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

诗论

作者:朱光潜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2012-8

评分:9.5

ISBN:9787101087369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美学家。安徽桐城人。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科教育系。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授、教务长。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代院长,中国美学学会第一届会长,民盟第三至五届中央委员。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著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译有[德]黑格尔《美学》等。

作品目录

抗战版序
增订版序
第一章诗的起源
第二章诗与谐隐
第三章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
附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第四章论表现——情感思想与语言文字的关系
第五章诗与散文
第六章诗与乐——节奏
第七章诗与画——评莱辛的诗画异质说
第八章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上):论声
第九章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中):论顿
第十章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下):论韵
附答罗念生先生论节奏
第十一章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上):赋对于诗的影响
第十二章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下):声律的研究何以特盛于齐梁以后?
附替诗的音律辩护——读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后的意见
第十三章陶渊明
附一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
附二诗的实质与形式(对话)
附三诗与散文(对话)
后记
【附录】
诗的实质与形式
心理上个别的差异与诗的欣赏
性欲“母题”在原始诗歌中的位置
研究诗歌的方法
诗的难与易
诗的严肃与幽默
诗的普遍性与历史的连续性
诗的意象与情趣
诗的格律
诗人与英雄主义
谈中西爱情诗
诗的无限
谈新诗格律
编校后记
本卷人名及书篇名索引
· · · · · ·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美学家。安徽桐城人。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科教育系。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授、教务长。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代院长,中国美学学会第一届会长,民盟第三至五届中央委员。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著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译有[德]黑格尔《美学》等。

精彩摘录

一个人的性格成就和他所常往来的朋友亲戚们很有关系。渊明生平常往来的人大约可分四种。第一种是政治上的人物。有的是他的上司。这一类人与渊明大半说不上是朋友,真正够上做朋友的只有颜延之。第二种朋友是集中载有赠诗的,这批人事迹不彰,对渊明也似没有多大影响。最有趣味而也最难捉摸他们与渊明关系的是第三种人,就是在思想情趣与艺术方面可能与渊明互相影响的。头一个当然是莲社高僧慧远。他瞧不起显达的谢灵运,而结社时却特别写信请渊明,渊明回信说要准他吃酒才去,慧远居然为他破戒置酒,渊明到了,忽“攒眉而去”。他对莲社所持奉的佛教显然听到了一些梗概,.却也显然不甚投机。其次就是慧远的两个居士弟子,与渊明号称“浔阳三隐”的周续之和刘遗民。这三隐中只有渊明和遗民隐到底,遗民讲禅,渊明不喜禅,二人相住虽不远,·集中只有两首赠刘。在诗史上陶、谢虽并称,在当时谢的声名远比陶大。渊明和他似简直不通声气,虽然灵运在江西住了不少的时候,二人相住很近。这其实也不足怪,灵运不但“心乱”而讲禅,名位势利的念头很重,以晋室世家大臣改节仕宋,弄到后来受戮辱。总之,渊明和当时名士学者算是彼此“相遗”,在士大夫的圈子里他很寂寞,连比较了解他的颜延之也是由晋入宋,始终在忙官。和渊明往来最密、相契最深的倒是乡邻中一些田夫野老。他是一位富于敏感的人,在混乱时代做过几年小官,便发誓终身不再干,他当然也尝够了当时士大夫的虚伪和官场的恶浊,所以宁肯回到乡间和这班比较天真的人们“把酒话桑麻”。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几句诗,就可想见他们中间的真情和乐趣。他们对渊明有时“壶浆远见候”,渊明也有时以“只鸡招近局”。从各方面看,渊明是一个富于热情的人,甘淡泊则有之,甘寂寞则未必,在归田后二十余年中,他在田夫野老的交情中颇得到一些温慰。

——引自章节:第十三章陶渊明


我们一般人的通病是囿在一个极狭小的世界里活着,狭小到时间上只有现在,在空间上只有切身利益相关系的人与物;如果现在这些切身利害关系的人与物对付不顺意,我们就活活地被他们扼住颈项,动弹不得,除掉怨天尤人以外,别无解脱的路径。渊明像一切其他大诗人一样,有任何力量不能剥夺的自由,在这“樊笼”以外,发现一个“天空任鸟飞”的宇宙。第一是他打破了现在的界限而游心于千载,发现许多可“尚友”的古人。《咏贫士》诗中有两句话透漏此中消息:“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这就是说,他的清风亮节在当时虽无同调,过去有同调的人们正复不少,使他自慰“吾道不孤”。他好读书,就是为了这个缘故,他说“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而这些“遗烈”可以使他感发兴起。他的诗文不断地提到他所景仰的古人,《述酒》与《扇画赞》把他们排起队伍来,向他们馨香祷祝,更可以见出他的志向。这队伍里不外两种人,一是固穷守节的隐士,如荷筿丈人、长沮、桀溺、张长公、薛孟尝、袁安之类,一是亡国大夫积极或消极地抵抗新朝,替故主复仇的,如伯夷、叔齐、荆柯.、韩非、张良之类,这些人们和他自己在身世和心迹上多少相类似。

——引自章节:第十三章陶渊明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