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文(百部)卷一·当代部分:牧惠集》收录了作者牧惠近些年来的随笔杂文。这里有酣畅的文字、勇敢的呐喊、精粹的传承、真挚的情感、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坚持……在这个纷扰多变的年代,我们选择读书悟道,寻找精神安顿之所。
《中国杂文(百部)卷一·当代部分:牧惠集》中的这些文章有事实、有根据、有分析、有理论、有文采,是非常的杂文。
《中国杂文(百部)卷一·当代部分:牧惠集》收录的是我国杂文作家牧惠近些年来的随笔杂文。面对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儿及当下的社会现象,作者都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作了深刻的剖析,见解深刻,启人才智,让人品尝到历史深处的隽永况味。
华表的沧桑
在北京住了那么些年,经常路过天安门,也就总见着竖在金水桥前的华表。可这华表到底是代表怎么回事呢?从来也没有想到过要打听。后来读《史记》,才终于晓得,这华表原来大有来历。
据说,在唐虞盛世,“圣君”们很重视接受群众的监督,注意听取各种意见。除了在朝庭里设有史官、谏官之外,对来自民间的意见也很重视,“士传言谏过,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知识分子、平民百姓、做生意的人,都可以公开议论政事。尧又是其中一个很得人心的圣君。他在治理国家的时候,有一项措施是,树一根有一条横木像个“午”字那样的“表”在外头,叫做“诽谤之木”,让人们把他在政治上的缺失写在上面。这“诽谤之木”,相当于意见箱、意见簿之类。它就是华表的前身。
这“诽谤之木”如何一步步演化成华丽的装饰品华表呢?照我看,大概同“诽谤”这个词的含义的变迁有着很密切的联系。
如果我们细心地分析一下,确实可以找到不少这样的现象:一个词,本来的意思是好的、褒的,由于种种原因,它开始同它本来的含义区别、分开甚至闹到对立起来,变成一个坏的、贬的意思。例如“辩论”这个词,按照字典的解释,按照过去的理解,应当是持不同意见的各方互相讨论,分清是、非、真、假的意思。讨论问题的各方面应当是平等的,讨论的方法应当是说理的。然而,曾几何时,“辩论”这个词儿却变得有点可怕。“辩他一辩”、“这个人挨辩论过”,这话给人的印象,是这个人犯了非同小可的错误,少挨批判过。“造反”这个词,在封建社会、在解放前,等同作恶;解放后,明白“造反”其实就是革命;后来,又被林彪、“四人帮”把它搞成同捣乱、破坏一样意思。诸如此类,例子不少。“诽谤”这个词,同样有过这种经历。
现在我们讲“诽谤”,那意思,同歪曲、造谣、诬蔑之类的词义是相同或接近的。其实,在先,“诽谤”只是非议的意思。对政事有什么非议,你就写在“诽谤之木”上头,如同今天写在意见簿上一样。
既然是非议,是意见,粗分起来,少有两种:一种是符合事实的,正确的;一种是不符合事实的,错误的。为什么后来“诽谤”就只剩下后一种含义呢?一种可能是,“诽谤之木”老是写着一些造谣诬蔑的谎言,因而慢慢把“诽谤”这个词败坏得如同造谣;一种可能是,那上头写的其实是一些实实在在的值得听听的意见,统治阶级不喜欢,把一切非议都说成是坏的,得定罪的,慢慢地也会把“诽谤”同恶毒攻击混同起来。看来,在封建社会,后一种可能性要大些。
诽谤变成恶毒攻击,“诽谤之木”给塑上龙凤,成为摆设,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这也不纯是靠推理。大家都晓得,秦始皇那时就是不欢迎提意见的。刘邦数秦的罪状,说它“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只要非议一下秦始皇,就有灭族之祸。贾山给汉文帝上书,也讲到秦所以失败得那样快,就是由于他“纵恣行诛,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从这里看,在汉那时,“诽谤”两个字还并没有等同造谣诬蔑;但是,秦始皇却早已经把它看成是很坏很坏的字眼了。也许在秦那时“诽谤之木”就早成为阿房宫前面的华表了吧?在封建社会,一些开国的皇帝,一些比较清醒的政治家,多少懂得设立这个意见牌之类的必要性。唐太宗李世民的纳谏且不去讲了。朱元璋也是个开国皇帝,他设了一个通政使司,就颇有点竖“诽谤之木”的味道。按规定,“凡四方陈情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等事”,可以密封交到通政使司,然后直接送到朱元璋那里。洪武十年,他任命曾秉正当通政使,对曾“训谕”一番。意思说,政治好比水,得经常流通,使下情容易上达,天下才得太平,所以管这个单位叫“通政司”。朱元璋让人民有机会直接向皇帝非议政事,这个制度应当说是好的。
但是,封建皇帝到底不可能同人民群众有真正的“流通”,更多的时候是堵塞,搞“诽谤者族”。朱元璋自己当政时都未必通,他才死不久,一切更是告吹。不要说来自民间的非议他的子孙听不进,因为进谏而被皇帝下令廷杖至死的,多得难以统计。到后来,好几个皇帝索性根本不同大臣照面。当了十几年皇帝见过一次大臣,就被歌颂为“盛事”了。仅仅因为谏阻正德皇帝老是去游玩,就有数以百计的大臣罚跪午门,关人囚狱,廷杖至死。如此这般,昏昏噩噩地过了一百六十多年。
于是,明朝永乐皇帝修建的宫殿在,华表在,而明朝的江山却被这些未必懂得华表的作用的子孙断送了。竖立在那里的华表,就成了这一切的见证。
……
牧惠,原名林文山,我国当代杂文家。1928年3月出生于广西贺县,1946年考入广东中山大学文学院,1947年参加革命,1949年入党,曾任游击队交通站长、武工队员,中共粤西地委宣传部理论科副科长等职。1961年至1969年在《红旗》杂志做编辑,后到五·七干校学习,历任广东省委《上游》杂志社编辑、广东《学术研究》杂志副主编,《红旗》杂志科教文编辑室副主任、主任。1988年12月离休。2004年6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作品目录一 《鲁迅文集精读本――小说、美文、散文诗》1 狂人日记2 孔乙已3 药4 明天5 一件小事6 风波7 头发的故事8 故乡9 阿Q正
孤独者 本书特色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精选了鲁迅三部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非常优秀的篇章,内容多取材于病态的现实社会,对国民灵魂、知识分子的命...
副刊面面观 本书特色 ★著名人文学者,传记散文作家李辉先生著★一本《副刊面面观》,一部副刊成长史。★每篇文章都铭刻了时代烙印,彰显了作为“报屁股”的副刊在当时文...
黑暗时代的她们 本书特色 《黑暗时代的她们》以历史上三位女性开篇(富有革命精神的社会主义者罗莎·卢森堡,受到家庭悲剧和纳粹迫害的德国犹太画家夏洛特...
TheCollectedPoemsofW.B.YeatsincludesallofthepoemsauthorizedbyYeatsforinclusionin...
人间食粮 本书特色 本书收入“人间食粮”、“新食粮”、“秋展漫步”、“文学回忆和现实问题”、“漫游土耳其”等法国文学作品。人间食》被称为“不安的一代人的《圣经》...
南海九章 本书特色 出生于湖北赤壁的刘汉俊,却以海南主题文章闻名。他让我们懂得,好的散文,是一切文体之上的文体,它们以匍匐的姿态,阐释昂扬的力量,终将浮出历史的...
《TensorFlow:实战Google深度学习框架(第2版)》内容简介:TensorFlow是谷歌2015年开源的主流深度学习框架,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
《走近前沿》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采访近百名科技专家,以专家讲述、专家答问、专家访谈的形式,围绕科技前沿、科技热点和成果,进
脍炙英雄 本书特色 《脍炙英雄》为孔庆东2008年度新作结集。*生猛辛辣的杂文,针砭时弊,纵横古今中西,诙谐幽默,鲁迅之后,少有人及。本书大量篇幅以*大尺度畅谈...
吴伯箫散文选集 本书特色 《吴伯萧散文选集》荣获第八届中国图书奖。吴伯箫散文选集 内容简介 古往今来,有多少精美的散文像珍珠般在熠熠生辉!《百花散文书系》不敢说...
《中国金融业税收制度及国际比较研究》内容简介:本书从中西方价值观的起源入手,以金融是否创造价值为切入点,推演国民经济循环中
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古文观止 本书特色 近世*为通行的古代散文选本《古文观止》,由清初吴楚材、吴调侯叔侄编定,选目独到,取材广泛。选编了上自先秦下至明朝的二...
于坚人间随笔 本书特色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日推出诗人于坚的四本随笔新作:《于坚思想随笔》、《于坚诗学随笔》、《于坚大地随笔》、《于坚人间随笔》。随笔集收录了于...
红楼梦叙事 本书特色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名著。自《红楼梦》问世之日起,有关它的研究便随之而生。20世纪80年代,叙事学从西方引进我国,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红楼...
《富兰克林自传》内容简介:《富兰克林自传》是富兰克林晚年根据自己的经历写成的自传,“是迄今为止,美国重要、读者多的自传作品
冷空气 本书特色 王垄所著的《冷空气》系一部诗集,是作者首部新现实主义诗歌作品精选。其诗歌哲思深沉、底蕴深厚、高度可感、锐气十足。王垄,笔名阿黾,昵称垄上独行者...
字游-大家访谈录 本书特色 本书是香港资深记者、出版人、《明日月刊》总编辑潘耀明先生的访谈文章汇编。书中收录了他对老一代文化大家如冰心、钱钟书、王蒙等的访问,史...
无界之地 本书特色 玛丽·奥斯汀所著的《无界之地》为读者展示了一个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前工业化的世界,这无疑吸引了成千上万渴望一种更为简朴、也更为精神化的生活的人...
数声风笛亭晚 本书特色 车前子所持的怀旧立场,虽然很少涉及道德尺度和历史尺度的二元对立,但却表明着历史的前进导致“美”的丧失。 ——肖玉华数声风笛亭晚 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