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官集传》·十六卷(永乐大典本)
元毛应龙撰。案张萱《内阁书目》称“应龙字介石,豫章人。大德间尝官澧州教授”,而江西志乘俱轶其名,始末已不可详考矣。是书於诸家训释,引据颇博,而於郑锷之《解义》、徐氏之《音辨》及欧阳谦之之说,所采尤多。其自出己意者,则题“应龙曰”以别之。其中有沿袭误说、未考古义者。如《钟师》“掌金奏,以钟鼓奏《九夏》”,杜子春、郑康成皆以“九夏”为乐曲,而应龙独引欧阳谦之说,谓“《左传襄四年》曰:‘金奏《肆夏》之三,工歌《文王》之三。’《文王》而曰工歌,是有诗而可歌者也。《肆夏》而曰金奏,是徒有其声,可以金奏而无诗可歌明矣”。今考孔颖达《左传疏》云:“作乐先击钟,故称金奏。此晋人作乐先歌《肆夏》,《肆夏》是作乐之初,故於《肆夏》言金奏也。次工歌《文王》,乐已先作,非复以金为始,故言工歌也。”其说足与郑《注》相发明。如以《九夏》之文统“金奏”之下,即以为非乐曲,则《钟师》又有“凡射,王奏《驺虞》,诸侯奏《貍首》,卿大夫奏《采蘋》,士奏《采蘩》”之文贯於“金奏”下,岂亦均非乐曲乎?又《甸祝》“禂牲禂马”,郑《注》:“禂读如诛之诛,今侏大字也。为牲祭求肥充,为马祭求肥健也。”应龙亦主谦之说,谓:“禂,稠也,祷牲稠盛也。”以康成改读为非。考禂、侏二字古音本通,非康成改读。扬雄《国三老箴》“负乘覆餗,奸寇侏张”,《晋书·慕容垂载记》苻坚报书曰“侏张幽显”,《魏书·恩倖传》“侏张不已”,《北齐书·源彪传》“吴贼侏张”,侏张即诪张。侏与诪,犹侏与禂,音同故义借,安得指为康成改读乎?又《栗氏》为鬴,应龙引郑锷之说曰:“《晏子》谓六斗四升为鬴,《管子》谓百升而成釜,康成则谓四升曰豆,四豆曰区,四区曰釜,为六斗四升。以下文观之,其臀一寸,其实一豆。豆当为斗釜之臀,一寸而容一斗,则釜之内方一尺而容十斗,无可疑者。十斗则百升,正管仲所谓釜也。康成谓四升曰豆,每四而加,故区至釜而六斗四升。彼殊不考之於《梓人》也。梓人为饮器,爵一升,觚三升。献以爵而酬以觚,一献而三酬,则一豆矣。夫一献则一升矣,三酬则九升也。以一合九,非十升为豆而何?而康成谓四升为豆,失之矣。”今考康成谓鬴六斗四升,实据《经》文方尺、深尺以粟米法算之,盖粟米法方一尺、深一尺六寸二分乃容一石。锷以鬴容一石,则是鬴方尺深尺六寸二分矣,其何以解於《经》文方尺、深尺耶?《管子·海王篇》:“盐百升而釜。”房玄龄注谓:“盐十二两七铢一黍十分之一为升,当米六合四勺。百升之盐,七十六斤十二两十七铢、二累为釜,当米六斗四升。”则是《海王篇》百升之釜,乃实百升之盐,非实百升之粟也。今锷以《管子》量盐之鬴为《栗氏》量粟之鬴,比拟已为不伦。至於康成注《梓人》,以豆为斗,实以豆止四升,不及一献三酬之数。锷误以豆为饮器,遂牵合十升之文,反诋改豆为斗之非。不知古以斗饮,不以豆饮。《诗·行苇篇》毛《传》曰:“大斗长三尺。”《战国策》曰:“令工人作为金斗,长其尾,与代王饮,即因反斗击之。”此斗为饮器之证也。《越语》曰:“觞酒豆肉。”《韩子·外储篇》曰:“取一豆肉。”是豆实食器,而非饮器之证也。又安得引《梓人》之文为《管子》之旁证乎?诸如此类,皆未免胶执旧文,疏於考核。至於冕服车旗之度、庙祧昭穆之制、《司尊彝》之六尊六彝、《司几筵》之五几五席、方弓义弓之异名、正岁正月之并用,条列引证,颇为明晰。宋以来诸家散佚之说,尚因是以存其崖略。则蒐辑之功,固亦非鲜矣。其书诸家著录,皆云二十四卷。今散见於《永乐大典》者,《地官》、《夏官》适当阙帙。其馀四官,首尾颇为完具。谨录为十六卷,以一官四卷,共得二十四卷,计之仍其旧第也。应龙所著。别有《周官或问》五卷,在《集传》之外。《永乐大典》割附《集传》之后。其存者仅《天官》十九条、《春官》十四条、《秋官》、《冬官》各一条,篇幅寥寥,不能别成一帙。今仍附於各《传》下,既免以畸零散佚,且使一家之说互相参证,亦足以资发明焉。
《仪礼经传内编》·二十三卷、《外编》·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姜兆锡撰。兆锡有《周易本义述蕴》,已著录。是书《内编》
《檀弓辑注》·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陈与郊撰。与郊字子野,海宁人。万历甲戌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是书惟解《檀弓》上、下
《肆献祼馈食礼》·三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国朝任启运撰。是编以《仪礼》特牲、少牢馈食礼皆士礼,因据三《礼》及他传记之有关於
《五服集证》·六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明徐骏撰。骏,常熟人。是书成於正统戊午。考论五服之制,设为问答以明之。大旨於古制遵
《三礼图》·四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明刘绩撰。绩字用熙,号芦泉,江夏人。弘治庚戌进士,官至镇江府知府。是书所图,一本陆佃
《读周礼略记》·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朱朝瑛撰。朝瑛有《读易略记》,已著录。是书不全录《经》文,但每段标其起止,云自某
《戴记绪言》·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陆奎勋撰。奎勋有《陆堂易学》,已著录。是书大旨以《礼记》多出汉儒,不免有附会古义
《周礼三注粹钞》·二卷(福建巡抚采进本)国朝高宸撰。宸字北侍,福清人。雍正中诸生。是书诠释《周礼》,而不录《考工记》。其
《郊社考辨》·一卷(直隶总督采进本)国朝李塨撰。塨有《周易传注》,已著录。是编立论主南北郊分祀,大致皆本之毛奇龄。
《月令明义》·四卷(福建巡抚采进本)明黄道周撰。道周有《易象正》,已著录。崇祯十一年,道周官少詹事,注《礼记》五篇以进,
《三礼图集注》·二十卷(内府藏本)宋聂崇义撰。崇义洛阳人。周显德中累官国子司业。世宗诏崇义参定郊庙祭玉,因取三《礼》旧图
《日讲礼记解义》·六十四卷谨案是书为圣祖仁皇帝经筵所讲,皆经御定,而未及编次成帙。皇上御极之初,乃命取繙书房旧稿,校刊颁
《齐家宝要》·二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国朝张文嘉撰。文嘉字仲嘉,钱塘人。是书本《书仪》、《家礼》诸书,酌为古今通礼:曰《
《夏小正戴氏传》·四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宋傅崧卿撰。崧卿字子骏,山阴人。官至给事中。《夏小正》本《大戴礼记》之一篇。《隋
《补飨礼》·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诸锦撰。锦有《毛诗说》,已著录。是编以《仪礼》十七篇有燕礼,有公食大夫礼,而独无飨
《宫室考》·十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任启运撰。启运有《周易洗心》,已著录。是书於李如圭《释宫》之外别为类次,曰门、曰
《周官辨非》·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万斯大撰。斯大有《仪礼商》,已著录。是编力攻《周礼》之伪,历引诸经之相牴牾者以相
《檀弓论文》·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国朝孙濩孙撰。濩孙字邃人,高邮人。雍正庚戌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是书专论《檀弓》之文,
《考工记通》·二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明徐昭庆撰。昭庆字穆如,宣城人。是书《凡例》有曰“此注本之朱周翰之《句解》,上而参
《礼记通解》·二十二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明郝敬撰。敬有《周易正解》,已著录。言《礼记》者当以郑《注》为宗。虽朱子掊击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