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理学史

中国物理学史

作者:舒恒杞编著

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3-08-01

评分:5分

ISBN:9787566704245

所属分类:教辅教材

书刊介绍

中国物理学史 内容简介

《中国物理学史/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是从物理学史这个角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中国物理学史/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分为三编。上编,对比编,着重介绍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内容,采用与以古希腊为主的西方有关论述进行对比的方法,论证中国古人并不比西方人差,没必要“言必称希腊”,并对古代中国科技为何先进,后来又为何落后的原因进行剖析,留给今人做思考。中编,认知编,介绍经典物理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中国物理学会的成立与活动,物理学人对物理科学的贡献,包括以中国人命名的物理学公式、定律、定义,重点介绍改革开放后物理学各个领域的前沿发展态势及重要成果。下编,争鸣编,介绍21世纪以来,非主流派学者提出的物理新概念、新观点、新理论,虽尚未成熟,但体现了创新,闪现了思想之火花,希望给读者一些启迪。

中国物理学史 本书特色

《中国物理学史》(作者舒恒杞)是从物理学史这个角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中国物理学史》分为三编,全书分为*早接触近代物理学的中国人(1840年以前);新中国成立初期物理发展简介;物理学家的大会师;中国物理学重遭浩劫及“两弹一星”的研发(1966-1977年);物理学会工作迅速发展等内容,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中国物理学史 目录

绪论上编:对比编——中西方古代物理对比与反恩概述第1章 中国古代物理发展概述第2章 中西古代物理发展对比2.1 关于物质结构猜想的对比2.1.1 万物一元论,中外古代学者各有所表2.1.2 多元素说,何其相似2.1.3 物质是否无限可分的论争2.2 物理知识进展的对比2.2.1 古代力学对比2.2.2 古代声学对比2.2.3 古代光学对比2.2.4 古代电磁学对比2.3 古代天文知识的对比2.3.1 古代天文学说2.3.2 观象授时2.3.3 古代历法2.3.4 天文记录2.3.5 岁差现象2.3.6 天文常数2.3.7 古天文仪器2.3.8 计时2.3.9 度量衡第3章 中国古代物理由先进变为落后的反思3.1 中国古代科技取得一系列辉煌的原因3.1.1 中国较早地完成了向封建社会的过渡3.1.2 封建统治者必要时能调整社会生产关系3.1.3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世代相继3.1.4 “士”的历史作用3.1.5 中国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3.2 中国科技在17世纪末落后的原因3.2.1 封建社会制度本身先天不足3.2.2 帝国主义的侵略3.2.3 中华民族片面定向思维的局限3.3 历史留给今人的思考3.3.1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3.3.2 如何缩小与国际上的差距3.3.3 如何自觉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3.4 深化教育改革中编:认知编——物理学在近代中国100年概述第4章 新中国成立前的物理学概述4.1 *早接触近代物理学的中国人(1840年以前)4.2 中国物理学的拓荒者(1840-1919年)4.3 物理学在中国进入初创期(1920-1932年)4.3.1 许多大学设立了物理系4.3.2 物理教学初具规模4.3.3 成立了专门研究机构4.3.4 中国物理学会的成立4.3.5 学术成就4.4 物理学在中国遭遇受重创(1933-1949年)4.5 中国物理学家的突破第5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物理发展简介5.1 物理学在全国的大发展(1949-1966年)5.1.1 物理学家的大会师5.1.2 物理科研机构的成立与发展5.1.3 物理学在全国的大普及5.1.4 闪光的珍珠5.2 中国物理学重遭浩劫及“两弹一星”的研发(1966-1977年)5.2.1 物理学重遭浩劫5.2.2 “抢在法国人前面”造出氢弹5.2.3 “两弹联姻”的成功5.2.4 中国的太空部落第6章 改革开放后物理发展态势6.1 物理学会工作迅速发展6.2 理论物理研究全面开花6.3 凝聚态物理突飞猛进6.4 磁学研究跨人世界先进行列6.5 低温物理研究走在世界前列6.6 非线性光学的发展6.7 原子分子物理研究成就6.8 声学研究的全面进展6.9 原子核物理研究成绩卓越6.10 粒子物理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6.11 超高能现象的观测6.12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6.13 受控热核聚变跃人世界先进行列6.14 中国环流器二号A(HT-2A)下编:争鸣编——新物理观的发展概述第7章 质疑爱因斯坦相对论7.1 对两个基本假设的剖析7.2 是否存在绝对参考系7.3 关于以太的论争7.4 标准时空论的构建7.5 经典洛伦兹变换公式的错误7.6 关于极限速度的再思考7.7 狭义相对论的自发破缺第8章 字宙物质探源8.1 真空信息理论8.2 太极子物理理论8.3 物质世界构成新理论第9章 创新的物理观9.1 统一的宇宙——惯性外力原理9.2 量子外力——宇宙**推动力9.3 不可视觉物质——暗能量和量子外力9.4 新思维应接不暇附录附录1 我国核试验前12次试爆情况附录2 中国物理学会第三届全国代表大会附录3 中国物理学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附录4 中国物理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附录5 中国物理学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附录6 中国物理学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附录7 陈佳洱在第七届物理学会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节选)附录8 光速不宜作为长度基准参考文献

中国物理学史 节选

第2章中西古代物理发展对比要进行对比,还要先了解下古希腊。作为古西方文明中心的古希腊,实际上包括了希腊本土,爱琴海的一些岛屿,小亚细亚沿岸,后来还包括埃及、北非以及其他一些地中海沿岸地区,比较分散,海上交通发达。古希腊人以经商为主,他们依靠海上袭击,占领地中海沿岸城市,建立了殖民地的奴隶制城邦国家。古希腊吸收了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文化,在公元前5世纪到前3世纪,其发展达到了高峰。古希腊的文化中心后来转移到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其发展的趋势又持续到公元后3世纪才逐渐停滞,这恰好是中国的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同时存在着两个文化中心,并驾齐驱,交相辉映,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我国是铸铁技术出现较早的国家,*迟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对铁的认识和使用,我国比其他文明古国要晚,但由于奴隶制时期高度发达的青铜冶炼技术等条件的促进,生铁冶铸和柔化等技术很快得以发展,使我国在钢铁的产量和质量方面都远远地超过仅仅掌握块炼铁冶炼技术的其他文明古国,这大概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先于其他文明古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秦汉时期,我国古代主要的炼铁技术已基本完备,冶铁技术更加成熟,生产工具和兵器都完成了铁器化的进程。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着生产力发展,使中国社会不断向前迈进。就这样,早于公元前3世纪,就造就了一个封建大帝国。这个封建的大帝国,虽然在它的内部不断地改朝换代,但它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却在十多个世纪的长时间内,历经汉、唐、宋、元各个朝代而不衰。而西方古希腊的科学体系虽在阿拉伯人那里得以保存下来,并得到有限的发展,但总的说来,在漫长的中世纪它基本上处于停顿。到13世纪后,罗马教会出于自己专制统治的需要,把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等人的理论“地心说”再次搬出来,并奉为不可逾越的教条,变为神学的附庸。直到文艺复兴和近代科学革命时止,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前后停滞了一千余年时间。这一进一停,中西方差距更为显著。由于中国古代科技的成果,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远较同时代的西方先进,中国的“五行说”中的“金”,是古希腊“四元素说”所没有的,这应是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较为发达的反映。元气学说在张载及后来的王夫之等人的努力下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仅被用来说明宇宙理论的种种问题,而且成为给许多自然现象做思辨性说明的基本理论。另外关于“五行生克”、“有穷”、“无穷”、“有终”、“无终”等宇宙、时空命题的讨论,以及“穷则变,变则通”等闪烁着朴素辩证法光辉的宝贵思想,皆是世界思想史上所罕见的,物理思想也寓于其中。就技术门类而言,造纸、丝织、瓷器制造、印刷术、火箭制造方面,本为中国所首创,钢铁的冶炼技术,包括铸铁技术、铁花铸造、铸铁柔化术、高强度铸铁等技术,使中国的钢铁生产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在建筑方面,庄重对称的宫殿建筑和精巧的园林技术都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精品。再如造船技术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在船体结构上,无论纵向或横向都有独特的布置,并在航海针法、船尾舵、帆的使用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在水密隔舱等方面更有杰出的创造。我国的航海技术,在明代初期继续保持着世界先进水平,郑和七次下西洋,其庞大的船队能顺利远航,与当时掌握的先进航海技术,包括使用航海罗盘、计程法、探测器、牵星板(观测星辰地平高度的仪器)及针路都和海图的绘制分不开,郑和下西洋开创了我国首次横渡印度洋的纪录。这一切说明,古代中国在物理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方面,先进于古代西方国家。2.1关于物质结构猜想的对比自古以来,随着生产劳动的实践,人类智力的发展,人们想了解周围物质世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对物质世界到底由什么构成也有诸多猜想和讨论。2.1.1万物一元论.中外古代学者各有所表中国古代学者,有的认为世间万物是由一种原始东西构成的,这“原始东西”,有各种名称,叫法各异。……

中国物理学史 作者简介

舒恒杞,1940年2月出生,湖南溆浦人。怀化学院物信系退休副教授。原中国物理学会会员,中国近代物理研究会师专分会理事会理事,《探索》、《北京相对论研究动态》编委。个人业绩曾被载入《溆浦名人》、《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书中,编著《电磁学》、《高能物理发展年史》等教材,主编《湖南省师专原子物理学标准化试题库》,参与“创新专业综合理科新教材”中的《物质结构》一书的编写,并获高教部“高师理科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二等奖。主要学术论文有《场是怎样传递相互作用的》《微观粒子新的分类表》《略论反物质》《核外电子排布的关键》《东西方古代对电和磁现象认识的对比》等20余篇,并对大、中学生进行过20余次前沿科普专题讲座。历经二十余年的辛勤耕耘,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多方求证,终于在古稀之年编著出《中国物理学史》。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