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中国之病现象,这是一部不遮家丑、真正关心百姓的书。
没有人民幸福,就没有社会进步。社会不能抛弃人民独自进步,也无法撇下人民实现进步,如果选择“看不见”仇恨的情绪、不公正的现象、边缘群体的艰难存在、人民权益的被践踏,中国之社会病必将越来越深重。
李松用他犀利的笔、忧虑的心、前瞻的思考、独立的“新闻眼”写下他“看见”“窥见”“洞见”的社会之丑、社会之病,供人们深思自省。
过去的不能白白过去,死去的不能白白死去,眼前的必须不能苟且,活着的必须不能无视。这不是一本出气书,这是民生现状的写实与追问!
中国人,请放弃以逐利的方式相互侵害!
李松深入调查,条分缕析中国之病现象,不遮家丑、关心百姓。
他用犀利的笔、忧虑的心、前瞻的思考、独立的“新闻眼”写下他“看见”“窥见”“洞见”的社会之丑、社会之病,供人们深思自省。
如果选择“看不见”仇恨的情绪、不公正的现象、边缘群体的艰难存在、人民权益的被践踏,中国之社会病必将越来越深重。
过去的不能白白过去,死去的不能白白死去,眼前的必须不能苟且,活着的必须不能无视。这不是一本出气书,这是民生现状的写实与追问!
序言一
民生:无法回避的“时代话题”
胡仙芝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新华社记者李松在连续推出《中国隐性权力调查》、《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两部力作之后,又推出了第三部调查系列作品《中国社会病》。在该书中,李松继续以犀利的文笔、理性的语言对中国社会进行了全身的X光扫瞄;以贴近的调查、深入的研究探查百姓生活,揭秘各个群体的生活乃至心理状态,同时辅以批判和研究的视角关注公权、关注百姓、关注民生。
民生,民生,人民之生。《辞海》中对“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就是百姓的生活来源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其中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狭义的民生概念,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广义的民生概念,即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
在大“民生”的内涵背景下,《中国社会病》篇篇都讲民生,不再局限于调查民众的生产和生活,不再局限于关注民众的衣食住行,不再局限于物质生活的层面,还积极地关注和深入地解读民众的精神生活和心理世界。《中国社会病》有部分章节关乎社会各个阶层物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交通出行、看病就医、富人移民、社会安全、两性婚姻、子女生育等。相对于新中国建国以来长期贫困的历史来说,民生内容从物质走向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这些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巨大成就,体现了国民生活从物质到精神的“质”的飞跃。
在现代政治形态下,“民”的概念和内涵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代的“民”,是指有别于君主、群臣百官和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庶民(多与“君”、“臣”、“人”相对)。而现在的“民”,则是现代国家组成要素中的国民,是宪政法治背景下的“公民”,是现代政治概念中的“人民”。虽然传统文化中的“民”,经常不自觉地套上“官民对立”的有色眼镜,但在李松的笔下,“民生”概念中的“民”已不再是“官民对立”的“民”,它的范畴超出了普通百姓,而涉及到了中国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包括高级官员、普通公务员、外企职工、出租车司机、普通市民、白领女性、再婚的老人以及专家学者等。《中国社会病》的选题范围突破了官民对立语境下的传统的“民生”概念,把官员和公务员的身份也认定为“民”,从中可以看到所包含的时代超越,这不仅符合了古代民本官员的“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的精神境界,也体现了公民社会“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的追求。
《中国社会病》的内容有着强烈的作者意识,有着李松独有的风格。作为一名典型的调查型记者,李松继续着他特有的敏锐嗅觉,执著于公平正义的社会理想,对社会病态做“典型而深刻”的扫描和分析,而且还尝试着做一名“社会医生”,与他采访的大批社会精英一起寻求治疗之道。
——在“**篇/公平正义:比太阳有光辉”中,他怀着对公平正义的社会文明进步的追求,走近富士康“跳楼门”,走近“拼命三郎”出租车司机,走近富人安全催生的“私人保镖”,走近陷入身份危机的“民间救援”,走近民间公益,走近富人移民潮……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这些合法不合法、合规不合规、合情不合情的现实存在中,李松思考着问题的成因和病态的症结,也思考着治疗之道。
——在“第二篇/边缘生存:隐秘的群体”中,围绕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严峻的社会问题,李松敏锐地关注到了一些社会隐秘群体。比如“拆迁富翁”、“摩尔狂潮”中的失地农民、媒体大战中的隐形人——新闻线人、“非婚生育”的单身女性、横行虚拟社会的“网络打手”、面临生活难题的“不就业一族”、深陷再婚社会伦理窘境的老年人群体以及城市“异性合租”者等。李松通过调查和写实报道,深入到他们的内心,去感受他们复杂而无奈的情感世界,并思考如何有效地破解“让合理的制度归位、不合理的制度退场”的历史性命题。
——在“第三篇/幸福快乐:期待来敲门”中,李松抓住了人人心中的“幸福”梦,围绕幸福与责任相伴随的主题,探讨幸福社会构建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难题和曲折。针对中国人幸福感下降的客观事实,李松借用了大量的社会调查作为支撑手段,为我们提供社会大众的观点集萃和宏观把握。在这里,他通过专家解读和政策引导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公民社会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社会诚信问题、社会民生问题以及社会心态调整问题。
——在“第四篇/民生权益:看不见的‘黑洞’”中,他通过关注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治理,在这些问题所折射的社会生态背后,追求“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府除了依法治国,廉洁地对人民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不应有任何特权”的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根本。
本书的*后,李松提出了应加大“社会心态”调适力度的观点。为此,他为幸福社会的构建展示了一项综合的清单,既包括制度变迁,又包括社会流动;既有经济物质层面的建设,更有精神和心理的建设,那就是:建立和完善公平、合理的分配体制和激励机制,缩小贫富分化,完善社会管理制度,为民众提供平等的向上流动机会,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不断扩大社会的中产阶级比例;增进不同社会阶层人群的互信、互助和相互理解,致力于社会各阶层的和谐与融合,保持整个社会的活力。
李松是我多年的好朋友,我们经常在一起关注共同的社会热点问题,一起探讨发展困境中的破解之道……有时我的研究和他的调查之间会有些交叉,我们的合作也和他的社会调查一样在逐步深入。我曾经说过,李松是我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老师,是一个可以一起学习和成长的伙伴。他的作品又一次汇集成书了,作为这部书的**批读者,在分享他的劳动成果之余,欣然提笔写下上述读后感言。
是为序。
2012 年9 月18 日
于北京
中国社会确实病了。
从老人倒地不敢扶到亲兄妹为争夺财产反目成仇对簿公堂;从假酒、地沟油、瘦肉精到染色馒头、牛肉膏;从“拼爹”现象到“仇富”、“仇官”心态蔓延;从黑砖窑案、黑煤矿案到福建南平杀童案和北京大兴灭门案……
中国社会不仅病了,而且病得很重。2012年全国“两会”前夕,新华网、人民网等门户网站调查发现,在众多热点中,民众*关注的“五大问题”领域分别是社会道德建设、食品安全监管、缩小贫富差距、房产市场调控和加强反腐倡廉。这些问题映射出中国社会在公正、公平等基本社会伦理原则的失守,以及民众对*基本生存与安全的焦虑,都是关乎民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由此,要医治好中国社会病,*急迫的是要解决好民生问题。因为一旦民生出问题,民众就会失去恻隐、廉耻之心,失去对生命、正义、善良、人性的基本敬畏和判断,从而制造出更多的冷漠和人间悲剧。
从历史角度看,“民生”一词,*早出现于《左传?宣公十二年》,即“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民生,即百姓的基本生计。
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尚书?五子之歌》中所说的,它构成了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而《管子?霸业》指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孟子?尽天下》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议论,亦客观反映了古代先贤对民生问题的重视。
然而,在中国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民生问题却很少受到过执政者真正重视。相反,官本位的文化却积淀深厚,民不聊生倒似乎成为一种常态。
20 世纪20年代,孙中山为“民生”注入了更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至“主义”、国家大政方针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把民生问题不但概括为百姓的衣、食、住、行四要素,而且还对民生问题有这样的经典阐述:“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自此,“民生”一词开始闪烁出人本思想的光辉,蕴涵着厚重的人文关怀和大众情怀。
中国的民生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极大改善,并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发展,且由单纯的物质生活转向全面化。如今,民生含义非常广泛。从社会发展来看,民生问题已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
首先,民众基本生存层面上的民生问题,具体包括社会救济、*低生活保障状况、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
其次,民众基本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层面上的民生问题,具体包括充分就业、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问题、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比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等。
再次,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包括民众能够享受到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比如公立高等院校的学生得到免费教育;住房公积金普及到每一位劳动者;社会成员的权利得到全面保护等。
在中国,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已日益深入人心,而以人为本必须关注民生,只有关注民生才能重视民生,只有重视民生并解决好民生问题,一个政府才能得到民众认可和拥护,才具有其真正的执政合法性。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阐述了一系列关乎国计民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关于民生问题,占据了大量篇幅,提出了包括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内的一些新的提法和观点,奏响了“民生改善”的时代*强音。
可见,民生问题在当今执政者眼中,已不单纯是经济问题或社会问题,而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因为,民生意味着一切!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只要民众吃得安全一点,房价下降一点,学费少收一点,民众不再为看病难、看病贵犯愁,“中国梦”也会离现实更近一步。
中国社会各类民生问题虽有一些共同的病因,但也有所差异,把脉中国社会病,还须深入调查分析,找准病根再下药。这部书选编的36篇作品均是我近几年在民生领域所作的深度社会调查成果,大部分是在《瞭望》、《半月谈》、《环球》上发表的作品,而极少数篇目还未曾面世。汇集成册,旨在把各类民生问题集中在一起,为读者提供“把脉”中国社会病之便利。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发表过的作品,选编入书时,基本忠于原文,仅在细节方面进行了适当删除和修改,或补充了一些*新信息。虽然本书的作品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社会民生全貌,但作为一名职业记者,我会在未来为此作出不懈努力。这是职责所在,也是良心所系。
此书出版,首先得感谢胡仙芝、齐善鸿两位我敬重的知名学者拨冗作序。其次,感谢我的所有采访对象,是他们为这部书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再次,感谢华夏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感谢大众华文(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李赫先生,他们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同时,感谢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编委会执行主任、执行总编辑胡俊凯先生,感谢新华社福建分社社长汤华先生,感谢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总经理周江先生、副总经理白雪峰先生,以及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副总经理肖明超先生,他们在此书的成稿过程中,给予了我许多支持和鼓励,在此一并致谢。
此书出版,我期待有更多善意的批评和指正。我的电子邮箱xhslisong@163.com
李 松
2013 年1 月20 日于北京
历史与经验告诉我们:对社会发展未来的预测,基于人们对当前“社会状况”细节的认知与解读之中。李松的《中国社会病》,以一个资深记者深度观察的眼光,对中国社会现状进行了剖析,值得一读。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教授 竹立家
李松的《中国社会病》通过对中国各领域的民生现状进行了大量深度调查和分析,最终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即任何一个政权,都必须服务于百姓的生存与发展,只有这样,才有立身之基。
——中国政法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杨帆
李松的《中国社会病》选题范围突破了官民对立语境下的传统的“民生”概念,把官员和公务员的身份也认定为“民”,从中可以看到所包含的时代超越,这体现了公民社会“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的追求。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胡仙芝
李松的《中国社会病》是奉献给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们的一部人生启示录,也是给那些执迷不悟的人的一部警世录,同时也是我们国家在这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的一部现实教科书。
——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齐善鸿
李松,云南作协会员。
曾任新华社内参编辑、新华网北京频道总监,现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其作品曾于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获“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奖”,多篇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他是披露“驻京办”内幕的第一人,多位中央领导看过他的报道后作了重要批示,从此引发中国社会对“驻京办”问题持续的高度关注。
作品《中国隐性权力调查》销售近30000册,目前销售持续。
美学人类学: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生成及其文化表现形态 本书特色 《美学人类学》以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生成为“中轴”串起人类审美心理的生成及其文化表现形态两个部分来编...
1927-1940-映入西方的近代中国-《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哈雷特.阿班中国报道研究 本书特色哈雷特·阿班(hallett e.abend)是20世纪30 ...
看漫画学统计学 本书特色 本书属于漫画科普类图书,以漫画的形式对高中(乃至延伸到大学)的统计学知识做以讲解,内容包括平均数、方差、标准差、正态分布等基础概念,并...
查尔斯•金以画面感丰富的、万花筒式的记述,重现了佩拉宫大酒店、伊斯坦布尔古城作为全世界枢纽的时代,定格了欧洲和中东历史被遗忘的时刻。他娴熟的写作展现了爵士乐时代...
世界经典环境保护名著精华绘图本丛书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 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寂静的春天》直接推动了世界"地球日"的形成,被誉为坚强的"现代环境运动...
卡尔·奥古斯特·魏特夫(Karl August Wittfogel,1896年9月6日-1988年5月25日),德裔美国历史学家,汉学家,犹太裔。出生于德国汉诺...
平等还是精英 目录 平等的理想精英的现实——代序**章精英的概念及其意识形态第二章从统治阶级到权力精英第三章政治与精英的流动第四章知识分子、管理人员和官僚第五章...
跨媒体传播基础教程(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跨媒体传播知识的入门教程,上篇梳理了跨媒体传播的概念、应用类型,下篇介绍了跨媒体传播的基本...
编辑必备语词规范手册 本书特色 《编辑**语词规范手册》整理汇编了编辑、写作工作中须要学习、查核的语词方面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全书分通用语词类、专有...
中国学术评论2015-《中国社会科学报》评论集萃 本书特色 王广主编的《中国学术评论(2015中国社会科学 报评论集萃)》深入阐释“四个全面&rdq...
思想与文化。第四辑 内容简介 本书分“思与辨”、“历史之维”、“形上之域”、“伦理与文化”、“知识与默会之知”、“政治与社会”、“传统与现代”等十个专题,收录了...
书香人淡自庄严-周叔弢自庄严堪善本古籍展图录 本书特色 ★ 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编著,选取“书香人淡自庄严——周叔弢自庄严堪善本古籍展”的精品,展示书影...
新青年精粹 本书特色 陈独秀和李大钊等编撰的《精粹》将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杂志《新青年》进行编选,优中选优,将原十一卷本浓缩为四个分册,并采用简体横排的...
月读-2011年第12辑(总第24辑) 内容简介 本辑主题是“传承发展”,以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本书选入了晚清至辛亥时期社会各界人士的经典诗文言论,以及...
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 内容简介 本书重现晚清国内学生群体活动的史实,展示着一新兴群体的思维和行为倾向。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 目录 绪论**章 旧世纪中的新时...
《正念教养》内容简介:这本书诞生在咨询室的沙发上,围绕着5个深受亲子关系困扰的家庭展开。两位作者开创性地采用元认知思维养育法
1949-2011-中国人事人才纪事 本书特色 潘晨光主编的这本《中国人事人才纪事(1949-2011)》整理收录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人才培养问题的...
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第二版十一五教材 本书特色 《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第2版》在叙事环节、行文特征及表述风格上进行了改...
姻缘.良缘.孽缘:中国民间婚恋习俗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婚姻史书,主要分为七章,详细的章节是序言、**章婚姻史话、从杂乱到血缘婚、从族外婚到专偶婚、从一夫一妻到...
知识社会史-下卷-从《百科全书》到维基百科 本书特色 彼得·伯克的这部杰作描绘了一幅1750年以来西方知识界全景。他擅长于综合描写,行文中包含了多种多样的基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