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州县经费研究

清代州县经费研究

作者:岁有生 著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年:2013-01-01

评分:5分

ISBN:9787534765728

所属分类:经济金融

书刊介绍

清代州县经费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九章,主要内容包括:清代州县财政的地位;清代州县衙门经费;清代州县祭祀经费;清代州县恤政经费;清代州县工程经费;清代州县文教经费等。

清代州县经费研究 本书特色

清代国家设官治民止于州县,州县以下社会如何运行,多年来一直是学者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他们通过对基层社会实际操作层面的研究,构筑着诸多乡村控制理论,这些理论无一例外承认士绅在沟通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中介作川,正是借助于士绅的力量,国家才有可能将统治触角达于乡村的每一个角落近年来,这种理论开始受到挑战,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历史系副教授李怀印根据河北省获鹿县的乡村实践,认为在这些地方通过乡民轮流充任乡地的方式承担着诸如征收赋税和乡村治安的责任,普通村民成为国家实现乡村控制的主体.本文则放弃以往的研究思路,试图探讨州县经费和乡村控制之间的联系。在研究过程中,不仅将一国家经制性支出门类,如官俸役食、科举经费、祭祀、修缮、孤贫口粮等纳入视野,而且将那些国家没有设定经常性开支,但属于州县职责范围的内容也考虑进来,以期对州县政务活动的费用作一个通盘考察。在具体门类上,主要以祭祀、官俸役食、恤政、文教、公共工程等与乡村控制息息相关的内容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经费的来源、使用及其变迁的考察,以找寻州县经费的赢绌与基层社会运行的有机关联。

清代州县经费研究清代州县经费研究前言

总序
2007年11月,《清代乡村控制体系与经济环境研究》课题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重大项目,获教育部正式批准立项。
有清一代经过初年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到康乾盛世时,人口数量、经济总量、科学技术均处于世界前列——美洲白银大量涌入,证实着中国在全球化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十大商帮纵横天下,勾连着中国在全国化经济中的市场网络,随之,其内部发生了从农民白莲教起事到太平天国运动的震荡,其外部遭遇了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列强的侵略,进一步踏人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之中。
在清代政治经济迅速发展变化的200余年间,作为主体的广大乡村、农民如何得到控制?作为主体且至关重要的乡村经济如何存在、发展和变迁?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本课题拟从国家政权与乡村控制体系、乡村社会群体与乡村经济、乡村经济环境与乡村控制等视角,运用微观宏观、求实求是相结合的手段,研究和解决上述问题,显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自古以来直至今日,中国均以农为主。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直接关系着社会稳定、国家富强。目前,中国正处于急速转型发展的关头,随着农村城镇化、农民工进城潮、费改税及农业税的取消,农村乡镇一级政权向何处去?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向何处去?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本课题的研究,对于深刻认识中国传统国情、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与当代紧密连接的清代历史素材,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主要为清代乡村控制体系与清代乡村经济环境两个领域。这两方面均有较为丰硕的先期研究成果。
有关清代乡村控制体系的研究,又可分为国家政权对乡村控制体系的研究,以及乡村内部控制体系的研究。
……
后记
本文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清代财政研究成果颇#,但主要集中于国家层面,地方财政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这是促使我从事州县财政研究的主要动因。而论文*终能够得以付梓出版,除了自己的付出外,实际上也蕴含着众多师长的辛劳,在此一并致谢。
首先得感谢我的硕导徐有礼教授,是他把我带人了财政史的殿堂,使我对清末民初财政制度的变迁有系统的了解,为以后的财政史研究奠定基础,而我*终确定以州县财政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是与我的博导张研教授的指导息息相关。张老师学问渊博、识见敏锐、宅心仁厚、关爱学生,在我的心目之中,她既是一位学富五车、令人高不可攀的学者,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当我为某个问题无法解决而苦恼之时,老师以敏锐的洞见,总能使问题拨云见日、迎刃而解。在论文的选题和写作过程中,我的认识尤为深刻。在论文选题时,我确定了以清代的地方财政作为论文写作的主攻点,但是,从何处着手,仍长久不能解决。在老师的帮助下,论文*终确定以州县经费作为着力点。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也是经过张老师的悉心指点,才使章节结构设计更趋合理。因此,论文的写就有导师太多的付出。每一次和张老师为论文的写作而进行的促膝长谈,也是我读博三年中*愉悦的时刻。当我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老师总能给予我莫大的帮助;而在论文在格式或内容方面出现问题时,老师总是不留情面地指出。在学问的规范性和内容的科学性方面,老师是毫不让步的。这无形之中使我形成了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它将会使我受益终生。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秦宝琦、陈桦、刘风云、张永江、孟超、董建中、毛立平诸位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郭松义、定宜庄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封越健、王砚峰研究员,郑州大学徐有礼老师,北京师范大学孙燕京老师提出了中肯的指导和修改意见,为论文增色不少!在读博期间,商丘师范学院李可亭、赵国栋、陈文强等诸位领导和老师对我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帮助,使我能够潜心求学,在此深表谢意!与同窗刘亚丛、王士皓、孙守朋、彭法、刘志刚等,以及同门郭晶、王志润、赵华、赵亮、沈欣、朱年志、欧磊、姚春敏、赵圣涛诸同学的友好相处,使我度过了三年的愉快时光。读硕期间的同学肖铭、杨朝钦、程二奇、刘明等,虽然置身于不同的城市和工作岗位,但仍给以鼓舞和帮助。对他们诚挚的友谊,我会水铭于心!
*后,也要感谢我的家人。由于忙于论文的写作,在春节之时,未能回家探望父母,但也得到他们的善意理解,心中既愧疚叉感谢。妻子竺笋女士既要忙于工作,又要接送孩子上学和承揽家务,使我能够安心于学,论文的写作实际上也蕴含了她的汗水和辛劳。女儿岁悦在我临行前总要写上一张小纸条来表达她的祝福和思念,使我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成了我艰辛求学的精神支柱。
论文是我对清代州县财政研究的一个总结,水平所限,自有许多纰漏。不足之处,请各位前辈及同仁予以指正!
岁有生
2011年10月8日

清代州县经费研究 目录

总序
绪论
**节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的难点、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章 清代州县财政的地位
**节 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及其演变
第二节 州县财政的地位
第二章 清代州县衙门经费
**节 清代衙门经费
第二节 清代经制性衙门经费的变化
第三节 清代衙门非经制性经费的来源
第三章 清代州县祭祀经费
**节 清代州县祭祀体系
第二节 清代州县的祭祀经费
第三节 清代州县祭祀经费的来源
第四章 清代州县恤政经费
**节 清代州县的恤政体系
第二节 州县恤政事业经费
第三节 恤政经费的来源
第五章 清代州县工程经费
**节 清代州县的公共工程
第二节 清代州县公共工程经费
第三节 清代州县公共工程经费的来源
第六章 清代州县文教经费
**节 清代州县的官方教育系统
第二节 清代州县的教育经费
第三节 清代州县文教经费的来源
第七章 清末州县的自治经费
**节 清末直隶的地方自治
第二节 清末州县的自治经费
第三节 清末自治经费的来源
第四节 清末自治经费的管理
第八章 二元财政:州县财政的实际运行
**节 二元财政出现的背景
第二节 二元财政的运行
第九章 目标与现实的矛盾:二元财政与乡村控制
**节 清代乡村控制研究的几个范式
第二节 州县的财政支出目标
第三节 农民的负担
参考文献
后记

清代州县经费研究 节选

第五章清代州县工程经费 清代州县的公共工程经费主要是指城垣和衙署的维修费用以及治河经费。城垣有保境安民的作用,衙署是州县官的出治之所。同时,城垣和衙署也是国家权威的一种象征,谚语有“村里光棍怕城墙,城里光棍怕大堂”,城垣和衙署的完整,在乡村治理中,对乡民也有一定的威慑作用。治河不仅事关农业生产,而且也保障着乡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这些公共工程也是州县官的主要职责之一。 **节清代州县的公共工程 在州县,公共工程的门类较多,诸如修治城垣和衙署、治理河道、修筑道路以及建造桥梁等。但修建道路以及桥梁大多由当地居民自行修事,由州县官亲力亲为者主要有修治城垣、衙署及治河等工程。因此,在考察州县的工程经费时,主要考察城垣和衙署的修缮费用以及治河经费。 一修治城垣 清代的县城作为一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往往呈封闭形,四周为圆形和方形的城垣所包围。城周3里余,高2丈8尺,广2丈。在城垣之内,有两个南北交叉的十字形大道,把全城划分为大致相等的四个区域。一般县城皆有东、西、南、北四门,作为县城之内和县城之外联系的通道。在城垣之外,环以既深且宽的城池,起着屏障城垣的作用。 城垣可以保障城内居民乃至一县居民的安全。如果说通都大邑是天子的屏藩,那么完郭坚城实为地方之屏障。许多方志指明了城垣的卫民功能。“然而教稼穑明伦,弦之诵之,以植内也;深池坚垒,保之卫之,以捍外也。”“邑有城墙,犹人有腹心也。腹心安和,则元气充四体,皆资统属,客邪不能乘间而为之侵。城垣完固,则根本定,四境皆可震慑,匪类不敢伺隙,而为之扰。”“王公设险,古志之矣。城池所籍以相守者也。今若非,惟无以壮观内服,威视远方。 其谓吾民之保障何?”清代直隶州县的城墙大多为砖土相混,或为土城。由于种种原因,城墙可能有坍塌之虞、当时造成城垣坍塌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长期的风雨剥蚀。抚宁县城自明代到康熙年间,由于时日长久,“而风雨剥蚀,冰雪凭陵疏烟残照之中,不胜残垣断草之感也”。其间虽有修葺,但大多因陋就简。因此,障隧零落,日渐倾圮二是自然灾害的破坏。道光十年( 1830),直隶南部发生地震。磁县县城由于地震的破坏,“倾坍过甚”②。大雨或洪水灾害也会对城墙侵蚀。光绪十一年(1885),大雨为灾,磁县城墙东西两外壁落地五六段③。宝坻县的县城是明城,后因连岁雨霖,倾颓数处,虽间为补葺,终难久支④。康熙六十年(1721)县城四面受水,崩塌十余处,而北面尤为严重。知县奉旨发帑银1000两,遘J通判督修,各垒七尺不等,而崩塌者如故,不复金汤之固@。康熙七年(1668),束鹿县城垣因大雨坍塌⑥。三是战争的破坏。由于城垣具有保境安民的重要作用,在清代被国家视为要政,各省、府、州县每至年终,例将城池完固情况呈报一次,如有坍圮,必须设法修补。监督责任,在于督抚。“凡直省城垣,各督抚察其所属境内之崇广深厚,及倾圮与否。详核丈尺,登诸册,以时稽其修废。工省则有司于隙缮治;工费浩繁者,州县申督抚报部,疏请兴举。其有玩视,不修不报者,劾之。守土官更代,必按籍稽核。有不符者,分别先后赔修。”在枪炮尚未广泛出现之前,城垣的确为州县的重要屏障,古人谓“固若金汤,众无所用”⑧,其义正在于此。但鸦片战争之后,海禁大开,“中外偶尔失和,醉欧风者鉴于炮战之剧烈。又见天津上海因交通不便,偶有拆城之举,遂唱高调,谓坚城不足恃,反为敌人所利用,不必保存” 。但实际上,近海口之城郭及通都大邑,因时 有国际战争,的确有城或不如无城。但一些偏远的州县,或溃兵逃卒,或民众或土匪劫掠如果完善之城门紧闭,仍可资抵御。因此,在晚清,大多数州县修城垣的频率反而高于承平时期。……

清代州县经费研究 作者简介

岁有生,男,1974年出生,汉族,河南镇平人,商丘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经济史研究。主要讲授《中国经济思想史》等课程。2005年以来曾先后在《贵州社会科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中国史研究动态》、《东亚问题》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翻译出版专著一本。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