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玄学术数名家王亭之在《周易》象数研究方面的晚年总结之作,是《周易》象数之学的入门书籍,适合易学、术数方面的专家读者和对易学有基础认识的一般读者阅读。此书重点突出,点面结合。作者精于易学象数系统,故本书重点在将《周易》的象数系统以易例的方式普及给读者。在此基础上,适当介绍易理、占筮等相关内容。
易学分“汉易”与“宋易”二种,本书讲述汉易,汉易以象数为主,汉代易师都有自己的体例。宋人治易则不同,他们不需体例,一卦一爻,人人可以作文。现在谈易,多是宋易经。作者研究汉易三四十年,这本书系统总结了汉儒易例。 本书为《周易》象数之学的入门书籍,适合易学、术数方面的专家读者和对易学有基础认识的一般读者阅读。此书重点突出,点面结合。作者精于易学象数系统,故本书重点在将《周易》的象数系统以易例的方式普及给读者。在此基础上,适当介绍易理、占筮等相关内容。 本书作者早年随王子畏教授学《易》,后得中州学派秘传,是玄学术数名家。本书是作者在《周易》象数研究方面的晚年总结之作,也是作者1970年后唯一出版的谈《易》的著作。作者认为只玄谈而不务实去研究易象,那么《周易》传下来的便只是一堆文字。因此将自己学《易》的心得作一总结,希望读者对《易》的象数生发兴趣。
自序
前言
上篇 基本象数
图书与卦
一、洛书与先天卦
二、河图与后天卦
三、源太极成立八卦
儒家易例
一、〈说卦传〉例
甲、三才·三极
乙、乾坤六子
丙、卦德
丁、卦象
1. 〈说卦传〉卦象
2. “荀九家易”逸象
3. 孟氏逸象
4. 《易林》逸象
二、〈序卦传〉例
甲、正对
乙、反对
三、〈杂卦传〉例
四、〈系辞传〉例
甲、卦例
1. 乾坤阴阳
(1)阳吉阴凶
(2)阳为君子,阴为小人
2. 卦德
(1)八卦卦德
(2)乾易坤简
(3)卦有大小
3. 卦变
(1)之卦
(2)升降
(3)旁通
(4)消息
(5)互卦
4. 六言例卦
乙、爻例
1. 变化
2. 变动
3. 变通
丙、辞例
乾坤、阴阳、刚柔、大小、君子小人、男女、贵贱、尊卑、本末、
动静、比应、乘承、日月、昼夜、寒暑、往来、吉凶、悔吝、无咎、
得失、安危、存亡、治乱
丁、时义
五、〈文言传〉例
甲、爻例
1. 乾坤会合
2. 天地交
3. 四时
4. 朝夕
5. 鬼神
6. 纳甲
7. 阳伏阴中
乙、辞例
元、亨、利、贞、利贞、贞吉贞凶、吉凶、重刚、中·正中、上下
六、彖象辞传例
甲、卦例
1. 卦象
2. 卦别
(1)阳卦、阴卦
(2)上卦、下卦
(3)内卦、外卦
(4)贞卦、悔卦
(5)来卦、往卦
(6)之卦
(7)消卦、息卦
(8)互卦
乙、爻例
1. 爻位
(1)六爻位例
(2)得位失位
(3)爻德
(4)中·中正
2. 比应
3. 乘承
4. 往来
5. 反对
6. 天地交
7. 卦主
(1)六子卦主
(2)余卦卦主
8. 用九·用六
丙、辞例辨别
1. 元
2. 亨
3. 利
4. 贞
5. 利贞
6. 贞吉、贞凶
7. 贞厉、贞吝
8. 元吉
9. 吉·凶
10. 悔吝
11. 无咎
12. 眚
13. 疾
下篇 象数易例
象数易传承
一、由儒家易传承说起
二、西汉象数易传承
三、东汉象数易传承
西汉象数易例
一、孟喜易例
甲、卦气
乙、四正卦
丙、十二月卦
丁、月卦配候
戊、六日七分
己、六十卦配候
二、焦延寿易例
甲、占筮例
乙、值日例
丙、筮辞例
三、京房易例
甲、八宫篇
1. 八宫
2. 世应
3. 值月
4. 飞伏
乙、卦气篇
1. 四监司·分至·二十四气
2. 十二辟卦
3. 六日七分
丙、甲子篇
1. 十母
2. 十二子
3. 二十八宿
4. 律吕
5. 纳甲
6. 爻辰六属附
丁、五行阴阳篇
1. 五行
2. 阴阳五行
(1)纯用干支
(2)五行五合
(3)五行六合
(4)五行三合
(5)地支藏人元五行
(6)六冲
(7)六害
(8)三刑
(9)五行生克
(10)五行休旺
(11)天干生旺死绝
(12)纳音五行
(13)八卦五行
(14)五行五星
戊、杂篇
1. 月建积算
2. 六亲
3. 六神
4. 互体
东汉象数易例
一、郑玄爻辰例
甲、爻辰相生
乙、爻辰值月
丙、爻体
丁、相冲
戊、相合
己、爻序
庚、爻气
辛、值宿
壬、生肖
二、荀爽易例
甲、升降
乙、卦变
三、虞翻易例
甲、卦的形态
1. 旁通
2. 反对
3. 交卦
乙、卦的结构
1. 互卦
(1)以三爻互三画卦
(2)以四爻互六画卦
(3)以五爻互六画卦
2. 半象
丙、卦的变动
1. 乾坤所生卦
2. 六子所生卦
3. 消息所生卦
4. 卦变与纳甲
5. 纳甲所生卦
丁、总说卦变
戊、爻变例
1. 变化例
(1)以乾变坤
(2)以阴消阳
(3)阳陷阴中
(4)复阳发出
(5)弒君弒父
(6)变化得宜
2. 变动例
(1)失位变正
(2)得位中正
(3)变动得宜
(4)之应历险
(5)震巽夫妇
(6)上位决灭
(7)成既济定
后论
征引书目
附录ⅰ:郑氏爻辰引例
上篇
一、相生
二、爻体
三、候月
四、相冲
五、相合
六、爻序
七、爻气
八、值宿
下篇
附录ⅱ:周易变占法引论
一、赘说
二、《启蒙》之变占法
三、宜变之爻
四、河洛与天地数
五、《火珠林》之世爻
六、“之八”与“皆八”
七、变占法例
王亭之是国际著名佛学家谈锡永的笔名,取“妄听之”之意。1935年生于广州,自幼秉承家学,有甚深国学基础,童年时即习《周易》与术数,有深厚的汉易根底。六十年代入汉易大师王震(子畏)先生之门,研究“郑氏易”与“虞氏易”,于七十年代发表文章,已受重视。其后机缘巧合,又得中州学派的玄空风水与紫微斗数传承,闭门研究十年,然后才将这两门术数公开,其所著诸书,深受重视。但从不以此为业,只专心佛学研究。近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创立汉藏佛学研究中心,应聘为客座教授主讲佛学。近因年事已老,故决心将对《周易》与术数的一己心得,著书传世。 生平著作,有佛学译著六十余种,论文多篇;《周易》与术数的著作十余种。
中国思想地图-老子 本书特色 像李零修理“论语”一样看熊逸如何修理!从政治主张到生活哲学,直面《老了》的一切可疑之处。中国思想地图-老子 内容简介 “对待传统经...
六壬开悟录 内容简介 大六壬作为一门“推天道以明人事”中国传统高级术数,在测验人事上历来独享盛名。研究六壬,必然要学习其技术要点:精通六壬,更要研究其丰富的学术...
地藏本愿经经法研探及白话讲解 本书特色 月照法师交来黄胜常先生的五本大作中,有四本是原稿,另有一本是和裕出版杜出版了《地藏本愿经经法研探及白话讲解》。对已出版的...
玄学十日谈 内容简介 简介本书作者对玄学有很深的研究,以一日一谈的形式,用通俗的文字汇为成一本内涵丰富的玄学面面观。整本书分“十日”,各自成章,书证丰富,观点新...
论内心生活-伟大的思想-35-[英汉双语]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关于信心与毅力、绝望与拯救的灵修名篇,凝聚了圣徒们历经艰辛、不畏挫折的属灵智慧,旨在指导心怀基督的...
美苑咀华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中国历代有关一些重要美学范畴的论述,同时,也收录了现代著名美学家和论家对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部分论述。作为中国影视美学研究工作的一部...
圆满-星云大师最新人生开示 本书特色 《圆满》,星云大师的人生修行课,不是深不可测的玄理,也不是怪力乱神,而是星云大师通过一则则禅师的故事、体验、顿悟继续阐发佛...
1935年出生于广州市。3岁时,日军轰炸广州,随母避难香港。6岁时,就读桂林市省立模范小学,跳级念4年级,半年后,日军猛攻桂林,
(精)从天竺到华夏:中印佛教美术的历程 本书特色 ★16开精装,配硬壳函套,商务印书馆出版★国内首部全彩印制、系统论述佛教美术在中国发展流布的通史性专著★时间跨...
我说《参同契》上册 本书特色 一部众说纷纭的“天书”,一个世纪学者的全心解读,成功破译。国学大师二十年前的倾情讲述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我说《参同契》上册 内容简...
光启文库一只革命的手 本书特色 一部融哲学智慧和犀利文笔于一体的思想随笔!本书是孙周兴近年来写就的随笔,作为尼采和海德格尔研究的大家,孙教授在书中既论述深刻绝妙...
陈寅恪与柳如是 本书特色 本书以揭示王国维自杀之谜为开初,继以探寻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耗十载心血创作《柳如是别传》背后的因缘际会,展示了陈寅恪对上溯明末清初,下迄...
感性的形式-阅读十二位西方理论大师 本书特色 本书论述了海德格尔、本雅明、拉冈、阿多诺、罗兰?巴特、李欧塔、德勒兹、福柯、德里达、布什亚、克莉斯蒂娃、齐泽克这十...
老子学刊-第一辑 本书特色 《老子学刊(第1辑)》要目:以真为道的人格理想——基于《道德经》圣人说的省思老子祸福相依论以心释道——《蟾仙解老》道心论发微历代道书...
《精神科学引论(第1卷)》内容简介: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加快与西方世界
顾炎武-大家精要 目录 第1章 顾炎武的生平事迹一、家世及青少年时期二、投身民族保卫战争三、大江南北秘密活动时期四、北游与《启祯集》文字狱案五、生命的*后岁月第...
韩非子鉴赏辞典(文通版) 本书特色 《韩非子》是先秦诸子中的一部重要典籍。本书共设文本篇和寓言篇两部分,共收鉴赏80篇,选取《韩非子》中的重要篇章,除了在对每篇...
述卜筮星相学-润德堂丛书全编-1 本书特色 本书收录了清代易学家袁树珊先生的著作,共6册。包括袁氏父子对传统哲学、医学、史学等传统文化方面的著作,对于国学研究有...
论道德的谱系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哲学专业师生及研究者为回应评论家对其作品《善恶的彼岸》的批评,尼采以15天时间起草了三篇文章,合集为《论道德的谱系》。本书与...
蓬莱神话-神山.海洋与洲岛的神圣叙事 本书特色 《蓬莱神话--神山海洋与洲岛的神圣叙事》由高莉芬所著,本书采用比较神话学的方法,汇整相关文献并审视了解前贤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