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区柯克论电影

希区柯克论电影

作者:[法] 弗朗索瓦·特吕弗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1988-8

评分:9.0

ISBN:9787532100101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一九七五年再版前言

艾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这本谈话录早在一九六六年,已由罗贝尔·拉丰出版社首次出版;如今,承蒙比埃尔·雷米尼埃先生坚持不懈的努力,它又再版了。

自从我第一次去美国参加自已的影片献映以来,我一直对以下的事实感到惊讶:美国许多影评家在评论希区柯克的创作时总持以傲慢的态度。一九六○年,纽约影评家协会把该年度的最佳影片奖授予威廉·惠勒的《宾虚》,而我觉得,该奖授予希区柯克的《西北偏北》更为妥当。一九六三年,奥斯卡最佳持技奖授予《埃及艳后》,就因为该片中有两三次将凯撒杀害安东尼的镜头迭印在伊丽莎白·泰勒扮演的克娄巴特拉女王的脸上,可是在这一年里恰恰是《群鸟》风靡全美!不久前,美国一位大名鼎鼎的影评家对我说:“你之所以喜欢《后窗》,是因为你不甚了解格林威治村。我则回答:“《后窗》不是一部关于格林威治村的影片,它只是一部关于电影的影片,而我对电影是了解的。”后来,我想到:希区柯克做广告的天才是萨尔瓦多·达里所望尘莫及的;前者尽管常被那些吹毛求疵的采访所诋毁,但也毫不犹豫地嘲笑了它们。我想,如果他同意---他生平第一次同意---对一份关于他的艺术及其手法的尽可能全面的问题表作系统回答的话,那么这本书最终将有助于改善他在美国知识分子们心目中的形象。

这就是此书问世的全部

海伦·斯科特作为我进行这项活动的早期助手,很快把此书搞成了美国版本。它在出版界旗开得胜,如今,精装本已发行了四万册。每年,西蒙—舒斯特出版社再版一次。结果,此书成了许多教授电影的大学里举行的每次学术会议上的必读之本。

在最后十年里,希区柯克终于获得了奥斯卡奖。这是对他整个创作的嘉奖。两年前,纽约电影协会在林肯中心专门为希区柯克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年会。我们有幸在一个晚上重新看到了他的所有影片---所有“辉煌作品”的片断。这些片断分门别类,加上了如下一系列标题:“追逐戏、爱情戏、凶杀戏、悬念戏和灾难戏”等。而这每一类别的片断在放映之前,先由希区柯克影片的最佳扮演者作简短的发言。她们是格蕾丝·凯利、琼·芳登、特丽莎·赖特、简妮特·利。那天晚上,当我重新看到这所有熟悉影片的精彩片断时,心里十分激动。不过这些片断同原来的影片完全割裂,因此对于希区柯克的创作来说既是虔诚的做法,同时又是粗暴的做法。我觉得,所有的爱情戏都拍得象凶杀戏,而所有的凶杀戏又都拍得象爱情戏。我谙熟希氏的创作,自己也深信这点,可是当我面对这目睹的一切时不由惊愕。银幕上尽是些牵连、冲动、性交、叹息、喘气、尖叫、流血、眼泪、搏斗等。它们使我觉得在希氏的电影里做爱和谋杀好象成了一回事。

希区柯克的影片将比其它任何影片更加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因为他的每一部影片都是以高超的艺术和匠心拍成的。它们在电影院里或电视荧屏上堪与任何最吸引人的新片媲美。任何人,即使不怎么爱好电影,也一定看过五六部希区柯克的影片,而且每部看过好几遍。

希区柯克的影片如此深受欢迎的情况,他本人一直未挂在心上---至少他还没想让人知道。但是,没有一个电影家能比他更好地把他自己的创作门道描述出来,而为了让观众了解推动故事发展的齿轮,他一直运用着这些门道;以他决定作自我介绍并向我们介绍。

当我在编写这本书时曾满怀一种要说服大家的愿望,如今我完全是另外一种心情了。但坦率地说,关于希区柯克,至今已无必要去说服任何一个人了。因为,希区柯克同伯格曼、布努艾尔他们一样,乃是电影的创始者,尽管那些最吹毛求疵的批评家们企图诋毁他,可他和他的影片仍然赢得了永恒性。

弗朗索瓦·特吕弗

1975年8月

作者简介

弗朗索瓦·特吕弗(1932-1984),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创始人之一,生于巴黎。童年由“放浪生活”和逃学组成,14岁开始谋生,在迷恋电影、书籍和做零活中度过。

1953年,他将自己的热情、愤怒和狂热都投入到《电影手册》的制作中。1954年,他拍摄了第一部影片《一次访问》。1958年,他制作的半自传式影片《四百下》获得了戛纳电影节“导演奖”。随之而来的是二十来部影片的拍摄,如《儒尔和吉姆》、《野孩子》、《最后一班地铁》、《星期天快来吧!》等等。其中《美国之夜》获得了奥斯卡奖,希区柯克评价它“是国外曾经拍摄过的最好的影片” 。

特吕弗对希区柯克的友谊从来没有中止过,他们是那么相似:对电影艺术的狂热、严格与激情,对明星的迷恋,还有关于动荡童年的恐惧回忆。作为表现不安状态的艺术家,他们以各自的方式让我们分担他们的烦扰。

精彩摘录

希区柯克:在电影创作和纪录片创作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在纪录片中,上帝是导演,是他创造了基础材料。在故事片中,导演是上帝,他应该创造生活。为了拍摄一部影片,必须积累一大堆印象、一大堆表达方法、一大堆观点,只要不让影片显得单调,我们就应该享有完全的自由。一个对我说真实性的批评家,是一个没有想像力的人。

——引自第75页


路易-费迪南·塞利纳(Louis-FerdinandCéline)把人分为两种,即有暴露癖和偷窥癖的两种人。显而易见,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属于第二种人。他不参与生活,他观看生活。当霍华德·霍克斯拍摄《哈泰利》(Hatari)时,他是满足于自己对狩猎和电影的双重激情的。而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呢,他只对电影充满激情,当他回应假道学者对《后窗》的抨击时,非常好地表达了这种激情:“什么也不能阻止我拍摄这部影片,因为我对电影的热爱比无论哪种道德都要强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电影并非总是令人激动的,但总是令人感到充实,难道他不是以令人震惊的明晰在揭露人们对美和纯洁的损害吗?在英格玛·伯格曼的时代,人们接受了电影不低于文学的观点,我想必须把希区柯克列入——说实在的,为什么把他列入呢?——像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爱伦·坡这类精神不安的艺术家之中。这些精神忧虑不安的艺术家显然不能帮助我们生活,因为生活对他们来说已经十分困难,但他们的使命在于让我们分担他们的烦扰。在这方面,他们甚至是在显然地、不知不觉地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而这就构成了所有艺术作品的根本目的。

——引自第12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