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斥与吸收:教育视域中的理学与佛学关系研究

拒斥与吸收:教育视域中的理学与佛学关系研究

作者:张学强著

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年:2002-07-01

评分:5分

ISBN:7806593306

所属分类:商业管理

书刊介绍

拒斥与吸收:教育视域中的理学与佛学关系研究 目录


序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理学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三、儒佛关系的简单回顾
**章援佛入儒:周敦颐教育思想与佛学关系论
一、周敦颐:理学教育思想的奠基者
二、周敦颐与佛学:理学教育思想产生中的佛学因素
第二章异中有同:张载教育思想与佛学关系论
一、张载对理学教育思想的发展
二、“存顺没宁”张载对佛学修养论的批判
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佛学对张载教育思想的影响
第三章融佛拒佛:二程教育思想与佛学关系论
一、二程对理学教育思想的发展
二、“必有可观”与“吾道自足”:二程对佛学的矛盾态度分析
三、贵性与贱性:二程论儒学与佛学教育思想之不同
四、重解“止”、“定”:二程与佛学修养论辨别
五、万理归一与理一分殊:佛学对二程教育思想的影响
第四章入释出释:朱熹教育思想与佛学关系论
一、朱熹:理学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从求佛到弃佛:朱熹教育思想的形成与佛学的关系
三、上悦下效,有碍儒化:朱熹论佛学对儒学教育的危害
四、“空理”与“实理”:朱熹对佛学教育思想的批判
五、“理事无碍”与“理一分殊”:佛学对朱熹教育思想的影响
第五章禅儒之争:陆九渊教育思想与佛学关系论
一、陆九渊:心学教育思想的奠基者
二、禅耶?儒耶:陆九渊教育思想属性问题的提出
三、内儒外禅:陆九渊教育思想的儒学属性辨析
四、“惟利惟私”:陆丸渊对佛学修养论的批判
五、“一悟成佛”与“一是皆是”:禅学对陆九渊教育思想的影响
第六章以儒统佛:王守仁教育思想与佛学关系论
一、“致良知”:王守仁对心学教育思想的完善
二、“溺于佛氏”与“归于圣贤”:佛学与王守仁教育思想的形成
三、“成就一个私己的心”:王守仁对佛学修养论的批判
四、“求尽其心”:佛学对王守仁教育思想的影响
五、“以儒统佛”:王守仁教育思想的儒学属性辨析
第七章儒释之辨:理学家对佛学教育思想的批判简论
一、从批判的角度看
二、从批判的主线看
三、从理学儒释之辨展开的层面看
四、关于研究态度
五、几点结论
第八章融合儒佛:佛学对理学教育思想的影响简论
一、“四书”作为教育经典的确立
二、心性本体论的建立与完善
三、人与万物关系的教育价值观念的转变
四、语言文字在教育中地位与作用的重新认识
五、“无”的境界论的提出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拒斥与吸收:教育视域中的理学与佛学关系研究 内容简介

作为对周敦颐开创的理学的重要的继承者与完善者,程颢、程颐在构建其教育思想体系时,如何处理同佛学(包括道教)的关系便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虽然说二程各自走过的学术道路不同,学术风格也有很大差异,但从根本上讲,两人的学术思想则是一致的,他们同宗儒家道统,一致反佛,并能根据各自需要吸收佛学思想,对儒学尤其是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故合论之。
与同时代排佛甚力的理学家张载相比,总的看来,二程对佛学的态度要缓和些、圆通些,涉及面更广泛些,这有助于他们在坚守儒家立场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吸收佛学思想以为己用,从而建立起更为精致的教育思想体系来。二程认为,“异教之书,‘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佛学也有与儒学相合之处,不能认为佛学毫无创见,只是不可因其小同而略其大异,同儒学相比,佛学“本领不是,一齐差却”,因而“其流必害,故不可以一言之中、一事之善,而兼取其大体也”。在二程看来,佛学之害至深,流传至广,而且因其高深之心性论迷惑的往往是那些高明之土,“昔之惑人,因其迷黯,今之惑人,因其高明”,不无忧虑地洞见到佛学在当时的影响已超越了普通民众对其“崇设像教”的盲目信仰,已经达到了对儒家精英知识分子具有很强吸引力的地步,士大夫相聚,也“大率谈禅”,二程讲:
“古亦有释氏,盛时尚只是祟设像教,其害至小。今日之风,便先言性命道德,先驱了知者,才愈高明,则陷溺愈深。”
这种状况首先便对儒家思想的生存与发展尤其是儒家以六经为本、“学而优则仕”的“内圣外王”的教育观念与实践构成了极大的危害,二程讲:“今人不学则已,如学焉,未有不归于禅也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