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我自己的路

走我自己的路

作者:李泽厚

出版社:中国盲文出版社

出版年:2002-11

评分:7.9

ISBN:9787500217602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走我自己的路》是李泽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相当影响的杂著、对谈录。九十年代中叶增订再版,仍颇畅销。今经作者同意,收入近年来的新作,再扩展分为杂著、对谈两集出版。

本书收作者各种序跋、杂感、散文、发言提纲、讲演记录、访谈记录等等,内容包括生平自述、治学经历或经验、对当时和时下各种见解、问题或倾向的评论和意见。长短不齐,问题不一,均或信手拈来,或脱口而出,因之似更感直率、亲切与真实。作者在书中强调微观课题、实证研究,提出“学点形式逻辑、平面几何”,反对艰涩不通玄秘难懂的文风和大而无当泛说中西的学风等等。其中有关朦胧诗、主体性、“破天下达尊”、主方法多元、“西体中用”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议论等等,则从个人微小侧面反映记录了二三十年来的某些历史印痕和艰难步伐,可供反思和慨叹。

作者九十年代以来的各种文字与自己七八十年代的美学、哲学、思想史等著作虽一以贯之,亦有所变化,有所发展,但更显直白,更加明确,也更为具体,可视作以上著作的重要解读。

作品目录

走我自己的路
读书与写文章
我的选择

新春话知识
方法论答问:找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社会科学要现代化
推荐《科学研究的艺术》
《秦王李世民》观后随感
纪念齐白石
海南两记
故园小忆
悼朱光潜先生
地坛
什么是美学
美学入门书四种
推荐书目
从《海瑞罢官》谈起
两点祝愿
电视剧艺术的多样化
略论书法
舞蹈美学研究会成立祝辞
谈工艺美术
偏爱
《美学译文丛书》序
《美学丛书》序
《技术美学译丛》序
刘再复《鲁迅美学思想论稿》序
宗白华《美学散步》序
李丕显《美学初鸣集》序
祝《美学新潮》创刊
美学一○一题
李黎《诗与美》序
马正平编《意境论集》序
王世仁《中国建筑的民族形式》序
朱亚宗《人类思想的巨人――爱因斯坦》序
刘长林《〈内经〉的哲学》序
何新《诸神的起源》序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序
刘笑敢《庄子哲学体系及庄学演变》序
杨煦生编《传统文化的反思》序
《青年论坛》创刊寄语
破“天下达尊”
《跨学科》创刊祝辞
胜过高头讲章
读《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
《美学论集》后记
《中国美学史》第一卷后记
《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序
中国思想史杂谈
关于儒家与“现代新儒家”
“西体中用”简释
突破“对子”与“圆圈”
开放型、多层次的文化研究
坚持与发展
西体中用
时代和它的孙中山
今天中国需要理性
写文章的人要学点平面几何
在电视剧艺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美育的广义与狭义
谈技术美学
美育与技术美学
悼宗白华先生
李述/李小兵《文化的抉择》序
余丽嫦《培根及其哲学》序
郑华光编《企业伦理学文集》序
赵士林《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概述》序
金学智《园林美学》序
陈望衡《心灵的冲突与和谐》序
序《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美的历程》台湾版序
也谈“之所以”
过早抛弃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一大损失
我们要有前瞻性的文化眼光
造型象棋图片观赏记
新加坡记者采访录选存之―
新加坡记者采访录选存之二
新加坡记者采访录选存之三
新加坡记者采访录选存之四
新加坡记者采访录选存之五
张帆《技术美学》序
《中国民间文化丛书》总序
与王浩信
关于“后现代”
别是一番滋味
刘文注《张先及其安陆词研究》序
关于中国传统与现代化的讨论
启蒙的走向
《启蒙名著选读》序
无题
黄昏散记
应某刊物约写的小传
《走我自己的路》自序
《走我自己的路》增订本序
《李泽厚十年集》自序
世纪新梦
三个会议的发言提纲
两个译本的序言
晚风(外一章)
怀伟勋
历史与情感
何谓“现代新儒学”
为儒学的未来把脉
再谈“实用理性”
“左”与吃饭
坚持与发展
是马非马
不诽不扬,非左非右
读《陆铿回忆与忏悔录》
从辛亥革命谈起
再说“西体中用”
赵士林《心学与美学》序
儒学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意义
迟发的悼念稿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韩文版序
《扬州园林美学会议论文集》序
高龙《形拓印章作品》序
《人类学示意图》序
四个“二言两语”
北京行
《李泽厚论著集》总序
《李泽厚论著集》哲学卷序
《李泽厚论著集》思想史卷序
《李泽厚论著集》杂著卷序
《世纪新梦》后记
初读《郭店楚墓竹简》印象记要
屠新时书法――《易经》序
历史和现实不是必然的
苍白无力的理想主义
读黑格尔与康德
四个“热”潮之后?
谁之罪
读周作人散文的杂感
关于胡适与鲁迅
《浮生论学》序
往事如烟
关于民族主义
文明的调停者
· · · · · ·

作者简介

李泽厚

李泽厚,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五四年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一九八八年当选为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一九九八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著有《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我的哲学提纲》、《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美学论集》、《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走我自己的路》、《世纪新梦》、《论语今读》、《己卯五说》、《历史本体论》等书。

精彩摘录

这个系统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稳定,对外部特别注意和要求能适应环境,它具有一种同化力,所以中国人喜欢讲求同存异。对待外来的东西,首先注意与自己相同之处,模糊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东西,从而进一步吸收、消化它,使之与自己相协同。它经常采取生物适应环境的那种同行形式。

——引自第144页


这个系统当然有很大的缺点。它对内部要求秩序性、封闭性、使每个人的行动作何,父应该如何、子应该如何,不能越出特定的规则和范围。现在我们常说照顾大局,实际上就是照顾系统的稳定性。这样,个人便不能突出,压制了人的个性的独立发展,个人的存在意义就在于你在这个系统中间,即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之中。这个系统也使中国人没有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在苦难和失败时,中国人总愿意相信,来日方长,物极必反等等,因为系统是循环的(当时还没有进化论观点,只有循环论证观点),转来转去,总会否极泰来,时来运转的。所以,在这个系统中,作为结构框架的阴阳五行便不是一种抽象的思辨概念,也不是某种实在的物质概念,它是一种功能概念,作用、力量、功能。五行是五种不同的功能、不同的作用、不同的力量。它并不是对外界事物的客观描述,而总是把主观经验结合在里面。从而,独立的客观的自然科学很难从中发展处理。它隶属于经验论的实用理性:解决问题就行。一般认为有了这个系统就能解决问题。如中医,很早就有解剖学,但后来不发展了,就是因为觉得阴阳五行的一套已经解决问题了,够用了。正因为这一套系统有一定的有效性,所以它不走向现代化的科学实验、观察、归纳,也不走向思辨的道路,停留在一种经验论的理论水平上。这显然是对现代科学的发展很不利的。到现在,我们的思维还是非常经验论的,这也是文化心理结构在无意识地起着作用。

——引自第144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