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风俗

北京风俗

作者:陈师曾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年:2002-12-01

评分:4.7分

ISBN:7200047090

所属分类:民俗文化

书刊介绍

北京风俗 内容简介

《北京风俗》全彩图文,图画共34幅。题材分四类:**类描写普通劳动者和穷苦市民的生活百态,占半数以上,如收破烂者,捡拾破纸碎布的老人等;第二类描写旧时北京的婚丧嫁娶和民间娱乐活动,如吹鼓手、执旗人;第三类是前清的遗老遗少百无聊赖的情态,如品茶客、玩鸟者等;第四类是讽刺画,如“陆地慈航”、“墙有耳”。陈师曾以真实的笔调描绘了20世纪初的社会民俗风貌。当时的中国,民主革命的浪潮与封建势力仍在作着不屈不挠的斗争,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护法运动、护国运动等一次次地震荡着中国。作为一个有民主思想的文人画家,陈师曾虽然不处在革命的洪流之中,然而他却用其敏锐的眼光、幽默的笔调为我们勾画了严酷的历史,揭示了处在社会*底层的北京市民生活的真相和悲惨命运,表现了他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心,对不平等社会的揭露和抗争精神。这种创作思想和历代杰出文人的人文关怀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他所强调的“人品”和“思想”的文人画精神在其作品中的具体表现。画成之后,许多文人、画家如金城、姚茫父等为之题字赋诗,使之更加具有了文人画的意味。
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
将业中国画如何变迁,不可预告。总之,有人研究,斯有进步。况中国之画往往受外国之影响,于前例已见之。现在与外国美术接触之机会更多,当有采取,融会之处,固在善于会通,以发挥固有之特长耳。

北京风俗 本书特色

★ 12开,采用磁青纸书面,宣纸水墨彩绘
★ 《北京风俗图》被誉为中国近现代风俗画开山之作,1926年《北京风俗图》刊登在《北洋画报》曾连续刊载两年之久
★ 陈师曾民国新文人画的代表,被丰子恺称为“中国漫画之始”
★ 《北京风俗图》原件珍藏于中国美术馆,诸多知名人士为其题诗、填词、书跋的精品之作
★ 对被收入的上百篇名家法书简体铅字释文,方便读图欣赏

北京风俗北京风俗前言

陈师曾1923年谢世后,《北京风俗》画册益为世人所重,挚友姚华特为填词34阕,编为(菉猗室京俗词)与原画同时印行。《北洋画报》自1926年开始连载,称此为陈师曾“尤其生前*得意之作品”。 此册一度由梁启超收藏,志鱼跋语中说:“任公(梁启超)手藏系用七百金得来,日人某又出千金索骥,竟未如愿。此系国粹,鄙愿不遗于外人实为万幸”。后此册虽未流出海外,但流落民间多年。50年代由文化部购藏,中国美术馆建馆后转交馆藏。1981年李一氓同志向北京出版社大力推荐重印《北京风俗图》。北京出版社商得中国美术馆同意,将原作借出,用彩色影印,于1986年出版。
本册是1986版《北京风俗图》的重印本。《北京风俗》图画虽然为数不多,但可以反映本世纪初年北京人民生活一部分面貌,因而也是难得的人文史料。
在绘画技法方面,这些作品都是些默写心记的速写式的意笔画,甚至人物的五官也仅略为点画,但情态却得到了生动的表现。淋漓尽致体现了他的文人画注重意象而不专注于形似的艺术思想。同时,《北京风俗图》还坚持了文人画一向主张的以书入画的原则,使之有着传统笔墨的形式美。《北京风俗图》是陈师曾美术创新和文人画思想的结晶,无论在近代漫画史上、人物画发展史上还是在近代绘画思想史上均有开创之功,堪称中国绘画史上史诗式的佳作。

北京风俗 目录

北京风俗
风采宣南
北说风俗
收破烂
旱龙船
货郎
墙有耳
磨刀人
卖烤白薯
品茶客
玩鸟
吹鼓手
山背子
赶大车
扛肩
卖切糕
泼水夫
乞婆
旗装少妇
陆地慈航
菊花担
冰车
拉骆驼
打执事
说书
果担
喇嘛
掏粪工
话匣子
送亲太太
算命
卖胡琴
拾破烂
回娘家
丧门鼓
人力车
糖葫芦
跋一(潘语舲)
跋二(志鱼)
跋三(王薳)
跋四(遐道人)
跋五(朱家溍)
跋六(刘征)
陈师曾的《北京风俗》(刘曦林)

北京风俗 节选

北京风俗 相关资料

◎陈子师曾即衡恪,江西义宁人。工诗,治汉印,慕缶翁为人,乃擅六法。与予论画,每每以石涛,老莲为绝学。予则谓古人之作,譬如行远必自迩。近人写郑文公碑,一入手即以为法,予以郑碑乃其结晶之笔,汉隶古篆多蕴于中。师曾悟之,即变其常态。又以石谷子为规则,故其最后之作多师黄鹤山樵以及吴、恽。寸缣片楮,人人宝贵,惜遭天忌,不能永年。此册于游戏之中,寓警世之意。此后京师风俗更改如何,非有先知,不敢预测,师曾真有心人哉!对之不胜慨叹。
——乙丑春暮怀宁潘语舲观于寄斯庵
◎师曾精于六法,人尽知之,而不知仍长于西法也。观此风俗画之炭朽,即为西法之证。其书刻,鱼又钦佩者也。时贤书画于箑边之上以师曾始。爰壬子岁,鱼始制箑边,由书而画,均系名人为之。癸亥春,师曾以所绘竹梅箑边委刻,其后各家仿效,始有今日之盛。惜未获大年,殊为惋悼,此册《北洋画报》曾披露一次,商务印书馆有玻璃版行世。任公手藏系用七百金得来,日人某又出千金索骥,竟未如愿,此系国粹,鄙愿不遗于外人,实为万幸。
——庚午岁暮志鱼记于旧都
◎北京旧为帝王都,典章冠冕今成陈迹,唯民间风习末尽变易,犹有足资存纪。师曾能曲状其情,传神阿堵,使人如置春明,耳目恍接,真有长安奕(应为弈字)棋之感。曩见师曾绘时妆景物眇肖,雅有士气。时髦漫画讵可齐观?盖其书浑淳厚,笔筒而意工。史痴翁未得专美于前也。此虽燕京采风小景,直可作民俗图志观。——南州王薳
◎右陈师曾先生所绘北京风俗图册,昔日曾连载于《北洋画报》,今乃得真迹一观,为之欣然。先生写北京市井里巷人物,笔筒而意工,洵可谓各尽其态也。
——壬午七月朱家溍观
◎呜呼!此亡友陈师曾遗作也。梦影不留,声尘如接,而师曾之去此五浊已久矣。此虽近戏作,而笔力豪键,造形维肖。盖自石恪,龚开、徐渭、陈洪绶、雪个、金农、罗聘诸家融会而出,杨芝、黄慎非其伦也,至平揖三任与吴、赵更无疑义。师曾之死,诚吾国学术文艺界一大损失。抑此册虽戏作乎?由今视之,其此物连类伤今怀古之意,可触发于毫楮间。观者其以为《清明上河》也可,以为人东京梦华梦(疑为录字)》、《武林遗事》之插画也可。师曾之不及见,盖亦师曾之幸也。独此作留存天壤间,将永不能灭。吾昔题师曾画云:朽道人将终不朽。可以移题此册。
——遐道人
◎如梦风华忆旧京,寻常市井人丹青。百年一瞬沧桑眼,别有幽情画不成。
广厦崇楼结彩云,京华一看一番新。白头欲乞天公惠,许我今生二百春。
陈师曾《北京风俗》册,笔法精妙;诸般人物,呼之欲出,其中太半
少时亲见。抚今追昔,诗兴油然。——壬午新秋刘征
我在琉璃厂南纸铺,挂了卖画刻印的润格,陈师曾见着我刻的印章,特到法源寺来访我。晤谈之下,即成莫逆。师曾能画大写意花卉,笔致矫健,气魄雄伟,在京里很负盛名。 ……我常到他家去……和他谈画论世,我们所见相同,交谊就愈来愈深。 及中华民国立,义宁陈君师曾入北京,初为飧铜者作墨合,镇纸画稿,俾其雕镂;既成拓墨,雅趣盎然。不久复廓其技于笺纸,才华蓬勃,笔简易饶,且又顾及刻工省其奏刀之困,而诗笺乃开新境。盖至是而画师梓人,同力合作,遂越前修矣。 ——齐白石

北京风俗 作者简介

陈师曾(1876—1923年),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湖南省凤凰人。其父陈散原为著名诗人,祖父是支持戊戌变法的陈宝箴,弟陈寅恪为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可谓一门文豪。曾留学日本,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其山水画在承袭明代沈周、清代石涛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写意花鸟画近学吴昌硕,远宗明人徐渭、陈淳等大写意笔法,画风雄厚爽健,富有情趣;人物画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染苍室印存》等。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