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增订本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增订本

作者:(美)柯文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2002-08-01

评分:5分

ISBN:710103408x

所属分类:历史文化

书刊介绍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增订本 内容简介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增订本)》较全面地介绍了战后美国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方法、成果与趋向。全书共四章先后着重讨论了近代中国在政治、思想、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涉及的美国当代史家、学者一百二十余人,对其中的代表人物进行了详细评介。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增订本 本书特色

本书是美国汉学家柯文教授于70年代撰写的一部在汉学学术界颇有影响、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论著。本书的发表结束了“费正清时代”,向西方韩学界指出了一条研究中国问题的新思路,即从中国发展的内在理路,而不是外力、外因来看待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全书分四章,共16.6万字,译者林同奇先生撰写长序予以评论。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增订本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增订本前言

不是历史学家的人有时以为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实。可是历史学家应该知道并非如此。当然事实俱在,但它们数量无穷,照例沉默不语,即使一旦开口又往往相互矛盾,甚至无法理解。史学家的任务就在于追溯过去,倾听这些事实所发出的分歧杂乱、断断续续的声音,从中选出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探索其真意。
这件工作并非易举。虽然有一些通行的求证规则使我们忠于史实,但是在所有的历史研究中都不可避免地引进大量主观成分。选择什么事实,赋与这些事实以什么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提出的是什么问题和我们进行研究的前提假设是什么,而这些问题与假设则又反映了在某一特定时期我们心中*关切的事物是什么。随着时代的演变人们关切的事物不同,反映这些关切的问题和前提假设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常说每一世代的史家都得把前一世代史家所写的历史重写一遍。
其实,对“世代,”这个概念,也可有不同的理解。从群体上说,每个史家都属于某一特定的世代集团。在历史这一行业中往往把这种世代集团(例如五十年代在费正清,JohnKingFairbank,指导下,由哈佛训练出来的一批学者)和学术领域演变的特定阶段或取向(approacb)*(例如研究中国历史的“哈佛学派”)联系起来。但是,从个体上说,每个史学家在他出成果的时期中无不经历世代更迭的演变。每个人所从属的世代集团都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对我们思想发展的潜力产生真正的限制作用。但是这种限制作用只是局部的,并不是绝对的,理由之一是每个人天生就不一样。同龄人在同一时期受教于同一导师,尽管持有某些共同的前提假设,但彼此绝不可能完全一样。实际上,只要仔细阅读本韦就可充分证明他们在史学的取向上可能差别甚大。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产生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加上周围世界又发生了有时是相当剧烈的变化,我们就不可避免受这些内在与外在变迁的影响。这种现象,甚至某些固执保守,其基本前提似乎原封不动的人,也在所难免。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增订本 目录

中文版前言
”中国中心观”:特点、****与内在张力(译者代序)
前言
序言
**章”中国对西方之回应”症结何在?
第二章超越”传统与近代”
第三章帝国主义:是现实还是神话?
第四章走向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国史
附录
《在中国发现历史》新序
变动中的中国历史研究视角
作者姓名汉译表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增订本 节选

**章“中国对西方之回应”症结何在?
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美国史家解释鸦片战争(1839—1842)到义和团起义(1899—1900)这段历史时,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了“西方冲击”与“中国回应”这两个概念。这一理论框架所依据的前提假设是:就十九世纪的大部分情况而言,左右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是与西方的对抗。这种提法又意味着另一假设,即在这段中国历史中,西方扮演着主动的(active)角色,中国则扮演着远为消极的或者说回应的(reactive)角色。对西方冲击的这种极端重要性主张*力的著作之一是邓嗣禹与费正清合写的《中国对西方之回应》(China’sResponsetotheWest)(1954年)。在此书序言中他们说:“既然中国是人口*多的大一统国家,又有着*悠久的绵延不断的历史,她在过去百年中遭受西方蹂躏就必然产生连续不断,汹涌澎湃的思想革命,对这场革命我们至今还看不到尽头??在充满‘不平等条约’的整整一世纪中,中国这一古代社会和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不断扩张的西欧与美国社会接触日益频繁。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这种接触对古老的中国社会产生了灾难深重的影响。在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一系列复杂的历史进程——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和文化的进程——对古老的秩序进行挑战,展开进攻,削弱它的基础,乃至把它制服。中国国内的这些进程,是由一个更加强大的外来社会的入侵所推动的。她的庞大的传统结构被砸得粉碎??经过三代人的更替,旧秩序已经改变模样。”〔1〕
“西方冲击”与“东方回应”也是另外一本发行*广的战后教科书的核心概念,此书是保罗·H·克莱德(PaulH.Clyde)与伯顿·F·比尔斯(Burton
F.Beers)合著的《远东:西方冲击与东方回应之历史》(TheFarEt:AHistoryoftheWesternImpactandtheEternResponse)。作者在该
书1966年版本中说:“过去一百五十年,东亚一直是一场革命的舞台,这场革命的广度与深度很可能是史无前例的。它包括两个伟大的运动。**个运动是西方文化生气勃勃地向中亚与东亚的古老传统社会全面扩展,这个运动从十九世纪初开始,通称‘西方之冲击’。到二十世纪初,就政治权力而言,它几乎征服了整个亚洲。不过此时这场革命的第二部分已经相当深入地展开。亚洲对西方冲击的回应,开始是软弱无力,步调参差,方向不明的。但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已是汹涌澎湃,势不可当。到二十世纪中叶因为出现了一个个崭新的东亚。”〔2〕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增订本 作者简介

柯文(PaulA.Cohen,美国,1934-)1934年6月,柯文出生于美国纽约。1953年入芝加哥大学接受本科教育,1955年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JohnK.Fairbank)教授和史华兹(BenjaminI.Schwartz)教授开始致力于中国思想史和中西关系史研究,先后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62年至1965年,先后在密歇根大学和安默斯特学院任教。1965年到麻州卫斯利学院任亚洲研究和历史学教授,兼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卫斯利女子学院历史系主任,并将其主要精力都放到了教学之中。于1990年、1992年分别编纂了纪念史华慈和费正清的论文集《思想穿越文化:纪念史华慈中国思想论文集》与《费正清的中国世界:同时代人的回忆》。2003年,柯文教授重新整理了自己的近十年发表的论文,以《变换中的中国历史研究视角》为名出版,对自己近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进行了一次回顾与总结。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