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我要做的是一件坏事,但愤怒主宰了我的计划,它是人类的最大灾难之源。
古代伦理思想中的幸福并非指感觉良好或心情愉悦;它根本不是一种感觉或情感。幸福与否,是就人生整体而言的,因此对幸福的讨论也就是对幸福人生的讨论。不走运的是,对我们来说幸福并不仅仅指人生,还包括那些时刻和转瞬即逝的经历。正因为考虑这些不同的方面,现代关于幸福的讨论很快便让人迷惑不解。在古代伦理学中,对幸福展开伦理讨论的角度决不同于“感觉良好”。
如果我只是感觉自己更喜欢某种理论而不是其他理论,却不能论证为什么会这样,那么我就已经放弃了最初要认识事物、跨越迷津完成解释的动力。
解释即是找出事物之为事物的成因。亚里士多德认为有四种基本途径来实现,即他的“四因说”,包括他所称的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即事物存在的目的。
斯多葛学派:灵魂是个统一体
斯多葛学派认为人的灵魂不能被分成几个部分或区域,它是完全理性的。(他们所指的灵魂,是使人类能以一种独特的人的方式生活的东西。)情感并非能够推翻理智决定的盲目的非理性力量,它们本身就是一种人们决心按其行事的理性。
情感并非能够推翻理智决定的盲目的非理性力量,它们本身就是一种人们决心按其行事的理性。
认为美德是一种技巧、外在条件是其素材的观点使人们明确认识到你书写了自己的人生。无论你工作的环境如何,你人生的道德品质都来自你的生活方式、你所作的选择,及其在塑造你的性格方面的影响。
愤怒的人没有停止思考——他并不盲目行动,但他的思考受愤怒的支配。
斯多葛学派认为人的灵魂不能被分成几个部分或区域,它是完全理性的。
在古代伦理学中,重要的是人们并非拥有一个个独立的美德,而是从总体上说一个人是有美德的,对于各不相同的美德拥有一种统一的认识,而这种认识被称为常识或实践智慧(phronesis)。
我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我总有可能做了别的事情,采取了别的态度。如果非要说我是被情感控制了,则是逃避了这样一个事实:我才是行为的主体,而且当时也认定自己在做的一切是应该做的。
理性清晰地代表了作为整体的人的利益,而其他各部分不能突破各自需求的局限。
在苏格拉底与友人亚里斯提卜的谈话中,亚里斯提卜坚信:当你想要什么的时候就该去拿到它,而不要拖延对愿望的满足。苏格拉底对此予以反驳,认为这种处事原则是危险的。如果你不能约束自己的愿望,那么你最终就会听命于那些能够管住自己的人。这些人利用其很强的自控能力在和你的竞争中获胜,从而控制你的生活。亚里斯提卜不相信这一点,他认为他能够过这样一种生活:追求自我满足感,同时又能够避免受他人的左右——这便是通往幸福之路。
情感并非能够推翻理智决定的盲目的非理性力量,它们本身就是一种人们决心按其行事的理性
柏拉图将这种情形视为灵魂的几个部分达成默契,和谐一致。理性之外的几个部分对被理性视为正确的观点有充分的掌握,并乐于接受这些观点,结果呈现的便是和谐而完整的人格。
大多数古代哲学家通常将自己的职责视为认识世界,包括认识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是世界的一部分。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试图说明一个人生活得快乐在于其正直、高尚——这要靠人自己去争取,而财富、地位和其他通常受重视的事物却与幸福无关。
同大众信仰相反,柏拉图认为幸福存在于美德,即灵魂的合理有序状态中,甚至在可能出现的最贫穷、最痛苦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苏格拉底以降,理性辩论成为哲学的生命线,因为只有在辩论的交锋中我们才能达成对我们所持并试图向他人展示的主张的理解。
黑格尔说,哲学有不同的道路,一条是“普通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人们是穿着家常便服走过的;但在另一条道路上,充满了对永恒、神圣、无限的高尚情感的人们,则是穿着法座的道袍阔步而来的”。
它主张整体论——其各部分可能获得独立发展,但最终目的还是就其与所有其他部分的关系来理解它们。
斯多葛学派将情感作为一种理性可能不为人所熟知
柏拉图利用心理冲突(即两种选择之间的抗衡)的现象来说明处于如此分裂状态的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体;在灵魂中的两个或更多不同部分由于动机而产生的作用力之间,他也的确感到了分裂。
这样,柏拉图的观点就比他本人认识到的要复杂得多。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解释:将我的某些部分看成是低于人类的而且并不属于真正的我;或者将这些部分看作是理性较低一级的伙伴,与理性发生争执或者顺从理性。第二种观点显然更接近斯多葛学派的主张。
但是我们应该这样来阅读此书吗?还有其他的阅读方式吗?
在研读一部古典哲学著作时,我们应该至少明白三点。第一,我们阅读和阐释这部著作时,应把精力集中在文本本身的研读上。第二,从哲学角度讲,什么更突出、更有趣?什么会使我们更聪慧?对于这样的问题,要有我们自己的设想。第三,我们研读的著作是否能够激发自身富有创意的哲学思考?
将你的所有关注结合在一起的整体目标应该是完整的: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一目标,而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这一目标也应该是自足的:它不会放弃你生命中任何对美满生活有价值的部分。
古代的美德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进行系统思考去做道义上正确的事
如果一个人要去做道义上正确的事,不是偶尔为之而是一贯如此,他必须有自控能力和坚强的意志来抵制使自己想做其他事的(众多)动机。
美德所要求的,是人的动机与其理解力保持一致。
作品目录目录基本原则第一章古希腊唯心论和黑格尔A.爱利亚主义和黑格尔…B.柏拉图和黑格尔C.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D.结论第二章现代
《两面之词:关于革命问题的通信》内容简介:德布雷是南美革命者格瓦拉的昔日战友,赵汀阳是中国最好的哲学家之一。两人在法国偶会
《一江黑水:中国未来的环境挑战》内容简介:《一江黑水:中国未来的环境挑战》以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变化为切入点,主要论述了中国
随着全球市场和全球生产流通的出现;也出现了一种全球秩序,一种新的统治逻辑和统治结构——简而言之,出现了一种新的主权形式。
《存在主义咖啡馆》内容简介:巴黎,1933年…… 三位朋友正坐在蒙帕纳斯大道上的煤气灯酒吧里喝着杏子鸡尾酒。其中一个叫雷蒙·阿隆
◆继福柯和德勒兹之后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家之一雅克·朗西埃重新思考民主的颠覆性力量◆一部深刻、尖锐的民主观念简史◆特邀同济大
《代替VBA!用Python轻松实现Excel编程》内容简介:在数据分析方面,Python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越VBA,因为使用Pyhton提供的数据处理函
◆茅于轼、吴敬琏、张维迎、任志强推荐◆财富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还是社会更合理、更公正的动力?这取决于我们如何认识财富、使
《托福高频词汇口袋书》内容简介:这本单词书简单明了,却能充分体现美联出国考试的特点——精雕细琢。但凡托福考的,我们就学;出
作为一本科学历史哲学的入门书籍,《世界观》(第一版)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因为严谨认真的态度和阐述复杂深奥的概念
要是人不死呢?那些神真的存在吗?为什么孩子的自由总是比成人的少?怎样让幸福变大一点?羊和狼谁是对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每个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曾好奇和迷惑,每...
《情绪控制方法》内容简介:本书系统地讲解了情绪包括哪些方面、人为什么会有不同情绪的产生、我们该如何培养积极的情绪及杜绝不良
《东线:从哈尔科夫到库尔斯克(上下册)》内容简介:《东线》系列丛书,由著名军事作家朱世巍先生撰写。它全面而详细地讲述了二战
本书是当代法国最受关注的哲学家之一吕克•费里执笔的哲学通俗读物。该书带来了一种崭新的哲学思想,重新淬火我们原有的价值观及生
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Sennett),1943年生于芝加哥,现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并担任学术校长(AcademicChancellor)。他19
《大国运势2050》内容简介:进入21世纪,美国这个当前世界大国的表现不断令人跌破眼镜——先是在“9·11”事件后出现“过激反应”,
《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是布尔迪厄最重要的社会学著作之一。他运用独特的社会学方法,分析了法国教育体制之间的关系,揭
《跨越现代化进程中的陷阱》内容简介:本书回顾了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在面对现代化进程中的陷阱时的经验与教训,从理论与对策两大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
胡适(1891~1962)学者,诗人。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初名,学名洪,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幼年在家乡私塾读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