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易详解》·十六卷(永乐大典本)
宋李杞撰。杞字子才,号谦斋,眉山人。仕履未详。考宋有三李杞。其一为北宋人,官大理寺丞,与苏轼相唱和,见《乌台诗案》。一为朱子门人,字良仲,平江人,即尝录《甲寅问答》者。与作此书之李杞,均非一人,或混而同之者,误也。其书原本二十卷,焦竑《经籍志》作《谦斋详解》,朱彝尊《经义考》作《周易详解》。考杞《自序》,称“经必以史证,后世岐而为二,尊经太过,反入於虚无之域,无以见经为万世有用之学。故取《文中子》之言,以《用易》名编。”其述称名之义甚详。竑及彝尊殆未见原书,故传闻讹异欤?外间久无传本,惟《永乐大典》尚散见各韵中。采掇裒辑,仅缺《豫》、《随》、《无妄》、《大壮》、《睽》、《蹇》、《中孚》七卦及《晋卦》后四爻,其馀俱属完善。谨排次校核,釐为十六卷。书中之例,於每爻解其辞义,复引历代史事以实之。如《乾》初九称“舜在侧微”,《乾》九二称“四岳荐舜”之类。案《易》多有帝乙、高宗之象,传有文王箕子之辞,是圣人原非空言以立训。故郑康成论《乾》之用九,则及舜与禹、稷、契、皋陶在朝之事。论《随》之初九,则取舜宾于四门之义。明《易》之切於人事也。宋世李光、杨万里等,更博采史籍以相证明,虽不无稍涉泛滥,而其推阐精确者,要於立象垂戒之旨,实多所发明。杞之说《易》,犹此志矣。其中不可训者,惟在於多引老庄之文。如《蒙》之初六,则引《老子》“终日嗥而不嗄”云云,以为童蒙之义。《履》之《彖》,则引《庄子》“虎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云云,以为履虎尾之义。夫老庄之书其言虽似近《易》,而其强弱攻取之机、形就心和之论,与《易》之无方无体而定之以中正仁义者,指归实判然各殊。自叶梦得《岩下放言》称“《易》之精蕴尽在庄、刘”,程大昌遂著为《易老通言》。杞作《易编》,复引而伸之,是则王弼辈扫除汉学流弊无穷之明验矣。别白存之,亦足为崇尚清谈者戒也。
《周易辨正》·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喻国人撰。国人字春山,郴州人。其书大旨谓先儒多是非倒置,以十为《图》,九为《书》,
《读易管窥》·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吴隆元撰。是编卷一为《考略》,次列《河图》、《洛书》诸图。其《河图旋毛》、《洛书
《易传》·四卷(直隶总督采进本)宋伊川程子撰。卷首有元符二年《自序》。考程子以绍圣四年编管涪州,元符三年迁峡州,则当成於
《水村易镜》·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宋林光世撰。光世字逢圣,莆田人。《馆阁续录》载其淳祐十一年以《易》学召赴阙,充秘书省
《易纬辨终备》·一卷(永乐大典本)案《辨终备》,一作《辨中备》。《后汉书·樊英传》注“《易》纬凡六”,为《稽览图》、《乾
《乾坤凿度》·二卷(永乐大典本)按《乾坤凿度》,《隋、唐志》、《崇文总目》皆未著录。至宋元祐间始出。《绍兴续书目》有《仓
《周易辑说明解》·四卷(江西巡抚采进本)旧本题“宋冯椅撰”。椅有《厚斋易学》,已著录,此其别行之伪本也。案椅原书,《宋史
《易说》·十卷(山西巡抚采进本)国朝田嘉穀撰。嘉穀字树滋,阳城人。康熙壬辰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是书以《本义》为主,而取程
《易精蕴大义》·十二卷(永乐大典本)元解蒙撰。蒙字求我,吉水人。《江西通志》作“字来我”,盖字形相近而误也。中天历乙巳江
《周易文诠》·四卷(两淮马裕家藏本)元赵汸撰。汸字子常,休宁人。师事黄泽,受《易象》、《春秋》之学。隐居著述,作东山精舍
《易参》·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钱彭曾撰。彭曾号觉龛,钱塘人。是书用注疏本而不载《经》文,但标每节之目。首为《图说》,
《周易纬史》(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钱偲撰。偲号坚瓠老人,钱塘人。雍正壬子副榜贡生。是书以卦爻分配史事,故曰《纬
《读易大旨》·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孙奇逢撰。奇逢字启泰,号钟元,又号夏峰,容城人。前明万历庚子举人。是书乃其入国朝
《周易广义》·四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明郑敷教撰。敷教字汝敬,吴县人。崇祯庚午举人。是编用注疏本,以程《传》、朱《义》为
《易或》·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徐在汉撰。在汉初名之裔,字天章,晚年乃易今名,字寒泉。歙县人。初与赵振芳同著《易原》
《学易大象要参》·四卷(编修林澍蕃家藏本)国朝林赞龙撰。赞龙字云泽,侯官人。雍正丙午举人。是书以发明《大象》为主,六十四
《田间易学》·十二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国朝钱澄之撰。澄之原名秉镫,字饮光,自号田间老人,桐城人。家世学《易》,又尝
《易纂言》·十卷(内府藏本)元吴澄撰。澄字幼清,号草庐,崇仁人。宋咸淳末举进士不第。入元以荐擢翰林应奉文字,官至翰林学士
《易深》·八卷(湖南巡抚采进本)国朝许伯政撰。伯政字惠棠,巴陵人。乾隆壬戌进士,官山东道监察御史。是书以为图画皆出太昊之
《东莱易说》·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旧本题“宋吕祖谦撰”。朱彝尊《经义考》亦列其名。今勘验其文,实吕乔年所编《丽泽论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