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开平装,福建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
★ 本书是一部专门探讨、论述庄子学说发展历史的著作,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庄学史研究”的*终成果
★ 通过本书可以获得对庄学的重新认识,如庄学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庄学对道教重玄学的意义,庄学与宋明理学的关系等等,这些过去模糊不清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探讨,从而较为清楚地显示出了庄学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
《中国庄学史》分为庄子其人其书及其思想、秦汉时期的庄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庄学、隋唐时期的庄学、宋元时期的庄学、明清时期的庄学等几个大的部分,用点面结合的立体式结构对中国庄学的发展加以叙述和分析。
1.庄子其人其书及其思想。作为庄学发展的基石,《中国庄学史》首先对庄子其人其书及其思想进行了系统的考论。关于庄子的故里,学术界存在较大的争论,《庄学史》认为将其确定在今安徽蒙城,理由更为充分。其书则经历了一个从古本到今本的演变过程,古本《庄子》五十二篇为刘向选定的可能性很大,此本曾流传到魏晋南北朝,后为郭象删定的三十三篇本所代替。隋唐及以后的庄学史,主要是以郭象本为基础而展开的。庄子阐述了一种完整的以人为本位、以社会为归宿的思想,其要点在于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所说的精神自由、万物齐平、顺乎自然,这是庄子思想的三个基本支点。掌握了这三点,就可进而讨论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和应帝王的问题。而这四者又可以说是庄子思想的目的:处世的修养,人性的德充,社会的宗师,帝王的责任。
2.秦汉时期的庄学。秦汉时期,思想学术得以重新整合,秦代"以法为教",汉初黄老新道家为主,西汉中叶以后儒学逐渐占据了支配地位。从庄学发展来看,这一时期是"庄子影响的潜行期"。《吕氏春秋》多引《庄子》,并对其思想加以强化;《淮南子》"考验乎老、庄之术",其中《齐俗》、《人间》、《俶真》、《道应》诸篇发挥庄子的思想颇为明显。《庄子》对儒学也有渗透,如其中的天人"相类"、"相通"思想、气的思想,都对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董仲舒有所影响,庄子与汉代经学的关系亦相当密切。因此,虽说秦汉时期是"潜行的庄子",但两汉特别是东汉时期,《庄子》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比较广泛地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庄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玄风激荡,名士风流,《庄子》成为"三玄"之一,读庄成风,注庄成学,庄学得以勃兴。当时无论是玄学重要人物的思想和学说,或者玄学的一些主要论题,往往通过注解《庄子》而得以阐发,可以说,此一时期人们对《庄子》的运用和发挥超过了《老子》。阮籍、向秀、郭象等人的庄学思想可为代表,特别是郭象《庄子注》,不仅裁定《庄子》为三十三篇,而且借注庄发挥他的玄学思想,既阐发了"独化于玄冥"的哲学本体论,亦论定"名教即自然",玄学在他那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时期佛学亦与《庄子》发生了密切的关联,无论其"格义"之法,还是般若学,都有借助《庄子》之处。《庄子》思想丰富了般若学,般若学也对庄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4.隋唐时期的庄学。隋唐时期,在儒、道、释三教鼎立的背景下,庄学继续发展。由于李唐王朝推崇老子与道教,道教教义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重要的创发,其具体表现则是重玄学的阐扬。重玄学的兴起,不但依靠于老学,而且借助于庄学,成玄英的《南华真经疏》即是代表。成氏将庄子之道释为"重玄之域,众妙之门",将道教哲学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除了对道教的影响以外,唐代庄学对文学的影响亦很大,李白的诗歌、韩、柳的散文,都可以从《庄子》那里寻到踪迹。此外,陆德明的《庄子音义》,音训《庄子》,别具一格。
5.宋元时期的庄学。宋元时期,思想学术转换创新,理学繁衍,庄学研究出现了一个高峰。该时期庄学作品的形式多种多样,除常见的"注解"以外,尚有"音训"、"集注"、"考订"、"辑佚"、"抄录"、"杂论"、"专论"、"点评",十分灵活。学者们注重阐发《庄子》的义理,一方面注意庄子本身的主要思想,但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注者对庄子思想加以创造性的发挥。如王雱以儒家的道德性命之学解庄,陈景元将《庄子》与道教的炼养方法联系起来,林希逸援理入庄、庄禅并用,禇伯秀把"性命双修"思想与《庄子》会通,等等,充分显示出了宋元庄学多姿多彩的时代风貌。
6.明清时期的庄学。明清时期,学风丕变,学术逐渐实证化,庄学发展到一个总结性阶段。该时期庄学成果众多,其特点有四:一、注意采用文学语言的言道方式,二、注意辨析庄子思想的源流,三、注重篇章真伪的考辨,四、字义考证的兴起。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欲合老庄与释氏于一家;释性通《南华发覆》以道德二字概括庄子内外篇之大旨;方以智《药地炮庄》诠以佛理,借汪洋恣肆之谈,以自摅己意;王夫之作《庄子解》、《庄子通》,以为"庄生之说,皆可因以通君子之道",故就庄子思想"因而通之",大大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学术体系,等等,明清庄学在总结中又有发展。
中国庄学史(上下)》的主要内容是:《庄子》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众所共知,但庄学的地位却尚未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通过《中国庄学史》的研究,我们可以获得对庄学的重新认识,如庄学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庄学对道教重玄学的意义,庄学与宋明理学的关系等等,这些过去模糊不清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探讨,从而较为清楚地显示出了庄学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中国庄学史》与《中国老学史》一样,也是一部开拓性的著作,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该著不仅为庄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对中国哲学史尤其是道家道教哲学的研究,亦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熊铁基,1933年4月生,湖南常德人,著名历史学家、道家道教文化研究专家。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道家道教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5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1958年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班毕业。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攻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尤其致力于道家文化的研究。
刘固盛,汉族,1967年7月生,湖南涟源人,历史学博士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师从熊铁基先生和张岂之先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主要从事老庄学、道教教义与思想、宋明理学以及儒、道、释三教关系的研究。
湛若水年谱 内容简介 湛若水,今广东增城人,居地为甘泉都,得称甘泉先生。青年时师从江门学派创始人陈献章(白沙子)得“白沙自然之教”。中年赴南京任职,兼授徒讲学,...
在香港市區林立的唐樓中,分布著一批俗稱「道堂」或「道壇」的宗教組織,從事「扶乩」這一中國古老的降神術以及誦經活動。這類屬
唯识学概论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其中上篇唯识史要主要讲述了唯识学的产生及其史略,唯识思想在印度的演变,唯识学在中国的传播及演变,玄奘大师和他的弟子等内容...
《王国维集(套装共4册)》收集齐全,编校精当,既是学者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又是青年学子提高人文素质的基本教材。书中提供了
自然哲学 本书特色 在科学史上,莫里茨·石里克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是经典力学的**部经典著作,划时代的巨著,也是人类掌握的**个完整的科学的宇宙论和科学理论...
中国伦理学史 本书特色 《中国伦理学史》是中国学者蔡元培首次以西方观点综合研究中国伦理学的思想史,并首次以西方写作框架整理传统伦理思想,被视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骈拇.外物-禅说庄子 本书特色 骈拇:斩断精神上的第六指外物:道家修行的大圆满程序冯学成先生解读《庄子》的著作与别人不同。《禅说庄子》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
开端与进展:华南近代基督教史论集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译名之争与早期的《圣经》中译、医务传道方法与“中国医务传道会”的早期活动、基督教传教士在澳门的早期...
庄子哲学-(第2版) 本书特色 《庄子哲学》是当代中国著名学者王博的代表作之一,作者是国内研究先秦诸子,尤其是老子和庄子哲学的著名学者。一方面,作品体现了作者深...
奥义书 内容简介 “奥义书”顾名思义,即具有深刻含义的典籍,是千年不衰的印度圣书。不仅是古代印度圣贤对弟子进行传道授业的秘传,而且是印度人思考自我和宇宙的源泉。...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专论的方式,对中国近代社会之思潮进行了探讨、研究。每个专论由各领域资深研究学者撰写。全书共分十二章,内容涉及导论、人的尊严—...
范畴篇 解释篇 本书特色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范畴篇 解释篇》包含《范畴篇》和《解释篇》是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著作《工具书》一书中较短的两篇。《范畴篇》叙述了逻...
感性的形式-阅读十二位西方理论大师 本书特色 本书论述了海德格尔、本雅明、拉冈、阿多诺、罗兰?巴特、李欧塔、德勒兹、福柯、德里达、布什亚、克莉斯蒂娃、齐泽克这十...
追寻《论语》的前世模样 本书特色 用“以史证经” 的方法,来分釐《易经》、《尚书》、《诗经》、《仪礼》、《礼记》、《周礼》、《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幸福之路:贝特兰·罗素通情达理集 本书特色 蝙蝠文库·感受幸福丛书第四辑。 在本书中,罗素不依任何高深的学说,而是把一些经由他自己的经验和观察证实过的通情达理的...
驯服偶然 本书特色20世纪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认为宇宙是概率性的,因而偶然便是实在的。统计定律反映出宇宙的本质,虽然有的事物有其固有的不可预测的一面,但是统计规律的...
有一颗超脱心.你会更豁达-佛语禅心 本书特色 佛教的超脱观,并非如世人所理解的那样是悲观消极、教人出家避世的,相反,它承认人有能力与权利去追求*高尚*深刻的快乐...
君主论 本书特色 本书中论述了君主应该怎样统冶国家,认为君主要强有力,并靠残暴和讹诈取胜,宣扬政治的无道德论,即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该书打破了因循守旧、道德说教...
哲学与美学问题----一种无原则的批判 本书特色 本书是彭富春教授回国7年来的思想成果,也是作者走在中西思想边界上的出神入化之作,该书打破了狭隘的专业分类,它既...
大智度论的故事 内容简介 《大智度论》是《大论》与《智论》的简称。中国从北周时代起,就有注释的典籍在流通,尤其隋、唐时代*多。在日本首推奈良时代和江户时代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