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礼合纂》·二十八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怡撰。怡一名遗,字自怡,初名鹿徵,号瑶星,江宁人。前明登莱总兵官可大之子。崇祯中,袁崇焕用陈继儒之言,杀皮岛帅毛文龙,边兵乘机为变,可大死之。荫怡锦衣卫千户。李自成僣位,逼之使降,不从。自成败遁,乃逃入深山中。至康熙三十四年以寿终。是书《凡例》,称从周子雪客借卫湜《礼记集说》。雪客为周在浚字,则康熙初年所作也。其书大体仿《仪礼经传通解》,而叙次微有不同。首《通礼》,次《祭礼》,次《王朝之礼》,次《丧礼》。其《通礼》以《大学》、《中庸》为首,《大学》从王守仁所解古本,不用朱子改定之本。次《王朝之礼》,则首《周官》,而以《仪礼》《觐》、《聘》、《燕》、《射》诸篇附焉。其言曰:“《礼记》昉於汉儒,中间性道微言、天人奥义,时时吐露。然真赝相杂,瑕瑜不掩。如《月令》、《王制》诸篇,皆未经夫子删定者也。《周官》多操切富强之术,详於政而略於教。《仪礼》皆周旋升降之节,仪则繁而义则疏。先儒欲推二书为经,以记为传,似非定论”云云。然《仪礼》、《礼记》彼此相应,《周官》所云,颇与之远,强为通之,必成轇轕。如因是而斥《周官》,则大不可。且以《周礼》为“有政无教”,《仪礼》为“仪繁义疏”,则尤不得先王因事寓训之旨。大抵其解出於郝敬,而又益以姚江之心学。凡先王大典,皆视为粗迹,无足怪也。又其《凡例》云:“文义会通、彼此互举者,悉照原篇,不敢割裂。”今案《仪礼》一书,有《经》有《记》,怡於《昏》、《聘》诸篇咸裁截《记》文,分附《经》次,较其发凡,亦属矛盾。惟《周官》不用俞氏《复古编》之说,差为有见耳。
《周官集传》·十六卷(永乐大典本)元毛应龙撰。案张萱《内阁书目》称“应龙字介石,豫章人。大德间尝官澧州教授”,而江西志乘
《檀弓原》·二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明姚应仁撰。应仁字安之,徽州人。是编取《檀弓》上、下二篇,删节陈氏《集说》,益以诸家
《读礼记略记》·四十九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朱朝瑛撰。朝瑛有《周易略记》,已著录。是书以一篇为一卷,每段之下附以注,无注
《周礼补亡》·六卷(衍圣公孔昭焕家藏本)元邱葵撰。葵字吉甫,莆田人。《闽书》作同安人,未之详也。是书本俞庭椿、王与之之说
《大小宗通绎》·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毛奇龄撰。是书谓郑康成《礼记·大传注》以别子之世长子为大宗,别子庶子之长子为小
《仪礼析疑》·十七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方苞撰。苞有《周官集注》,已著录。是书大指在举《仪礼》之可疑者而详辨之,其无可
《重刊朱子仪礼经传通解》·六十九卷(大学士于敏中家藏本)国朝梁万方撰。万方字广菴,绛州人。朱子《仪礼经传通解》本未竟之书
《周官析疑》·三十六卷、《考工记析义》·四卷(安徽巡抚采进本)国朝方苞撰。苞有《周官集注》,已著录。是书以《周官》为一编
《学记》·五卷(直隶总督采进本)国朝李塨撰。塨有《周易传注》,已著录。是编乃所定家仪。一曰《冠》,二曰《昏》,三曰《丧》
《仪礼识误》·三卷(永乐大典本)宋张淳撰。淳字忠甫,永嘉人。是书乃乾道八年两浙转运判官直秘阁曾逮刊《仪礼郑氏注》十七卷、
《周礼说略》·六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不著撰人名氏。於《周礼》之中偶有所见,即摘其一节一语而疏之。以非解全《经》,故云《
《三礼考注》·六十四卷(两淮马裕家藏本)旧本题“元吴澄撰”。其书据《尚书·周官篇》以改《周礼》六官之属。分《大司徒》之半
《仪礼章句》·十七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国朝吴廷华撰。廷华字中林,初名兰芳,仁和人。康熙甲午举人,由中书舍人历官福建海防
《仪礼图》·十七卷、《仪礼旁通图》·一卷(内府藏本)宋杨复撰。复字茂才,号信斋,福州人。郑逢辰为江西漕,以所撰《仪礼经传
《周官新义》·十六卷、附《考工记解》·二卷(永乐大典本)宋王安石撰。安石事迹详《宋史》本传。晁公武《读书志》曰:“熙宁中
《仪礼注疏》·十七卷(内府藏本)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出残阙之馀,汉代所传,凡有三本。一曰戴德本,以《冠礼》第一
《参读礼志疑》·二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国朝汪绂撰。绂一名烜,字灿人,号双池,婺源人。是书取陆陇其所著《读礼志疑》,以己
《礼记训义择言》·八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国朝江永撰。永有《周礼疑义举要》,已著录。是书自《檀弓》至《杂记》,於注家异同之
《深衣考》·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黄宗羲撰。宗羲有《易学象数论》,已著录。是书前列己说,后附《深衣》经文,并列朱子、
《读礼疑图》·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季本撰。本有《易学四同》,已著录。是书辨论《周礼》赋役诸法,祖何休、林孝存之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