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我要做的是一件坏事,但愤怒主宰了我的计划,它是人类的最大灾难之源。
古代伦理思想中的幸福并非指感觉良好或心情愉悦;它根本不是一种感觉或情感。幸福与否,是就人生整体而言的,因此对幸福的讨论也就是对幸福人生的讨论。不走运的是,对我们来说幸福并不仅仅指人生,还包括那些时刻和转瞬即逝的经历。正因为考虑这些不同的方面,现代关于幸福的讨论很快便让人迷惑不解。在古代伦理学中,对幸福展开伦理讨论的角度决不同于“感觉良好”。
如果我只是感觉自己更喜欢某种理论而不是其他理论,却不能论证为什么会这样,那么我就已经放弃了最初要认识事物、跨越迷津完成解释的动力。
解释即是找出事物之为事物的成因。亚里士多德认为有四种基本途径来实现,即他的“四因说”,包括他所称的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即事物存在的目的。
斯多葛学派:灵魂是个统一体
斯多葛学派认为人的灵魂不能被分成几个部分或区域,它是完全理性的。(他们所指的灵魂,是使人类能以一种独特的人的方式生活的东西。)情感并非能够推翻理智决定的盲目的非理性力量,它们本身就是一种人们决心按其行事的理性。
情感并非能够推翻理智决定的盲目的非理性力量,它们本身就是一种人们决心按其行事的理性。
认为美德是一种技巧、外在条件是其素材的观点使人们明确认识到你书写了自己的人生。无论你工作的环境如何,你人生的道德品质都来自你的生活方式、你所作的选择,及其在塑造你的性格方面的影响。
愤怒的人没有停止思考——他并不盲目行动,但他的思考受愤怒的支配。
斯多葛学派认为人的灵魂不能被分成几个部分或区域,它是完全理性的。
在古代伦理学中,重要的是人们并非拥有一个个独立的美德,而是从总体上说一个人是有美德的,对于各不相同的美德拥有一种统一的认识,而这种认识被称为常识或实践智慧(phronesis)。
我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我总有可能做了别的事情,采取了别的态度。如果非要说我是被情感控制了,则是逃避了这样一个事实:我才是行为的主体,而且当时也认定自己在做的一切是应该做的。
理性清晰地代表了作为整体的人的利益,而其他各部分不能突破各自需求的局限。
在苏格拉底与友人亚里斯提卜的谈话中,亚里斯提卜坚信:当你想要什么的时候就该去拿到它,而不要拖延对愿望的满足。苏格拉底对此予以反驳,认为这种处事原则是危险的。如果你不能约束自己的愿望,那么你最终就会听命于那些能够管住自己的人。这些人利用其很强的自控能力在和你的竞争中获胜,从而控制你的生活。亚里斯提卜不相信这一点,他认为他能够过这样一种生活:追求自我满足感,同时又能够避免受他人的左右——这便是通往幸福之路。
情感并非能够推翻理智决定的盲目的非理性力量,它们本身就是一种人们决心按其行事的理性
柏拉图将这种情形视为灵魂的几个部分达成默契,和谐一致。理性之外的几个部分对被理性视为正确的观点有充分的掌握,并乐于接受这些观点,结果呈现的便是和谐而完整的人格。
大多数古代哲学家通常将自己的职责视为认识世界,包括认识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是世界的一部分。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试图说明一个人生活得快乐在于其正直、高尚——这要靠人自己去争取,而财富、地位和其他通常受重视的事物却与幸福无关。
同大众信仰相反,柏拉图认为幸福存在于美德,即灵魂的合理有序状态中,甚至在可能出现的最贫穷、最痛苦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苏格拉底以降,理性辩论成为哲学的生命线,因为只有在辩论的交锋中我们才能达成对我们所持并试图向他人展示的主张的理解。
黑格尔说,哲学有不同的道路,一条是“普通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人们是穿着家常便服走过的;但在另一条道路上,充满了对永恒、神圣、无限的高尚情感的人们,则是穿着法座的道袍阔步而来的”。
它主张整体论——其各部分可能获得独立发展,但最终目的还是就其与所有其他部分的关系来理解它们。
斯多葛学派将情感作为一种理性可能不为人所熟知
柏拉图利用心理冲突(即两种选择之间的抗衡)的现象来说明处于如此分裂状态的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体;在灵魂中的两个或更多不同部分由于动机而产生的作用力之间,他也的确感到了分裂。
这样,柏拉图的观点就比他本人认识到的要复杂得多。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解释:将我的某些部分看成是低于人类的而且并不属于真正的我;或者将这些部分看作是理性较低一级的伙伴,与理性发生争执或者顺从理性。第二种观点显然更接近斯多葛学派的主张。
但是我们应该这样来阅读此书吗?还有其他的阅读方式吗?
在研读一部古典哲学著作时,我们应该至少明白三点。第一,我们阅读和阐释这部著作时,应把精力集中在文本本身的研读上。第二,从哲学角度讲,什么更突出、更有趣?什么会使我们更聪慧?对于这样的问题,要有我们自己的设想。第三,我们研读的著作是否能够激发自身富有创意的哲学思考?
将你的所有关注结合在一起的整体目标应该是完整的: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一目标,而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这一目标也应该是自足的:它不会放弃你生命中任何对美满生活有价值的部分。
古代的美德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进行系统思考去做道义上正确的事
如果一个人要去做道义上正确的事,不是偶尔为之而是一贯如此,他必须有自控能力和坚强的意志来抵制使自己想做其他事的(众多)动机。
美德所要求的,是人的动机与其理解力保持一致。
《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的研究对象是“后现代条件下的知识问题”,涉及了19世纪末以来.受到科学、文学、艺术行为原则影响
布鲁诺·拉图尔(BrunoLatour)世界知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科学社会学家,是行动者网络理论和巴黎学派的领军人物,代表着科学技术与社
《他者的消失》内容简介:他者的时代已然逝去。那朋友似的、地狱般的、神秘的、诱惑的、爱欲的他者已让位于同者。如今,同质化的扩
《世界现代化历程》内容简介:中国的现代化研究大约从二十多年前开始进入高潮,到现在已趋平静,不像前一段时间那样火爆了。这种情
1988年,历史学家罗杰·夏蒂埃在法国文化电台接待了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同他进行了五次对话。本书全文收录了这五次对话,
《甜蜜的悲哀》是人类学家萨林斯在芝加哥大学开设的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的全部内容的浓缩,文章虽短,却蕴含广博艰深的意义。其中
“一部开辟极少被开发主题的先驱作品。它的主题有很深的人情味……一部非常令人满意的作品。作品以宽阔的社会学的视野写就,并持
车铭洲教授是著名哲学家,政治学家,教育家,退休前任南开大学教务长
《叶秀山全集·第三卷》内容简介:本选题分类结集叶秀山先生全部已经出版的专著,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所有论文,以及部分笔记、札记
《文明中的城市》是英国著名城市史专家彼得·霍尔的经典之作,全书由“作为文化熔炉的城市”“创意环境之城”“艺术与技术的联姻
1997年,潘绥铭教授深入珠江三角州的B镇、中南腹地某工业城市旁边的开发区和湘黔交界处的某个私人云集开采的小金矿,对这三地的地
《词与物》是西方文化考古学家福柯最要的代表作,是“一部关于新思想的伟大作品”(德勒兹语)。这不仅是因为《词物》对自文艺复
《豁然开朗的中国史》内容简介:本书纵贯整个封建时代,讲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封建帝王的雄心霸业与历史功过,展现能臣将相的人
《十三经讲座》内容简介:本书是夏传才先生的课堂讲录,全面吸纳众家研究成果之长,综合评述十三部经典的来龙去脉、旨趣意涵,又不
《网店运营推广》内容简介:本书是由淘宝天猫店铺操盘手、淘宝大学认证讲师刘祥(花名小2哥)根据自己运营淘宝天猫店铺的经验编写而
《论自愿为奴》内容简介:《论自愿为奴》是一篇讨论专制政治的论文。他提出了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即权力对民众的合法性问题。拉波
《从元宇宙到量子现实》内容简介:我们身处于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许多极具“现实感”的虚拟世界正在向我们涌来。而前沿物理学视角下
《我们都是食人族》内容简介:现代最伟大的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 写给普通读者的小书。以异域经验观照本地现实,以人类学家之眼
Dignityplaysacentralroleincurrentthinkingaboutlawandhumanrights,butthereissharpd...
《SAT阅读(第2版)(美国高校入学考试指导丛书)》内容简介:SAT阅读介绍、SAT短阅读形式及做题原则、SAT长阅读形式及做题原则、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