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我要做的是一件坏事,但愤怒主宰了我的计划,它是人类的最大灾难之源。
古代伦理思想中的幸福并非指感觉良好或心情愉悦;它根本不是一种感觉或情感。幸福与否,是就人生整体而言的,因此对幸福的讨论也就是对幸福人生的讨论。不走运的是,对我们来说幸福并不仅仅指人生,还包括那些时刻和转瞬即逝的经历。正因为考虑这些不同的方面,现代关于幸福的讨论很快便让人迷惑不解。在古代伦理学中,对幸福展开伦理讨论的角度决不同于“感觉良好”。
如果我只是感觉自己更喜欢某种理论而不是其他理论,却不能论证为什么会这样,那么我就已经放弃了最初要认识事物、跨越迷津完成解释的动力。
解释即是找出事物之为事物的成因。亚里士多德认为有四种基本途径来实现,即他的“四因说”,包括他所称的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即事物存在的目的。
斯多葛学派:灵魂是个统一体
斯多葛学派认为人的灵魂不能被分成几个部分或区域,它是完全理性的。(他们所指的灵魂,是使人类能以一种独特的人的方式生活的东西。)情感并非能够推翻理智决定的盲目的非理性力量,它们本身就是一种人们决心按其行事的理性。
情感并非能够推翻理智决定的盲目的非理性力量,它们本身就是一种人们决心按其行事的理性。
认为美德是一种技巧、外在条件是其素材的观点使人们明确认识到你书写了自己的人生。无论你工作的环境如何,你人生的道德品质都来自你的生活方式、你所作的选择,及其在塑造你的性格方面的影响。
愤怒的人没有停止思考——他并不盲目行动,但他的思考受愤怒的支配。
斯多葛学派认为人的灵魂不能被分成几个部分或区域,它是完全理性的。
在古代伦理学中,重要的是人们并非拥有一个个独立的美德,而是从总体上说一个人是有美德的,对于各不相同的美德拥有一种统一的认识,而这种认识被称为常识或实践智慧(phronesis)。
我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我总有可能做了别的事情,采取了别的态度。如果非要说我是被情感控制了,则是逃避了这样一个事实:我才是行为的主体,而且当时也认定自己在做的一切是应该做的。
理性清晰地代表了作为整体的人的利益,而其他各部分不能突破各自需求的局限。
在苏格拉底与友人亚里斯提卜的谈话中,亚里斯提卜坚信:当你想要什么的时候就该去拿到它,而不要拖延对愿望的满足。苏格拉底对此予以反驳,认为这种处事原则是危险的。如果你不能约束自己的愿望,那么你最终就会听命于那些能够管住自己的人。这些人利用其很强的自控能力在和你的竞争中获胜,从而控制你的生活。亚里斯提卜不相信这一点,他认为他能够过这样一种生活:追求自我满足感,同时又能够避免受他人的左右——这便是通往幸福之路。
情感并非能够推翻理智决定的盲目的非理性力量,它们本身就是一种人们决心按其行事的理性
柏拉图将这种情形视为灵魂的几个部分达成默契,和谐一致。理性之外的几个部分对被理性视为正确的观点有充分的掌握,并乐于接受这些观点,结果呈现的便是和谐而完整的人格。
大多数古代哲学家通常将自己的职责视为认识世界,包括认识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是世界的一部分。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试图说明一个人生活得快乐在于其正直、高尚——这要靠人自己去争取,而财富、地位和其他通常受重视的事物却与幸福无关。
同大众信仰相反,柏拉图认为幸福存在于美德,即灵魂的合理有序状态中,甚至在可能出现的最贫穷、最痛苦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苏格拉底以降,理性辩论成为哲学的生命线,因为只有在辩论的交锋中我们才能达成对我们所持并试图向他人展示的主张的理解。
黑格尔说,哲学有不同的道路,一条是“普通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人们是穿着家常便服走过的;但在另一条道路上,充满了对永恒、神圣、无限的高尚情感的人们,则是穿着法座的道袍阔步而来的”。
它主张整体论——其各部分可能获得独立发展,但最终目的还是就其与所有其他部分的关系来理解它们。
斯多葛学派将情感作为一种理性可能不为人所熟知
柏拉图利用心理冲突(即两种选择之间的抗衡)的现象来说明处于如此分裂状态的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体;在灵魂中的两个或更多不同部分由于动机而产生的作用力之间,他也的确感到了分裂。
这样,柏拉图的观点就比他本人认识到的要复杂得多。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解释:将我的某些部分看成是低于人类的而且并不属于真正的我;或者将这些部分看作是理性较低一级的伙伴,与理性发生争执或者顺从理性。第二种观点显然更接近斯多葛学派的主张。
但是我们应该这样来阅读此书吗?还有其他的阅读方式吗?
在研读一部古典哲学著作时,我们应该至少明白三点。第一,我们阅读和阐释这部著作时,应把精力集中在文本本身的研读上。第二,从哲学角度讲,什么更突出、更有趣?什么会使我们更聪慧?对于这样的问题,要有我们自己的设想。第三,我们研读的著作是否能够激发自身富有创意的哲学思考?
将你的所有关注结合在一起的整体目标应该是完整的: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一目标,而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这一目标也应该是自足的:它不会放弃你生命中任何对美满生活有价值的部分。
古代的美德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进行系统思考去做道义上正确的事
如果一个人要去做道义上正确的事,不是偶尔为之而是一贯如此,他必须有自控能力和坚强的意志来抵制使自己想做其他事的(众多)动机。
美德所要求的,是人的动机与其理解力保持一致。
《蒋子龙文集10:难得一笑》内容简介:本书精选了蒋子龙的经典散文随笔佳作,记述了一些真实的人和事,读罢能让你在或捧腹或黯然中
《相约星期二》内容简介:我们都曾渴望一位人生导师的指点与陪伴,也许是家人、老师、朋友或同事;一个年长、耐心、睿智的人,理解
夏目漱石(1867-1916)原名夏目金之助,笔名夏目漱石取自“漱石枕流”。夏目漱石被称作日本的“国民大作家”,他精通俳句、汉诗和书法,后留学英国,所以对东西文...
《幽灵塔》内容简介:新华先锋『江户川乱步推理小说集』第六卷 宫崎骏动画长片处女作灵感来源 试图追寻秘密的人成为秘密的一部分 复
Thisbookisaboutpreferences,principallyastheyfigureineconomics.Italsoexploresthei...
杨俊杰,籍贯江西,1978年出生。200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文学博士。自2006年起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职称副教授。主要...
中产阶级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下流社会,一个新社会阶层的出现。“下流社会”这个术语一经在日本出现,立即引爆讨论。因为
Thiscomprehensivetextbookprovidesaclearnontechnicalintroductiontothephilosophyof...
宇宙、时间、生命、等等,如果用量子物理学、计算机科学、进化论、认识论将这些最基本而又复杂的问题纠缠在一起时,那将会是一幅
《我的哲学之师叔本华》内容简介:本书是尼采所写系列论文《不合时宜的考察》(共四篇)的第三篇,原题为《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
本书主要写布尔迪厄原本将注定要在学术体制内凭借自己学术上的成功进行简单的再生产,而学术上的成功无疑会把他们领到体制内的统
《社会契约论》内容简介:《社会契约论》是卢梭的代表作,作为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它探讨政治权利的原理,为人民民主主权的建立奠定
此书如今已成经典,二十余年来在英语世界不断隆订再版。在充满细节的真实历史背景中,此书论述了那些打造了和继续在打造社会学传
PlatosTimaeusisoneofthemostinfluentialandchallengingworksofancientphilosophytoha...
张庆熊,1950年生,上海市人,瑞士弗莱堡大学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理事长。主要著作有:《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与胡塞...
《GMAT句子改错:满分必备,5天速成》内容简介:上下两个分册,主书包含GMAT句子改错题中常考的主谓搭配、平行并列结构、比较结构、
《鲁山人陶说》内容简介:本书是日本国宝级艺术大师北大路鲁山人谈陶器的随笔集。鲁山人是家喻户晓的美食家,为制作配得上自己美食
苏珊•桑塔格是20世纪后半叶蜚声国际、颇具争议的知识分子之一,至今仍然是一个话题人物。1978年,《滚石》杂志特约编辑乔纳森•科
《熊顿恋爱事件簿》内容简介:《熊顿恋爱事件簿》记录了主人公熊顿对爱情的认识、追求与经历,真实还原了小女生到小女人在爱情中的
《纳兰词(全二册·全词笺注彩图版)》内容简介:本版以《通志堂集》为底本,参考汪刻本、娱园本等16种重要刻本综合勘校。收录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