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分裂时期统一策略研究

中华民族分裂时期统一策略研究

作者:王保国等著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3-05-01

评分:5分

ISBN:9787215083486

所属分类:人文社科

书刊介绍

中华民族分裂时期统一策略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共6章, 内容包括: 春秋战国时期的局部统一和秦的统一策略、三国西晋时期的统一策略、南北对峙时期和隋代的统一策略、宋元时期的统一策略等。

中华民族分裂时期统一策略研究 本书特色

《河南社会科学文献(2012年辑):中华民族分裂时期统一策略研究》拟选择中国历史上几个严重分裂时期的统一策略作为研究对象,逐一分析总结,以期找到国家统一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我们认为,春秋战国时期、三国鼎立时期、南北朝时期、宋辽金夏时期、清前期、近代军阀割据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几个严重的民族和国家分裂时期,它们分别由秦、西晋、隋、元、清、民国统一。《河南社会科学文献(2012年辑):中华民族分裂时期统一策略研究》将在对历史发展把握的基础上,探讨以上各个时期统一策略的内容、实践过程,并对其成功和失败做出客观的分析和评述。

中华民族分裂时期统一策略研究 目录

绪论
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局部统一和秦的统一策略
节 诸侯争霸中的局部统
二节 周秦诸子的国家统一思想
三节 秦统一策略的演变与统一国家的实现
二章 三国西晋时期的统一策略
节 曹魏的统一策略
二节 蜀汉的统一策略
三节 孙吴的统一策略
四节 西晋的统一策略
三章 南北对峙时期和隋代的统一策略
节 短暂的统一和长期的分裂
二节 前秦的统一策略和统一行动
三节 北魏统一北方的策略
四节 隋统一陈的策略
四章 宋元时期的统一策略
节 北宋的统一策略与统一战争
二节 蒙元的统一策略与统一战争
五章 清代的统一策略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节 清王朝与明中央政权统治地位之争
二节 平定“三藩”之乱
三节 收降台湾
四节 对天山南北、西藏统治权的取得
五节 清前期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经验
六章 近代中国的国家统一策略
节 地方势力的崛起与国家的分裂
二节 三民主义旗帜下的国家统
三节 五权宪法体系内的分裂与统
四节 抗日民族共同体与国家的统
五节 民国统一策略的评析与启示
参考文献

中华民族分裂时期统一策略研究 节选

法家无一例外地把奖励耕战作为富国强兵的根本政策,《商君书·农战》明确指出:“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今民求官爵皆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此谓劳民。劳民者其国必无力;无力,则其国必削。”文中反复强调“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在商鞅看来,耕战政策是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根本政策:“圣人之为国也,人令民以属农,出令民以计战富强之功可坐而致也。”韩非子对商鞅的农战思想给予了充分肯定,称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国变法、重视“农战”,因而国家富强,同时韩非也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商鞅的农战思想。韩非主张耕与战即农业与军事并重,指出:“富国以农,距敌恃卒”,“尽其地力以多其积,致其民死以坚其城守”⑤。
怎样把民众追名逐利的本性引导到耕战政策上来,方法有两种,这叫作“二柄”:一是“赏”,一是“罚”,两者是每位君主都要掌握的法宝。奖赏有“复身”、“粟爵”、“军功爵”等多种,“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夺者复其身”⑥。又说:“民有余粮,使民有以粟出官爵。”⑦商鞅认为,用粟免身或可以收到多重效果,如增加农民耕作的积极性,国家可以获得大量粮食,扩大和加强统治阶层队伍,防止民富而骄等。同时官爵“君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对统治者来讲官爵是无本万利的买,益处多多。商鞅还制定军功爵刺激民众的参战欲望,奖励条例明确规定:“能得爵首一者,赏爵一级,盖田一顷,盖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商鞅的目的在于培养一支骁勇善战的队伍,以应对激烈争战的时代。从实际情况看,显然达到了目的。与赏相对则有罚,而且罚在数量上要远远多于赏,使民众一直生活在惊惧中,只有尽力耕战,不敢轻易犯法。赏罚的比数好是一比九,如商鞅所言:“王者刑九赏一,强国刑七赏三,削国刑五赏五。”
韩非子的耕战主张基本上继承于商鞅,韩非子的理论逻辑是,农民种地辛苦,但要农民知道只有更努力地耕田,获得奖赏才能摆脱这种痛苦,才能富起来;出兵打仗既艰苦又有生命危险,但要士兵知道只有勇于作战、奋力杀敌才能获得奖赏,摆脱战争之苦,并通过参战而尊贵。用韩非子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夫耕之用力也劳,而民为之者,日:‘可得以富也’。战之为事也危,而民为之者,日:‘可得以贵也。”’君主通过奖励耕战的方法让人们乐于耕战。奖励的主要形式是颁奖授爵,这东西对于君主来说,无本万利,出于口而利无穷,所以商鞅为秦国设计了“二十等爵”,对秦国统一战争的胜利产生了重大影响。
韩非子的观点是重视耕战可以使主安国强,在诸侯征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反过来,如果一个国家不重视耕战,或者由于过分地看重所谓的“岩穴之士”或“穷闾陋巷之士”从而不能突出耕战的重要性,那么这个国家就很容易受到外敌侵略而走向灭亡。在《外储说左上》中,韩非子给出了一个例子:赵主父使李疵视中山可攻不也。还报日:“中山可伐也。君不亟伐,将后齐、燕。”主父日:“何故可攻?”李疵对日:“其君见好岩穴之土,所倾盖与车以见穷闾陋巷之士以十数,伉礼下布衣之士以百数矣。”君日:“以子言论,是贤君也,安可攻?”疵日:“不然。夫好显岩穴之士而朝之,则战士怠于行阵;上尊学者,下士居朝,则农夫惰于田。战士怠于行阵者,则兵弱也;农夫惰于田者,则国贫也。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