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害怕被孤立的。也正是基于这种对被孤立的恐惧,沉默的螺旋一次次证明了那些强势声音和群体的压迫会使那些微弱的但即便是正确的意见陷入沉默。社会中许多复杂的过程,诸如大众传媒的影响、选举的进程、社会革新派的作用等,都是人们追随社会心理的过程,在这当中舆论悄然形成。舆论对道德和法律发挥着影响,甚至会颠覆政府制度。舆论能够设定社会模式,并且指导人们如果不想在公众场合被忽视,应该如何行为举止。因此,舆论是社会皮肤,将我们的社会整合在一起。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从1947年开始就关注这样的问题,她将“舆论”这个概念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进行了细致的考证,“《沉默的螺旋》这本书恰又是在探寻人类和人类社会永恒的特性,这是对一个极其本质而又非常微妙复杂问题的探索,也因而可以作为我们展开社会科学研究的完美典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假思索地使用“舆论”这个概念。但是,究竟什么是舆论,它如何产生,又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发挥哪些作用呢?诺尔-诺依曼在这本书里描绘了舆论对于个人所具有的社会控制作用。她描述了公众的同意或反对所带来的无休止的戏剧性场面:那些赞同社会上普遍流行观点的人们的感受,以及那些孤零零地拥有“少数派”观点的人的想法和恐惧。“沉默的螺旋”意味着人们一直在观察他们周围的世界,并且记录下来其中的增减变化。当人们看到自己的观点得到更多的支持,变得有说服力了,他们就会公开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再那么小心翼翼。而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观点被众人所丢弃了,他们就会保持沉默。通过对某些观点的高谈阔论,使得这些观点比实际显得更有说服力,而且那些没有被拿出来讨论的观点也更显得无足轻重。因此,有的人插入谈话,而有的人陷入沉默。直到*后,那些被广泛谈论的观点被作为舆论确定下来,而其他的声音则完全沉没下去了。
目 录
第1章 提出沉默的螺旋假设
“我们所测量出来的远远多于我们所理解的”
每项研究都开始于一个谜
谈论和沉默决定了意见气候
*后一刻的跟风者
真相显现
第2章 用民意调查研究的工具进行检验
“我怎么能知道?”
发现人类的一项新能力:感觉意见气候的能力
“坐火车测试”
模拟公共环境
证明了第二个假设:有获胜保障的那一方滔滔不绝,而可能失败的一方趋于沉默
徽章也是一种表达
愿意谈论的那一方所拥有的优势
为了和时代精神保持一致,而默不做声
将潮流的变化作为研究的机会
有关革新派对意见气候的反应较弱的猜测被驳斥
测量周围意见压力的新工具
关于在公众场合意见表达意愿的一系列问题
第3章 作为动机的孤立恐惧
所罗门?奥许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室实验动摇了人类的正面形象
模仿源于两种动机:学习和孤立恐惧
可以否认人的社会性本质吗?
用民意调查的现场实验方法模拟孤立威胁
在不吸烟者在场时吸烟:威胁测试
民意调查访问中的反应与现实中的反应近似
一个不成功的测试
谁会被排除在外?
第4章 什么是公共意见?
50种定义
沉默的螺旋是公共意见形成及广泛传播的过程
对“意见”和“舆论”有不同的理解
意见一致需要以承认为基础
“公共的”所代表的三种含义
社会皮肤
人们能够公开表达而不至于陷入孤立的意见
公共意见表示赞同或不赞同
从过去启程:马基雅弗利和莎士比亚
第5章 约翰?洛克的意见法则
声望、风尚:广场上的风向标
第6章 统治是以舆论为基础的:大卫?休谟和詹姆斯?麦迪逊
对名望的热爱:舆论阳光的那一面
人是胆怯和小心翼翼的
不是名望,而只是威胁使沉默的螺旋发挥作用
重大变革时期锐化了将公共空间看作是威胁的感知能力
格兰威尔在1661年形成“意见气候”这个概念
笛卡儿通过直觉识别了沉默的螺旋
第7章 让-雅克?卢梭传播了“公共意见”这个概念
公共性意味着人人可见
舆论是道德伦理的守护人
舆论是团体的守护者和个体的敌人
妥协是应对舆论的必要方式
“我必须学会忍受嘲笑和责怪”
第8章 舆论作为暴政: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
平等解释了舆论的力量
第9章 “社会控制”的概念流传开来,而“舆论”概念遭到挫败:爱德华?罗斯
舆论这个概念似乎是为学者们和记者们量身定制的
舆论如同清扫人行道上的积雪
直到个性化被从社会中完全驱除
第10章 狼群的齐声嚎叫
赞同采取相同的行为
一致的群体行为
第11章 非洲部落和太平洋部落中的舆论
人不能独自生存
在外面世界的糟糕经历:被轻视、被嘲笑
玛格丽特?米德:舆论生成的三种方式
共进一顿猪肉餐
个人必须关注数量不多的或变化着的规则
对偶系统或不同阵营的态度
单独的个体是无力的,以及巴厘岛的形式主义
由邻居来控制
第12章 进攻巴士底、舆论和大众心理
有形的大众群体:个体生活在共同的基础之上,并从被周围的观察中解脱
空洞的舆论在自发的群体中变得有血有肉
反复无常的群体:对舆论而言并不典型
第13章 时尚就是舆论
准感官统计是连接个人领域和集体领域的纽带
为什么男人一定要留胡子
可以通过练习学会妥协的能力
轮廓分明的模式
第14章 被戴上颈手枷示众的人
名声上的惩罚是利用人们敏感的社会性本质
从流言中人们可以总结出一个社会的声望规则
第15章 法律和舆论
分裂的舆论呈两极分化的状态
社会变革的障碍和对流行趋势的快速适应:两个极端
法律必须由习惯来支持
通过法律规定改变舆论
第16章 舆论推动整合
实证研究的滞后
鲁道夫?西蒙德的整合理论
“整合”:与“顺应”一样令人不愉快吗?
以时代精神作为整合力量
在社会危机中增强了舆论形成的压力
第17章 持异端论者、先锋者、局外人:舆论的挑战者
不害怕被孤立的人能够改变舆论
开拓先锋像梦游者一样对舆论不敏感
忍受公共意见与通过公共意见生存
为什么以及什么时候音乐变了?
第18章 刻板成见作为舆论的传播工具:沃尔特?李普曼
启示录
意见气候中的积雨云
我们头脑中的图景——一个虚拟世界,我们信以为真
记者们统一的选择规则
拥有不同态度的人对于同一事例有不同看法
没有被报道的事情就是不存在的
舆论首先通过刻板成见才能传播
第19章 将舆论的力量作为主题:尼克拉斯?卢曼
使一个议题值得讨论
大众传媒决定哪些事件可以进入议事议程
第20章 记者特权:从公共领域获得
面对大众传媒时的无力感
效果研究中新的基本原理
公开性能让某种行为具有社会可接受性
第21章 舆论有两个源头:其中一个是大众传媒
1976年大选中舆论气候突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过电视的“眼睛”进行观察
记者们没有进行不公正的操纵,至少他们是这样看的
图像符号语言将被解码
第22章 双重意见气候
与沉默的螺旋做斗争
“多元愚昧”:民众欺骗民众
第23章 宣布的作用:如果某人的观点很难在媒体上找到共鸣,那他就保持沉默
坚实的核心
如果不是来自大众传媒的观点就理屈词穷
第24章 民意即天意
不是理智而是命运
实证研究是定义舆论的基础
皇帝的新装:舆论是建立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基础上的
舆论是我们的社会皮肤
第25章 1980年后记
第26章 新的发现
将时间维度延展到过去
伟大的政治家能识别舆论
失去民意的人不再是帝王(亚里士多德)
荷马时代的嘲笑
不成文的法律
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生活:米歇尔?德?蒙田
《尼伯龙根之歌》中的舆论
1641年的一幅漫画
德语非政治词汇中长期以来缺失这个概念
有耳皆闻,有目共睹
尼采启发了沃尔特?李普曼
第27章 通往公共舆论理论的道路
对舆论无知觉
沉默的螺旋无法容忍民主理想
为了分析舆论,人们需要知道什么
沉默的多数并未推翻沉默的螺旋
舆论形成的过程:原子能
哪些假设支持这个理论
有关孤立威胁的测试
孤立恐惧的测试
感到尴尬是社会性本质的体现
孤立恐惧的标尺
对准感官统计的测试
对谈论和沉默的测试
坚实的核心:来自“唐吉诃德”的回答
个体意见的总和如何变成公共舆论?
第28章 舆论显现的和潜在的功能:一个概括
舆论的显功能:在民主社会中舆论的形成
舆论的潜在功能:社会控制
舆论的两种概念的比较
1991年后记
2001年补遗
注释
有关舆论的文献研究
文献
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害怕被孤立的。也正是基于这种对被孤立的恐惧,沉默的螺旋一次次证明了那些强势声音和群体的压迫会使那些微弱的但即便是正确的意见陷入沉默。社会中许多复杂的过程,诸如大众传媒的影响、选举的进程、社会革新派的作用等,都是人们追随社会心理的过程,在这当中舆论悄然形成。舆论对道德和法律发挥着影响,甚至会颠覆政府制度。舆论能够设定社会模式,并且指导人们如果不想在公众场合被忽视,应该如何行为举止。因此,舆论是社会皮肤,将我们的社会整合在一起。
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从1947年开始就关注这样的问题,她将“舆论”这个概念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进行了细致的考证,“《沉默的螺旋》这本书恰又是在探寻人类和人类社会永恒的特性,这是对一个极其本质而又非常微妙复杂问题的探索,也因而可以作为我们展开社会科学研究的完美典范”。
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ElisabethNoelle-Neumann,1916年12月19日-2010年3月25日),德国著名政治学家、传播学者。2010年3月25日在家中逝世,享年93岁。德国总理默克尔当晚在唁函中说:“德国失去了一名卓越的人物。”诺埃尔·诺伊曼曾因其杰出贡献获得德国联邦十字勋章,生前与德国前总理科尔保持着密切友谊。诺依曼在1947年与丈夫共同创建了德国顶尖民意调查研究所——阿伦斯巴赫研究所。这是德国第一家民意调查研究所,至今在民意测验与舆论调查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尤其著名的是其对于德国大选的预测。此外,她还建立了美因茨大学的大众传播学院,被学界称为“民意测验学的伟大女性”。沉默的螺旋理论是诺依曼最著名的学说,该理论解释了大众舆论如何影响个体的意见及行为。
流动之城(一位社会学家的地下纽约观察记)(精) 本书特色 文卡特斯使纽约的地下经济焕发了生命,富人、穷人,各种种族、各类背景,在“流动”时都在这里相遇并发挥着作...
艺术传播概论 内容简介 经过讨论,关于本书的写作框架,我们确立几条原则,也是本书的个性追求和特色所在。一、理论性。全书以传播学理论建构来阐种种艺术现象。二、宏观...
西谛藏书善本图录(附西谛书目) 内容简介 西谛先生素志恬淡而爱书成癖,常自称“喜欢得弗得了”。一生节衣缩食,积书至十万册之巨,赵万里《西谛书目序》认为“就数量和...
陈翰伯出版文集 内容简介 认真研究新中国40多年来丰富的出版实践经验,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提高,进一步揭示社会主义出版工作的规律,这是加快出版改革、发展出版事业的...
作品目录第一章 成湯滅夏的戰爭第一節 夏商之際的歷史大勢第二節 成湯滅夏第二章 商代前期的戰爭第一節 夷夏交爭第二節 開
中国运河文献书目提要 本书特色 自元朝以来,京杭运河成为国家的重要命脉,关于运河的专门著作也层出不穷,这些著作是当代研究大运河的主要资料来源。《中国运河文献书目...
追踪到公审:胡万林事件采访内幕 目录 PART1 基本原理论要CHAPTER1 案例研究教学法的渊源1.1案例研究教学法的认知逻辑基础 /21.2案例研究教学法...
主持人即兴口语训练 内容简介 当今时代,主持人节目正从文本话语操作向即兴话语操作转型。本书提供了一套科学的训练体系和训练方法。全书分为即兴语流、即兴成篇、即兴修...
中国古代水路交通 本书特色 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对既有文化传统的继承和普及。徐潜编著的《*国古代水路交通》就是基于对*国文化传统的继承和...
《废墟花开:帝师孙家鼐与京师大学堂》内容简介:特殊的时代、包容的性格赋予了孙家鼐一般人难以超越的“改革家”身份。他不仅是创
人口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一编 本书特色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1编人口卷珍贵典藏)》为《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一编)》之一,由李文海主编。本书收录了民国...
本书继承了傅衣凌社会史学派的传统,尝试借助“人类学式的历史学”方法,将风水习俗视为中国乡土社会的一种文化系统和民众的生活方式,进而较系统地思考风水文化事象与近世...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第1卷:中、英文 内容简介 在中国,历史学是时代的喉舌,是社会的舆论,是人生的裁判。我们的前贤往哲,为时代精神所激励,以“究无人之际,通古今之...
大师典藏-中国人的精神 本书特色 本书是辜式的所有著作中,*有影响,较能反映他思想风貌的作品。辜鸿铭用他令人仰止的完美英语力阐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价值,著就...
翻开这本书,你将踏上一段未曾设想的放荡之旅。文艺复兴精湛艺术品背后的黑暗故事,绝对会叫你惊掉下巴。今天,数百万计的游客拥入佛罗伦萨和罗马,只为一睹人类文明史上璀...
阐释神圣--多视角的宗教研究 本书特色 人们在解释宗教时一般采取了哪些阐释角度?各种不同的观察架构如何构造出种种差异极大的观察对象?本书就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
世界汉译学术名著-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本书特色 曼海姆说,如果不加限制,所谓的民主与自由很有可能灰飞烟灭。德国法西斯的出现是曼海姆撰写本书的出发点。看透当今世界两...
《庄子哲学论(精)》内容简介:作者用优美、流畅的文笔,从鱼、动物、仿生、语言、生命、命运、梦、交往等八个维度,从内部解构庄
跨越族群边界-社会学视野下的大瑶山族群关系 节选 nbsp; 言 现在的联合国成员有近二百个主权国家,它们成立的时间和历史各不相同,但是绝大多数国家的...
◎内容简介本书曾作为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的教材使用,它由浅入深地阐明了文学社会学批评的基本概念,它的各种方法和模式,词汇和句法的社会功能,以及从精神分析批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