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

幸福

作者:[德] 威廉·施密德

出版社:上海译文

出版年:2012年1月

评分:7.0

ISBN:9787532756711

所属分类:散文随笔

书刊介绍

《幸福》内容简介

人生第一要务不是幸福,而是寻求意义。
我如何才能得到幸福? 幸福注定是给别人的,我没有份吗? 在跟伴侣的关系中真的能够收获幸福吗? 金钱和成就为何无法自动让人感到幸福? 《幸福》一书是生活艺术哲学家威廉·施密德所有作品中最成功的一本。
威廉·施密德在书中提出三个问题:幸福是什么?哲学可以为这一命题作出什么贡献?我们个人能够且必须做到什么?这涉及到我们面对生命所采取的精神态度。要把生活过成一种"艺术”,意味着除了追求生活的高度,还要追求其深度。
我们为什么得不到幸福?这个问题令我们烦恼不已。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性:恰恰是对幸福的不懈追求导致了我们的不幸?幸福不仅仅是一个词而已,重要的是我们给予这个词什么意义,这个词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生活艺术哲学家威廉·施密德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幸福”的多样性:好运、快乐、充实,甚至连悲哀也可以成为一种幸福。而说到底,幸福并非人生第一要务,寻找“幸福”的人真正寻找的往往是 “意义 ”。在旧有的种种“意义”纷纷消亡的当今社会,我们能否开创一个“创造意义”的“特别的新时代”? 威廉·施密特(Wilhelm Schmid),研究生活艺术领域的哲学家,1953年出生于德国比伦豪森,早年他曾当过排字工人。1980年起,他先后在柏林自由大学、索邦大学和图宾根大学学习哲学及历史。1991年,他完成了自己有关米歇尔·福柯的博士论文。此后,他曾在多所大学任教,其中包括莱比锡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埃尔福特大学及耶拿大学。1998至2007年,他定期在阿尔比斯河畔的阿福尔特恩诊所(靠近苏黎世)提供哲学心灵服务。目前生活在柏林。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国语言,其中包括荷兰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拉脱维亚语、芬兰语、丹麦语和塞尔维亚语。到2008年为止,他的作品已累计出版了四十余万册。其中《幸福》一书已经成为德国的畅销书,单本售出十几万册。

作品目录

推荐序
什么是幸福?
中文版序言
动手制作“幸福”

01、好运
02、快乐
03、充实
04、悲哀
05、为何幸福并非人生第一要务:寻找意义的几种结果
06、身体察觉的意义
07、心灵感受的意义
08、精神思考的意义
09、思考和感受的超我意义
10、从寻找意义到创造意义

热门书摘

幸福就是个体顺应自己的天性。

幸福关键是要在生活的各种矛盾中不断重新寻找平衡,这种平衡不一定在每时每刻都能找到,但是它们贯穿于整个生活。

心中有“善灵”。有这种“善灵”的人具有开朗镇定的性情。“开朗”是对乐与悲同样看重的心态,而“镇定”是接纳善也接纳恶,接纳和谐也接纳矛盾,接纳无畏也接纳恐惧,接纳欢愉也接纳痛苦,接纳喜悦也接纳忧伤,以及接纳生也接纳死。既不逃避人生和世界的根本之苦,也不在这种苦中沉沦,这种“开朗”与“镇定”结合,产生了一种“开朗的镇定”。

但彻底消除痛苦的努力不仅会导致快乐的对比体验缺失,而且会让人生迷失方向。

充实的生活宛若在正负两极之间呼吸:越是走在窄路上,身处困难时期,越是要吸入对自己有益的气息,登高望远,准备好迎接其他的时期。经历了人生的种种对立矛盾以后,我们才感到自己真实地活着、感受到了生活的全部。这种幸福还会有什么问题呢?

充实,就是接受人生根本上的矛盾性,立足于感受真实的、完整的人生,如此产生的幸福感必是深刻而持久的。

因此我们要做的不是“极致化”,达到最高的程度,而是“优化”,找到最合适的“度”。

而了解自己的人生和人类生活的所有诠释,可以让我们避免陷入某个人生观的狭小范围,或是以为人生本无意义。

“好运”最大的特点是可遇而不可求,可求的只是世人的应对态度:我们既可以开放自己,接受一次相遇、一段经历和一个信息,也可以把自己封闭起来;既可以在自己的内心或是生活的外界条件上布好罗网等待巧合来投,也可以筑好铜墙铁壁,让巧合一一跌落。

持续的快乐不值得追求,而且似乎对持续快乐的追求甚至会导致人的不幸,因为快乐这种东西就是短暂的:吃喝之乐、床笫之乐是一个个美好时刻,是一种酣畅淋漓的至乐,但是不持久,快乐的本性就是如此。

越是努力实现这种充实的生活,幸福感就越强;若是只注重单方面的体验,比如只注重愉悦的一面,试图挽留它,幸福感就会减弱。

人可以把自己完全交给一件事情、一种形势或者另一个人,或被动或主动地忘记自我,让生活做主,完全被在此过程中释放出来的丰富的感觉和思考的内在资源所充满,远离争夺他人注意等稀缺资源的外部斗争。

人可以把自己完全交给一件事情、一种形势或者另一个人,或被动或主动地忘记自我,让生活做主

人类所能得到的幸福终归只是片段:好运的片段、快乐的片段,好运和快乐的片段构成一个个幸福时刻,而充实的幸福同样是片段式的。

任何事、物、人和经历不是孤零零的存在,意义即关联,没有意义就没有关联。

忧愁是一个时时作痛、忧心忡忡的灵魂的存在方式,而不可被视作病态。

充实的幸福的奇妙之处在于:要实现这种幸福,不必排除悲哀,反而要去接纳它。幸福甚至包含了悲哀。

幸福终归并非人生第一要务。

充分发挥感官作用的人会细致地察觉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察觉到世界的千姿百态。

另外一件有意义的事是帮助他人,无私奉献:不仅受助者获益,帮助者本人也能从这种关联中获得内心的财富,这是一个获得意义的不竭来源,在这个过程中,并不会把自己牺牲掉。

自然之所以能让人感受到意义,是因为自然之中一切都有关联。

生命的特点是有尽头,如果不能用感受和思考来突破这种界限,就会引起一种“生命焦虑”。

只是为了让现代人在“突然发疯似的追求幸福”的路上稍作停留,喘一口气,想一想究竟什么是幸福

好运等于机遇加准备。

他们难以接受这种快乐暂停的、单调的、灰色的、日常的时间。

痛苦就像针刺,迫使人不断反省自己的生活;痛苦令人不安,而不安能让人打起精神重新上路。

“我们并非见乐就选,见苦就躲。”他的意思是,幸福并非仅仅认可并强调生活中愉悦快乐的“正面”,更大的幸福——充实——总是也包含着必须应对的悲伤痛苦的“负面”。世上无人想要这一面,但它是无法排除的,最多只能把它控制在一定程度,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认可生活的这一“负面”有权存在。

能否获得这种充实的幸福,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人生观和思维方式。这种人生观的出发点是:透过各种纷纷扰扰,人生最大的特点不正在于所有事物和经验中表现出来的多元、对立和矛盾吗?

人生最大的特点不正在于所有事物和经验中表现出来的多元、对立和矛盾吗?

幸福最重要的特性是长久。

因此充实的幸福有时要在回忆中才能体会到:回头望处,生活成了一个有阳光也有阴暗、从生到死、充实丰富的整体。

既不逃避人生和世界的根本之苦,也不在这种苦中沉沦,这种“开朗”与“镇定”结合,产生了一种“开朗的镇定”。

这种忧愁完全可以被视为一种不排斥悲伤、反而重视悲伤的人生哲学,可以在此基础上实现美好的、值得肯定的人生

人们对于幸福的急切追求可以看做是意义缺失而导致绝望的一种迹象。

人们若是能感受到“意义”,就会感到幸福。

因此,人生第一要务乃是所有层面的意义:身体察觉的意义、心灵感受的意义、精神思考的意义和超验的意义。

,而内在的“直觉”有时却被我们用到了极致,发展到了“疑心病”的程度。

许多外在关联的重要前提是本体的内在关联,新时代人必须做的一项工作是:善待自己,甚至爱自己,这能够赋予生命意义,防止内心关联的破裂和因内心关联破裂而导致的外在关联受损。

也可以定一个可以找到人生意义的目标,比如创造一种生活方式,并亲身体验其是否可行,这样,你就参与了生活的演变。

为了保持纠正错误的能力,必须不断对某个意义提出质疑,重新诠释它

人虽非神,但是否与神有某种关联(人类本源关联);人类和世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宇宙关联);是否存在命运(宿命关联);一切是否先天注定(决定关联)。

寻找意义最终无疑会超越有限、真实的个人存在和人类存在。

假定存在另一个维度,可以将眼前生活中无法实现的一切寄托给那个维度,生活就会如释重负。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