《纲常懿范》·十卷(江西巡抚采进本)明周是修撰。是修初名德,以字行,泰和人。洪武中举明经,由霍邱训导改衡府纪善。燕王兵入
《广百川学海》·(无卷数,两江总督采进本)旧本题明冯可宾编。可宾,益都人。天启壬戌进士。是编於正续《百川学海》之外,捃拾
《多识集》·十二卷(直隶总督采进本)国朝魏裔介编。裔介有《孝经注义》,已著录。是书凡八种,一曰快书秘录,二曰广快秘录,三
《画禅室随笔》·四卷(内府藏本)明董其昌撰。其昌有《学科考略》,已著录。是编第一卷论书,第二卷论画,中多微理,由其昌於斯
《胡文穆杂著》·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明胡广撰。广字光大。建文庚辰进士第一。惠帝以其名与汉胡广同,更名靖,除翰林
《丰暇观颐》·四卷(安徽巡抚采进本)不著撰人名氏。有序三首,一称懒散道人,一称见庐主人,一称醉醒逸叟,而卷首复题醉醒逸叟
《谔崖脞说》·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章楹撰。楹字柱天,浙江新城人。雍正癸丑进士,官青田县教谕。是书皆其随意抄撮之语,
《射林》·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明朱光裕撰。光裕字仁仲,苏州人。万历中诸生。是书取平日所见闻者论次之,曰舆象系、
《涌幢小品》·三十二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明朱国桢撰。国桢有《大政记》,已著录。是书杂记见闻,亦间有考证,其是非不甚失
《庭帏杂录》·二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明嘉善袁衷等录其父母之训,而钱晓所订定者也。衷父参坡生五子,长即衷,次曰襄,曰裳,
《学易堂笔记》·一卷、《二笔》·一卷、《三笔》·一卷、《四笔》·一卷、《五笔》·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项皋谟撰。皋谟
《枕流日劄》·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不著撰人名氏。观其中引明薛瑄、蔡清、吴与弼事,则明中叶以后人矣。前有自题,称偶有会心
《梅花草堂笔谈》·十四卷、《二谈》·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张大复撰。大复字元长,昆山人。是编为其《梅花草堂集》中之一种
《韵石斋笔谈》·二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国朝姜绍书撰。绍书有《无声诗史》,已著录。是书仿周密《云烟过眼录》,记所见古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