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洋诗钞》·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吴雯撰。雯字天章,本辽阳人。顺治六年,其父允升任蒲州学政,卒於官。雯兄弟孤弱,不能归,遂寄籍於蒲州。康熙己未,荐举博学鸿词,不中选。其卒也,刑部尚书王士祯为志墓,称初见其诗,有“泉绕汉祠外,雪明秦树根”,“浓云湿西岭,春泥沾条桑”,“至今尧峰上,犹见尧时日”诸句,吟讽不绝於口。所作《居易录》中,又亟称雯《西城别墅》诸篇。赵执信《怀旧诗序》亦称雯拙於时艺,困踬场屋,体貌粗丑,衣冠垢敝,或经岁不盥浴,人咸笑之。然诗才特超妙。其诗一刻於吴中,再刻於都下,三刻於津门。后士祯为删定,存千馀首,亦见墓志中。因雯没之后,未及刊行。故《怀旧诗序》曰“莲洋卒后,阮翁为作墓志,且删定其集,迄今将二十年,未行於世。意其时阮翁耄而多忘,未几遂亡,未及归诸吴氏也。池北书库散失殆尽,莲洋集从可知矣”云云。然其集实已归吴氏。乾隆辛未,汾阳刘组曾裒其全稿刻之,又以士祯所评者别刊一小册并行。越十三年甲申,蒲州府同知山东孙谔始从雯侄敦厚得士祯所定原本,简汰重刊,详载士祯之评,并以刘本所遗者补刻於后,以所见墨迹补之。其士祯所删而刘本误刻者,咸为汰去。凡得古诗二卷、近体五卷、补遗一卷、诗馀一卷、文一卷,冠以墓志,而附以同时唱和题咏之作,即此本也。雯天才雄骏,其诗有其乡人元好问之遗风。惟熟於梵典,好拉杂堆砌释氏故实,是其所短。刘本无所别择,故颇伤冗滥。此本沿新城之派,又以神韵婉约为宗,一切激昂沉著之作,多见屏斥。反似邻於清弱,亦不足尽其所长。然终较刘本为简洁,故置彼录此。惟雯诗本足自传,不籍士祯之评为轻重,而刊此本者牵於俗见,务引士祯以重雯。所载士祯评语,繁碎特甚。如《题汪如轮看剑图诗》下附记云:“原本评语‘奇作’二字似阮亭先生笔迹,‘胸有造化’四字非阮亭先生笔迹,刻本并作一处,误。”又如《城曲眺望诗》下附记原本题下有“墨笔评刘长卿之诗也,不知何人评,阮亭先生改作似刘长卿”云云。此亦何关宏旨,而字句异同乃如是。其考证今悉删除,以廓清耳目焉。
《勤斋集》·八卷(永乐大典本)元萧撰。字维斗,奉元人,历官集贤学士、国子祭酒,谥贞敏,事迹具《元史·儒学传》。卒於仁宗延
《草庐吴先生辑粹》·六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明王蓂所选吴澄文也。蓂有《忠义录》,已著录。是编以《草庐全集》浩繁难竟
《书山遗集》·二十卷(江西巡抚采进本)元吴会撰。会字庆伯,金谿人。至正三年,尝举乡荐第一。入明不仕,至洪武戊辰乃卒。以一
《潘象安诗集》·四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明潘纬撰。纬字仲文,一字象安,歙县人,家於白岳之下。万历中,以赀官武英殿中书舍人
《石盂集》·十七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汪坦撰。坦字仲安,号识环,鄞县人。是集为其子长文所刊。凡诗赋十卷、杂文七卷,前有屠
《杜诗通》·十六卷、《本义》·四卷(安徽巡抚采进本)明张綖注。綖字世文。《千顷堂书目》作字世昌,疑传写误也。高邮人,正德
《逊志斋集》·二十四卷(内府藏本)明方孝孺撰。孝孺有《杂诫》,已著录。是集凡杂著八卷,书三卷,序三卷,记三卷,题跋一卷,
《郑思斋文集》·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明郑洛书撰。洛书字启范,思斋其号也,莆田人。正德丁丑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提
《若菴集》·五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国朝程庭撰。庭字且硕,号若菴,歙县人。是集《文》一卷;次《诗》一卷,次《诗馀》一卷,次
《继志斋集》·十二卷、《附录》·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王绅撰。绅字仲缙,义乌人,待制祎之仲子。《明史》附见《祎传》,称
《溪堂集》·十卷(永乐大典本)宋谢逸撰。逸字无逸,临川人。屡举不第。然以诗文名一时。吕本中作《江西诗派》,列黄庭坚而下凡
《欧阳文粹》·二十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宋陈亮编。亮有《三国纪年》,已著录。是编有亮乾道癸巳后叙,谓录公文凡一百三十篇。
《在陆草堂集》·六卷(两淮马裕家藏本)国朝储欣撰。欣有《春秋指掌》,已著录。欣以制艺名於时,而古文亦谨洁明畅,有唐、宋家
《畦乐诗集》·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明梁兰撰。兰字庭秀,又字不移,泰和人。右赞善梁潜之父也。田居不仕,故以“畦乐”自号。
《北郭集》·六卷(安徽巡抚采进本)明徐贲撰。贲字幼文,其先蜀人,徙常州,再徙平江。张士诚开阃,辟为属官。贲与张羽俱避居湖
《竹隐畸士集》·二十卷(永乐大典本)宋赵鼎臣撰。鼎臣字承之,卫城人。自号苇溪翁。元祐间进士。绍圣中登宏词科。宣和中以右文
《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一百七十六卷谨案圣祖仁皇帝御制诗文,篇章繁富,前后共分四集,以次成编。自康熙二十二年癸亥以前为《
《师暇裒言》·十二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明吴桂芳撰。桂芳字子实,新建人。嘉靖甲辰进士,官至工部尚书。事迹具《明史》本传。
《西塍集》·一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宋宋伯仁撰。伯仁字器之,湖州人。嘉熙中为盐运司属官。多与高九万、孙季蕃唱和,亦江湖派
《履菴集》·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万士和撰。士和字思节,宜兴人。嘉靖辛丑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谥文恭。事迹具《明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