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与隋唐社会

佛学与隋唐社会

作者:张国刚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2-08-01

评分:4.8分

ISBN:7202030500

所属分类:哲学宗教

书刊介绍

佛学与隋唐社会 目录

《中国传统学术与社会丛书》序
**章绪论
一、佛教学说的创立与传播
二、佛教的传入中国及其发展
三、隋唐佛学的繁荣及其特点
四、唐代以后的佛教
五、中古佛教与社会
第二章隋唐佛学经典与宗派
一、佛教理论与经典
二、佛学宗派及其要旨(上)
三、佛学宗派及其要旨(下)
四、佛教各宗派义学的特点
第三章隋唐佛教与寺院僧尼
一、寺院的建造与分布
二、对寺院与僧尼的管理
三、寺院的经济活动:
四、寺院的世俗文化教育功能
第四章隋唐佛教与世俗王权
一、佛教相对独立性的丧失
二、世俗王权对佛教的优容
三、佛教对世俗王权的依附
四、关于唐武宗灭佛
第五章隋唐佛教与民众信仰(上)
一、佛教通俗文献的理论宣传形式
二、劝善类文字所反映的宗教思想
三、灵验故事所反映的宗教观念
四、佛经的伪造与佛教本土化
五、佛教通俗文献的社会意义
第六章隋唐佛教与民众信仰(下)
一、佛教的世俗化与社会化
二、民间的佛教结社活动
三、因果轮回与佛教诸神崇拜
四、佛教修行活动与宗教意识
五、世俗家庭与宗教生活
……
后记

佛学与隋唐社会 内容简介

《中国传媒学术与社会丛书:佛学与隋唐社会》从佛学学术史的角度论述佛教与隋唐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关系与影响。书中不仅对于复杂的佛教宗派谱系与要旨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而且埘于佛教与世俗王权的纠葛、寺院的清规和僧侣的戒律、民众佛教信仰的实态和佛教的世俗化与本土化的道路,以及佛教对于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影响,都做了较为精到的阐述,从而使读者对义理佛学与世俗佛教在隋唐时代的基本状况获得概括的了解。

佛学与隋唐社会 节选

佛教传人中国以后,由于诸家对于佛教基本教义的阐释与理解有所不同,或有所发挥,或有所扬弃,从而在教义上有许多创新,到隋唐时代形成了不同的佛教宗派。每个佛教宗派都要宗奉一定的佛学经典,他们撰写大量的义疏阐释自家的见解,从而形成了数量十分巨大的佛学典籍。即使是现存的佛典,其数量也远远超过儒家经典和道藏经典。*早的汉译佛典是《四十二章经》,隋唐时代是佛典翻译的黄金时期。隋开皇元年(581年)就在长安大兴善寺设立译场,不久又请来通晓梵汉文字的西域高僧等参与翻译事务,炀帝也在洛阳上林园置翻经馆,隋代五位著名的译师翻译出佛教经典59部262卷。唐朝从太宗时期开始,长安的译事就不断,仅见于记载的26名译师翻译的佛经372部2159卷。玄奘、不空、义净是其中3位*著名的翻译家,玄奘翻译出瑜伽、般若、大小毗昙等各种佛典75部1335卷,义净侧重翻译律典约有61部260卷,不空致力于翻译密教经典约有104部134卷。总之,由于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获致丰富的梵文原本,也由于翻译经验的积累、翻译人才的优异以及愈加严密完备的译场组织和管理,使得隋唐佛经翻译事业成果丰硕。印度大乘佛教经典的精华部分这时基本上都被翻译成了汉文。随着佛典翻译事业的发展,佛学研究也更加深入和扩大,佛学著述因之而大量涌现。中古佛学典籍包括经、律、论、疏、记,据《隋书·经籍志》的记载有1127卷。隋代以前中国人的撰著约为千卷,从隋初到唐朝元和年间唐人注疏约有3000卷之多。隋唐五代的佛教学术著作形式和体裁名目繁多。其随文逐句解释经文者谓之注疏。细而论之,注疏之中,逐段分疏一经者为科文;逐句讲解句义者为文句;随文阐释义理者为义疏;疏之注释则称疏抄;非随文作注,而是探幽索微、撮述要旨者为玄义,如《三论玄义》;笔记师说而成书者为述记,如《成唯识论述记》;汇集前人注疏而成书者为集注,如《金刚般若经集注》;注音解字犹如读经之工具书者为音义,如《一切经音义》;自设答问,解释经文疑难者为问答,如《华严经问答》。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佛典的注释虽然是依傍经文所做的疏解,但是多数不是为了疏释原著,而只是“六经注我”式的作品。……

佛学与隋唐社会 作者简介

张国刚,1956年6月生于安徽,历史学博士,曾经在欧洲留学与执教多年。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兼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唐代制度史和社会史,著有《唐代官制》(1987)、《唐代藩镇研究》(1987)、《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1994),主编有《隋唐五代研究概述》(1996)、《中国历史·隋唐宋》卷(2001)及《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年刊等。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