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我要做的是一件坏事,但愤怒主宰了我的计划,它是人类的最大灾难之源。
古代伦理思想中的幸福并非指感觉良好或心情愉悦;它根本不是一种感觉或情感。幸福与否,是就人生整体而言的,因此对幸福的讨论也就是对幸福人生的讨论。不走运的是,对我们来说幸福并不仅仅指人生,还包括那些时刻和转瞬即逝的经历。正因为考虑这些不同的方面,现代关于幸福的讨论很快便让人迷惑不解。在古代伦理学中,对幸福展开伦理讨论的角度决不同于“感觉良好”。
如果我只是感觉自己更喜欢某种理论而不是其他理论,却不能论证为什么会这样,那么我就已经放弃了最初要认识事物、跨越迷津完成解释的动力。
解释即是找出事物之为事物的成因。亚里士多德认为有四种基本途径来实现,即他的“四因说”,包括他所称的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即事物存在的目的。
斯多葛学派:灵魂是个统一体
斯多葛学派认为人的灵魂不能被分成几个部分或区域,它是完全理性的。(他们所指的灵魂,是使人类能以一种独特的人的方式生活的东西。)情感并非能够推翻理智决定的盲目的非理性力量,它们本身就是一种人们决心按其行事的理性。
情感并非能够推翻理智决定的盲目的非理性力量,它们本身就是一种人们决心按其行事的理性。
认为美德是一种技巧、外在条件是其素材的观点使人们明确认识到你书写了自己的人生。无论你工作的环境如何,你人生的道德品质都来自你的生活方式、你所作的选择,及其在塑造你的性格方面的影响。
愤怒的人没有停止思考——他并不盲目行动,但他的思考受愤怒的支配。
斯多葛学派认为人的灵魂不能被分成几个部分或区域,它是完全理性的。
在古代伦理学中,重要的是人们并非拥有一个个独立的美德,而是从总体上说一个人是有美德的,对于各不相同的美德拥有一种统一的认识,而这种认识被称为常识或实践智慧(phronesis)。
我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我总有可能做了别的事情,采取了别的态度。如果非要说我是被情感控制了,则是逃避了这样一个事实:我才是行为的主体,而且当时也认定自己在做的一切是应该做的。
理性清晰地代表了作为整体的人的利益,而其他各部分不能突破各自需求的局限。
在苏格拉底与友人亚里斯提卜的谈话中,亚里斯提卜坚信:当你想要什么的时候就该去拿到它,而不要拖延对愿望的满足。苏格拉底对此予以反驳,认为这种处事原则是危险的。如果你不能约束自己的愿望,那么你最终就会听命于那些能够管住自己的人。这些人利用其很强的自控能力在和你的竞争中获胜,从而控制你的生活。亚里斯提卜不相信这一点,他认为他能够过这样一种生活:追求自我满足感,同时又能够避免受他人的左右——这便是通往幸福之路。
情感并非能够推翻理智决定的盲目的非理性力量,它们本身就是一种人们决心按其行事的理性
柏拉图将这种情形视为灵魂的几个部分达成默契,和谐一致。理性之外的几个部分对被理性视为正确的观点有充分的掌握,并乐于接受这些观点,结果呈现的便是和谐而完整的人格。
大多数古代哲学家通常将自己的职责视为认识世界,包括认识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是世界的一部分。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试图说明一个人生活得快乐在于其正直、高尚——这要靠人自己去争取,而财富、地位和其他通常受重视的事物却与幸福无关。
同大众信仰相反,柏拉图认为幸福存在于美德,即灵魂的合理有序状态中,甚至在可能出现的最贫穷、最痛苦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苏格拉底以降,理性辩论成为哲学的生命线,因为只有在辩论的交锋中我们才能达成对我们所持并试图向他人展示的主张的理解。
黑格尔说,哲学有不同的道路,一条是“普通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人们是穿着家常便服走过的;但在另一条道路上,充满了对永恒、神圣、无限的高尚情感的人们,则是穿着法座的道袍阔步而来的”。
它主张整体论——其各部分可能获得独立发展,但最终目的还是就其与所有其他部分的关系来理解它们。
斯多葛学派将情感作为一种理性可能不为人所熟知
柏拉图利用心理冲突(即两种选择之间的抗衡)的现象来说明处于如此分裂状态的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体;在灵魂中的两个或更多不同部分由于动机而产生的作用力之间,他也的确感到了分裂。
这样,柏拉图的观点就比他本人认识到的要复杂得多。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解释:将我的某些部分看成是低于人类的而且并不属于真正的我;或者将这些部分看作是理性较低一级的伙伴,与理性发生争执或者顺从理性。第二种观点显然更接近斯多葛学派的主张。
但是我们应该这样来阅读此书吗?还有其他的阅读方式吗?
在研读一部古典哲学著作时,我们应该至少明白三点。第一,我们阅读和阐释这部著作时,应把精力集中在文本本身的研读上。第二,从哲学角度讲,什么更突出、更有趣?什么会使我们更聪慧?对于这样的问题,要有我们自己的设想。第三,我们研读的著作是否能够激发自身富有创意的哲学思考?
将你的所有关注结合在一起的整体目标应该是完整的: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一目标,而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这一目标也应该是自足的:它不会放弃你生命中任何对美满生活有价值的部分。
古代的美德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进行系统思考去做道义上正确的事
如果一个人要去做道义上正确的事,不是偶尔为之而是一贯如此,他必须有自控能力和坚强的意志来抵制使自己想做其他事的(众多)动机。
美德所要求的,是人的动机与其理解力保持一致。
《罗雪尔与克尼斯:历史经济学的逻辑问题》内容简介:《韦伯作品集》精装新版! 韦伯第一部,也是最具雄心的原创性方法论要著,韦伯
《激励员工不用钱(白金珍藏版)》内容简介: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物质需求只是最低层次的需求,使用金钱并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员工的工
《侵权公平责任论》内容简介:侵权公平责任是自1986原《民法通则》以来,我国侵权法上长久不衰的理论热点和疑难复杂的实践争议点,
本書著者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是本世紀最著名、影響最深遠的語言學家之一。他在1857年出生於瑞士日內瓦的一個法國人家裡。中學畢
作者简介刘笑敢,国际知名老庄研究学者。 1947年出生于河南,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张岱年先生读研究生,198
《SEO思维》内容简介:本书从网络营销流量增长策略的角度,介绍SEO思维与技术实现方法,主要内容包括SEO的力量、SEO技术基础、构建
如果说《苏菲的世界》是一部通俗简明的西方哲学史,《卡梅里亚的哲学世界》就是更贴近生活的《苏菲的世界》。本书将哲学与日常生活建立联系,以小说的形式将卡梅里亚与其哲...
《未读小经典:建议与箴言》内容简介:哲学家叔本华说,整天苟且于世俗交往的人,往往是低智和庸俗的代表。孤独不是坏事,人人都值
亨利希·库诺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家,《马克思的历史、社社和国家学说》是他的一部主要的理论著作,是他对马克思学说的解读。
本书将奥古斯丁及其《上帝之城》置于西方思想史的古今变化的脉络里,从多个层面——“心灵秩序”、“原罪”、“历史”、“末日”
书中,英国哲学普及作家巴吉尼精心设计了100种思想实验场景,引导出100个哲学问题。与其说这些问题是逻辑难题,不如说是邀请书,
《司法观》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在一线办案的思考与总结,紧密结合当下的司法改革实践,与*前沿的司法理念接轨。不忘初心,面向未来
《2015-2016年中国都市青少年发展报告》内容简介:本书以服务国家城镇化战略、促进都市青少年优先发展为导向,科学系统地研究我国快
冯象在序言中曾提到他写这个系列的初衷之一,就是不满所谓的普法文章。什么是真正的“普法”?我的理解就是通过言说去影响一种现
“现代人不屑于想象”,马拉美如是说。诗人、画家、戏剧家或工程师们都想用形式与行为的统一去取代现实与图像的古老二元性。生活
马西莫·匹格里奇 Massimo Pigliucci纽约城市大学哲学教授,拥有遗传学、演化生物学、哲学三个博士学位,在意大利费拉拉大学获得遗传学博士学位,在康涅...
本書談的是近四百年來知識在西方歷史上所扮演的角色,這是一部關於「西方近代知識與社會交融史」的導引。跨越的時間從一四五○年
本书在批判地介绍和分析西方经典社会学理论流派对社会运动(集体运动、社会运动、革命)的解释与解读之后,提炼出了影响和决定社
《尼采全集·第3卷》内容简介:本卷包括:《曙光》、《墨西拿的田园诗》、《快乐的知识》。《快乐的知识》是尼采后期的重要作品,创
《经济与社会》原著共两卷,英文本由多位韦伯研究专家合作翻译,并加有长篇导言和注释,于1968年出版,这使韦伯的理论在全世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