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全译本

傲慢与偏见-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全译本

作者:简·奥斯汀 著,罗良功 译

出版社:崇文书局

出版年:2013-03-01

评分:4.6分

ISBN:9787540325879

所属分类:世界名著

书刊介绍

傲慢与偏见-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全译本 内容简介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十九世纪*有影响的经典文学之一。该书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全球销量超过两千万册,十度被改编为影视剧。毛姆誉《傲慢与偏见》为“所有小说中*令人满意的一部”。
《傲慢与偏见》是维多利亚时代*负盛名的画家之一——休·汤姆森的经典插图版。在所有为奥斯丁作品创作插图的画家中,汤姆森是*广为人知、*受喜爱的一位,他能从细小的情节中捕捉奥斯丁微妙的幽默,并赋予其笔下人物鲜活的生命。全书160幅插图,形象生动地阐释了这部杰出作品。
作品描写傲慢的单身青年达西与偏见的二小姐伊丽莎白、富裕的单身贵族彬格莱与贤淑的大小姐吉英之间的感情纠葛,充分表达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强调经济利益对恋爱和婚姻的影响。小说情节富有喜剧性。

傲慢与偏见-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全译本 本书特色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傲慢与偏见-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全译本傲慢与偏见-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全译本前言

序言
意大利当代*具影响力的女作家安娜·玛丽亚·奥尔泰赛有二句名言:“当所有的作家——无论是男作家还是女作家——都很伟大时,我更崇拜和信任女作家,比如说简·奥斯汀,几乎没有任何一位作家能够和她相比……”
简·奥斯汀(1775—1817)被公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伟大的小说巨匠之一。有的评论家说,她在文学方面的“炉火纯青”,正如音乐大师莫扎特在音乐领域里的“完美无瑕”。还有评论家说,奥斯汀在英国小说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是唯一一位“可以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
2000年的时候,英国BBC做过一个“千年作家评选”活动,结果,奥斯汀紧随莎士比亚之后,排名第二。而且她还是前十位里唯一的女作家。人们说,奥斯汀这位伟大的女性虽然在世上只度过了四十二个春秋,但是她的存在是英国文学“永远的骄傲”。
简·奥斯汀出生在英国的一个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的一位牧师。奥斯汀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却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她的全部“教材”就是父亲那丰富的文学藏书。奥斯汀一家都爱读流行小说,所以她少女时期的许多习作,就是对这类流行小说的模仿和调侃,这样也就形成了她后来在作品里喜欢嘲讽和调侃的基调。
奥斯汀二十岁左右正式开始写作,先后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了处女作《理智与情感》,两年后又出版了另一部杰作《傲慢与偏见》。接着就是《曼斯菲尔德花园》、《爱玛》和《诺桑觉修道院》。
1818年,即她去世后的第二年,她的*后一部长篇小说《劝导》问世。只有这部作品,署上了她的真名。许多读者这时候才知道,奥斯汀长年居住在乡村小镇上,深居简出,终身未婚。她把她的一切都写在了自己的书中。
《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她在1796年就开始动笔了,当初取名为《*初的印象》。1797年8月,她把完成的小说手稿拿给父亲看,父亲看后很激动,兴奋地送给自己的一位出版家朋友,请他出版。但对方一口回绝了。他们父女两人都很失望。在此后的几年里,奥斯汀又重写了《*初的印象》,并改名为《傲慢与偏见》,于1813年1月正式出版。
奥斯汀不是像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那样的“大作家”,却是一位无人可以取代的“好作家”。她的小说不是一个时代风云的记录,她写的是一些“家庭小说”,是一幅幅把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细致入微的“小幅油画”。她一生中所接触到的那些人物:庄园主、牧师、绅士、淑女、仆人等等,以及他们古板、安静、老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也都出现在了她的书中。
她的作品里没有什么重大的社会矛盾和波澜起伏,她用自己智慧、冷静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身边的小世界和小天地,尤其是那些绅士、淑女间的爱情和婚姻生活。因此,她的小说“以小见大”,同样也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民族的秘史”。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英国18世纪里的四桩婚姻故事,也可以说是当时比较典型的四种婚姻类型。其中*主要的,是女主角伊丽莎白·贝内特与男主角菲茨威廉·达西之间的爱爱恨恨、恩恩怨怨。
伊丽莎白是个勇于追求爱情、漂亮聪明、坚强可爱的女子。她**眼看到达西时是不顺眼的,加上这个男子个性傲慢,就对他有了偏见。男主角达西也确实是个不受人欢迎的傲慢男子,他也不屑于去缓和周遭冷淡的人际关系。对他来说,傲慢也许是有理的,但是偏见却很无情。于是,两个人之间的冲突是无可避免了。针锋相对的言辞,彼此的傲慢和偏见,越陷越深。达西代表着“傲慢”,伊丽莎白代表着“偏见”,他们从一开始就被自己的情绪所控制了。
“我认为,傲慢是一种人所共有的通病。”小说里有过这样的议论,“根据我的书本知识,我坚信傲慢是一种流弊,人性在这一方面极为脆弱,因为我们很少有人不因为自己的某种品质或者别的什么而沾沾自喜、洋洋自得,不管这种品质是存在于真实中,还是仅仅存在于想象中。虚荣和傲慢尽管常被用作同义词,实际上却是两回事。一个人可能傲慢但不虚荣,傲慢是我们对自己的评价,虚荣则是我们希望别人如何评价我们自己。”
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是讨厌他的傲慢;达西的傲慢,实际上又是地位和等级优势心理的反映。因此,在奥斯汀眼里和笔下,只要这种傲慢存在,他和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而只有当这种傲慢消除之后,也就是当伊丽莎白亲眼观察到了达西后来的为人处事,特别是目睹了他渐渐改变了一向的骄傲自负,从心理上逐渐消除了对他的深重偏见,她才有可能和他走到一起,缔结平等的姻缘。
除了这种“傲慢”与“偏见”的博弈和较量,奥斯汀在这部小说里,还通过贝内特五个女儿对待婚姻大事的不同姿态和处理方式,反映了她对爱情婚姻的一些基本观念:仅仅为金钱、地位、门第而结婚是错误的;终身大事如果完全不考虑上述因素,也终究是愚蠢的。因此,爱情和婚姻既不能以财产、金钱来衡量,也不应该把爱情婚姻当游戏,草率对待。*理想的婚姻,只应该以男女双方平等、真实的感情为缔结的基石。伊丽莎白对达西两次求婚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实际上也反映了一位独立的女性对人格尊严和平等权利的渴望与追求。
奥斯汀虽然蛰居在乡村小镇上,但她的目光也在观察和打量着她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她在作品里也明显地表现出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她借助小说里的一个人物伊丽莎白的口,这样说过:
“世事经历得越多,我就越发对这个世界不满。世人都是反复无常的,那种表面的优点或见识,是很不可靠的。日复一日,我的这种信念更加坚定。”
正因为有这样的判断,所以她在小说里一再用“反讽”和“调侃”的方式,对那些陈旧的、迂腐的传统道德观念,尤其对那些乡绅贵族阶层的保守人物的伪善和愚蠢行径,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揭露和辛辣的讥讽。她这样说过:“我承认,愚蠢的行为、荒谬的事情、异想天开的古怪念头、前后矛盾的言行,都常常使我觉得好笑。只要有可能,我就要嘲笑它们。”
她不是道德说教家,却是一位智慧的、寓教于讽刺和寓教于幽默的艺术家。她让读者从一些滑稽角色的自作聪明、自相矛盾、自食其果、自取其辱的言谈举止和可笑的行径中,得到人生智慧的启迪,也获得文学阅读上的享受。
毫无疑问,《傲慢与偏见》在这一点上达到了极妙的效果,取得了*大的成功。有的评论家因此称奥斯汀是“*杰出的道德家”,她懂得如何通过小说来谨慎、周到和不露痕迹地“教育读者”。
一向自视甚高的英国小说家毛姆,对《傲慢与偏见》就有过这样的评价:“使一部作品成为经典名著的,不仅是评论家们的交口赞誉、教授们的阐述研究或成为大学里的教科书,而是使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中得到愉悦、受到启迪、深受教益。我个人认为,《傲慢与偏见》是所有英国小说中*令人满意的一部作品。”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