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易详解》·十六卷(永乐大典本)
宋李杞撰。杞字子才,号谦斋,眉山人。仕履未详。考宋有三李杞。其一为北宋人,官大理寺丞,与苏轼相唱和,见《乌台诗案》。一为朱子门人,字良仲,平江人,即尝录《甲寅问答》者。与作此书之李杞,均非一人,或混而同之者,误也。其书原本二十卷,焦竑《经籍志》作《谦斋详解》,朱彝尊《经义考》作《周易详解》。考杞《自序》,称“经必以史证,后世岐而为二,尊经太过,反入於虚无之域,无以见经为万世有用之学。故取《文中子》之言,以《用易》名编。”其述称名之义甚详。竑及彝尊殆未见原书,故传闻讹异欤?外间久无传本,惟《永乐大典》尚散见各韵中。采掇裒辑,仅缺《豫》、《随》、《无妄》、《大壮》、《睽》、《蹇》、《中孚》七卦及《晋卦》后四爻,其馀俱属完善。谨排次校核,釐为十六卷。书中之例,於每爻解其辞义,复引历代史事以实之。如《乾》初九称“舜在侧微”,《乾》九二称“四岳荐舜”之类。案《易》多有帝乙、高宗之象,传有文王箕子之辞,是圣人原非空言以立训。故郑康成论《乾》之用九,则及舜与禹、稷、契、皋陶在朝之事。论《随》之初九,则取舜宾于四门之义。明《易》之切於人事也。宋世李光、杨万里等,更博采史籍以相证明,虽不无稍涉泛滥,而其推阐精确者,要於立象垂戒之旨,实多所发明。杞之说《易》,犹此志矣。其中不可训者,惟在於多引老庄之文。如《蒙》之初六,则引《老子》“终日嗥而不嗄”云云,以为童蒙之义。《履》之《彖》,则引《庄子》“虎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云云,以为履虎尾之义。夫老庄之书其言虽似近《易》,而其强弱攻取之机、形就心和之论,与《易》之无方无体而定之以中正仁义者,指归实判然各殊。自叶梦得《岩下放言》称“《易》之精蕴尽在庄、刘”,程大昌遂著为《易老通言》。杞作《易编》,复引而伸之,是则王弼辈扫除汉学流弊无穷之明验矣。别白存之,亦足为崇尚清谈者戒也。
《水村易镜》·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宋林光世撰。光世字逢圣,莆田人。《馆阁续录》载其淳祐十一年以《易》学召赴阙,充秘书省
《周易拨易堂解》·二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刘斯组撰。斯组字斗田,新建人。雍正甲辰举人,官杞县知县。是书前有《记略》,
《周易广义》·四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明郑敷教撰。敷教字汝敬,吴县人。崇祯庚午举人。是编用注疏本,以程《传》、朱《义》为
《易贯》·十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张叙撰。叙字凤冈,太仓人。雍正壬子举人。是书用注疏本,而以《小象》总列六爻之后,如
《用易详解》·十六卷(永乐大典本)宋李杞撰。杞字子才,号谦斋,眉山人。仕履未详。考宋有三李杞。其一为北宋人,官大理寺丞,
《易学筮贞》·四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国朝赵世对撰。世对字襄臣,衢州人。兹编论《易》为卜筮之书,故经秦火而独存。命之曰《
《易原奥义》·一卷、《周易原旨》·六卷(内府藏本)元保八撰。保八字普菴,色目人,居於洛阳。是书前有《进太子笺》,结衔称“
《易纂言外翼》·八卷(永乐大典本)元吴澄撰。澄所著《易纂言》义例,散见各卦中,不相统贯。卷首所陈卦画,亦粗具梗概,未及详
《易说》·四卷(永乐大典本)宋赵善誉撰。善誉字静之,宗室子也。乾道五年试礼部第一。累迁大理丞,潼川路提刑转运判官。事迹见
《读易纪闻》·六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明张献翼撰。献翼字幼于,昆山人。后更名敉,嘉靖中国子监生。《明史·文苑传》附见《皇
《周易程朱传义折衷》·三十三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元赵采撰。采字德亮,号隆斋,潼川人。其书用注疏本,节录程子《易传》、
《易经大旨》·四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明唐龙撰。龙字虞佐,兰谿人。正德戊辰进士。官至吏部尚书。谥文襄。事迹具《明史》本传
《易参》·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钱彭曾撰。彭曾号觉龛,钱塘人。是书用注疏本而不载《经》文,但标每节之目。首为《图说》,
《周易颂》·二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明方时化撰。其《易》学之第二种也。上卷九十颂,下卷亦九十颂。前后泛言象数,中间每卦为
《大易阐微录》·十二卷(直隶总督采进本)国朝刘琯撰。琯字献白,枣强人。先天之图,於《周易》之上别尊羲《易》,其传出自陈抟
《周易时论合编》·二十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明方孔炤撰。孔炤字潜夫,号仁植,桐城人。万历丙辰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湖
《周易清解》(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江见龙撰。见龙字寿水,杭州人。康熙中诸生。其说《易》,主象与理而略於数。如解《
《读易管窥》·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吴隆元撰。是编卷一为《考略》,次列《河图》、《洛书》诸图。其《河图旋毛》、《洛书
《易图疏义》·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刘鸣珂撰。鸣珂字伯容,蒲城人。是书因《周易启蒙》、《本图书》、《原卦画》二篇之说
《松荫堂学易》·六卷(内府藏本)明贾必选撰。必选字直生,上元人。万历己酉举人。官户部主事,以辩倪嘉庆冤谪外。旋升南京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