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以爲己

學以爲己

作者:李弘祺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2-6

评分:8.6

ISBN:9789629965075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李弘祺,臺灣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歷史研究所講座教授。過去三十多年間專研中國的教育史,從宋代開始,而及於整個傳統中國,先後以英文及中文出版多本有關中國教育的著作,日本關西大學《泊園》稱譽他為「活躍於當今世界治中國教育及科舉史之第一人者」。

作者简介

李弘祺,臺灣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歷史研究所講座教授。過去三十多年間專研中國的教育史,從宋代開始,而及於整個傳統中國,先後以英文及中文出版多本有關中國教育的著作,日本關西大學《泊園》稱譽他為「活躍於當今世界治中國教育及科舉史之第一人者」。

精彩摘录

寻求名师的故事通常极为感人,但其中还有另一个面向,是唐代贵族社会的特征。在一个政治与社会权力都垄断在一小群人手中的社会里,赞助的行为自然特别重要。在这种环境里,个人如果想要取得政府里众人觊觎的职位,人际关系就成了很重要的因素。经过奇特的演变之后,寻求赞助者变成了寻求老师。这就是向主考官或当代著名学者官员呈上“温卷”(意指呈上个人的文章以拉近关系)或“公卷”(字面意思为公开文件)的做法。这种作为与愈来愈重要的科举制度脱不了关系。温卷制度的确是唐代中国特有的现象,是那个受到贵族生活形态支配的社会带来的产物。这项制度衍生自一种共识,认为社会的肯定以及个人的声望,是获得贵族社会接纳的重要因素。这个社交圈自然包括了官员在内。个人如果要通过科举,就需要这样的肯定。因此,考生总是不断寻求个人声望,希望获得重要政府官员或著名作家的费赏或肯定,连主考官员也帮得上忙。考生通常知道主考官是谁,他们包括知贡举和考策官以及监考官。按照当时的社会习俗,考生在应试之前都会先拜访考官,呈上自己的作品,以便留下良好印象。考生也经常拜访具有影响力的官员或著名文人,希望他们能影响考官。这种声望其实和人际关系一样重要。随着公卷形成一种制度,考生开始把接见他们的人士称为(老〕师”,考官也正式被冠上这项荣衔。自此之后,考生纷纷成为重要文人考官的“门生"”。

——引自章节:5唐代的学生:官学学生与科举考生512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四这句世世代代的学生都熟知的名言,最足以代表传统中国的教育理想。这句话出自《论语》,以简洁的言词定义了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意义来自于个人自身的进取。《论语》的关切对象虽然主要在于德行的修进,当中却也有一项明显可见的含意,亦即学习可以充满乐趣。无论如何,儒家教育的主轴是个人的充实,而不是为了取得别人的肯定或自身的利益。如此定义教育目的相当值得注意,尤其是现代人对传统教育的诠释一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诠释一总是采取社会功能或知识效用的观点。现代的这种看法也许有其优点,却不尼以涵搭教有所有可能的目的,至少绝对不是孔子心目中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的。把教育视为一种高度个人化的事务,是中国传统教育思维中一再出现的主题。因此,我们的探讨将以这项论述为起点。

——引自章节:第一节个人、社会与受教育者2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