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宗教论丛(第3辑)》是西北民族大学宗教学重点学科资金支持下的展示西北宗教研究成果的辑刊类出版物,每两年出版一次。《西北宗教论丛(第3辑)》与前两辑有所不同,主要是论文征集范围面向了全国,并得到牟钟鉴先生、金宜久先生等宗教学专家的大力支持。
在历史的长河中,西北地区是多种宗教的传播区域,祆教、佛教、摩尼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的宗教在这里竞相呈现,成为人类宗教文化的大展台。这些世界性的宗教也是*先在这里发生碰撞、交流与汇合,并互相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宗教文化景观。才让编著的《西北宗教论丛(第3辑)》,就是宗教研究中心宗教学硕士点部分师生教学科研的成果之一,还有部分研究生学位论文中的内容,以西北地区的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研究为主,进行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的宗教史、宗教思想理论、民族史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
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重要成果,它明确肯定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有相通、契合之处,局部的不适应可以通过引导达到彼此协调。适应论更新了主流社会对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两者的属性、关系的看法,较多地从正面看到宗教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也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在核心价值指引下的多样性,宗教是一种正常社会文化体系,可以成为新的社会形态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管理部门的责任不是与宗教作斗争,而是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涉俗事务,引导宗教健康发展,及时处理与宗教相关的各种问题,发挥宗教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宗教界也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制度,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身的责任,适时调整与社会发生的矛盾,加强教团的建设,服务社会,利益大众,争取社会普遍的认可。本土生长的道教和已经中国化的佛教,面临着创新义理和活动方式,以适应急速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社会。天主教和基督教面临着认同中华文化,适应中国国情,成为中国宗教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伊斯兰教面临着更好地推动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宗教认同三者的高度统一,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中发挥积极作用。六、宗教与社会变迁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结合人类社会史与宗教史的实际,关于宗教与社会变革的相互关系,可以看到这样几点:当经济基础和与之相应的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更时,宗教也要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因此中国和欧洲近现代宗教形态的变化,其深层原因在于近现代社会经济基础的深刻变动;宗教与政治、法律、哲学、文学、艺术关系密切,因此宗教的变迁要与政治史、哲学史、文艺史结合起来考察,其中,政治对宗教的影响*大;宗教具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它可以跨越不同的社会形态,而每一次跨越,都有因有革,有新质出现。当我们具体考察中国宗教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动态关系时,就会发现,每一次社会重大变革都引起文化上宗教上的一系列变动,形成宗教发展的不同阶段,并给予中华文明史以重要影响;当代中国处在空前深广的经济和社会转型期,包括宗教在内的各种观念形态的文化也处在重新组合、调整创新之中。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长期存在的过程里,其具体形态也将是不断变更的。(一)宗教与古代社会的变革1.宗教与上古时代到夏商周三代社会的演变。早期中国社会有三大发展趋势影响宗教:一是较早由狩猎畜牧经济为主走向农耕兼畜牧经济为主,即传说中神农氏开启的时代;二是从氏族演变为早期民族的过程中族群以融合为主,同时保留内部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即传说中五帝时代;三是从氏族社会走向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氏族血缘纽带被保留下来,成为古邦国的宗族制度,到周代形成发达的宗族国家。在这三大社会变迁的基础上,原始宗教演化出敬天尊祖重社稷的礼教,给予农业经济以精神依托,用以巩固早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维系宗族国家的社会秩序。天既是君权的合法性根据,又被视为保佑族群的*高神灵。祖先是宗族团结的象征,尊祖可以维护宗族伦理道德。社稷是农业祭祀的高级形态,代表中国以农业立国,民以食为天。此外,还有日月、星辰、山川、湖海、圣贤、物灵之祭,作为早期宗教的补充,以满足不同地区民众的多样性精神需求。周代体制,政权与礼教合一。周以后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教有所分离,但敬天法祖的礼教长期延续,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基础性信仰。2.宗教与秦汉至清末社会的演进。从周代起,社会出现重人事轻鬼神的倾向,如《礼记·表记》所说:“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在治国方略上,强调民为邦本,重视民生民信,拉近尊天与惠民的距离,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①,从此中国宗教走上了神道与人道相结合的道德宗教的道路,天神以其公正性成为各民族共信的*高权威。在社会体制上,周人致力于建设以男性血缘关系为轴心的宗法等级制度,把诸侯分封制度、财产与权力继承制度、刑法赏罚制度、民俗生活规则皆纳入其中,形成完整的礼治体系。经过春秋战国土地私有制度的建立和诸子百家人文主义的洗礼,至秦汉帝国的建立,以地域为行政区划、以中央集权和各民族异俗共存为特色、以宗法等级制度为基础、以个体家庭为社会细胞的统一大帝国正式形成,在意识形态上以孔子儒学的仁礼人文之学为指导思想,同时重建郊社宗庙制度,形成人文为主导,宗教为基础的社会文化格局。各种有独立教团的本土宗教如道教、外来宗教如佛教都在政主教辅的体制中发挥作用。……
柏拉图密码 内容简介 变化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发生:闲来阅读《理想国》,感悟“*高知识”,进而学习“*高知识”,发觉这就是个人一直在寻找的珍宝。因这一发现,此人几十...
神奇之门-奇门遁甲大解谜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以学论术、以术证学的易学研究新成果。他正确地论定易学的科学价值在思维科学,概述了易学哲学思维的多极化发展,详论了易...
相忘于江湖:庄子与战国时代 本书特色 1.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自由之魂、无冕之王。他学无不窥,却绝不游仕干禄,始终拒绝与他的时代合流。他面黄肌...
本教材从西方哲学史论结合的方面,讲述了西方哲学2600年的艰难历程,尽量发掘哲学史上有教育意义有代表性又意义深刻的故事,有意
《墨子》城守诸篇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从内容上讲属于军事著作,因其中多军事术语,文字古奥,研究向称繁难。本书的作者利用考古资料及先秦、秦汉简牍文字资料,对《墨子》...
自然辩证法概论(修订版) 内容简介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所开创的一个研究领域。19世纪50年代后期,为了粉碎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为了宣扬...
劝忍百箴 本书特色《劝忍百箴》由元代许名奎集毕生精力所著,全书共收录“言之忍”“色之忍”“气之忍”“将帅忍”“宰相忍”等100条忍之道,涉及为官、治国、求学、处...
周易的智慧 本书特色 夏教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见长,晚年始精研《周易》。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会通《周易》,同类的著作尚不多见。原书无题,根据写作内容,暂定为《...
从法国大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身体的历史-卷二 本书特色 西方迄今*完整的关于身体研究的文化史作品,法国身体史领域*新权威力作。附多幅高清全彩人体插图,深刻剖析...
走进西方哲学 内容简介 简介《走进西方哲学》是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走进西方哲学 目录 导言:迈入智慧之门一、哲学是现世的智慧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三、...
逻辑思维的辩证法 本书特色 1996至1998年间,冯契先生的著作、论文、讲演录和哲学通信等汇集成十卷本的《冯契文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相继出版。近20年来...
诸子集成(全五册) 内容简介 诸子集成(一)一、经文《注》文,从邢《疏》本。惟《泰伯篇》:“予有乱臣十人”,以子臣母,有干名义,因据《唐石经》删“臣”字,其他文...
劳特利奇哲学史·第一卷从开端到柏拉图 内容简介 《劳特利奇哲学史》**卷涵盖了人类历史上一个*为辉煌的时期的哲学,在两个半世纪的时间中,哲学从类似神话的思维发展...
宗风 己丑.春之卷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繁体横排,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王志远主编★ 全彩图文,一版一印★ 内容丰富,...
道可道-内外修为.人生即道场 本书特色 崇尚自然无为的天道、秉承顺其自然的天人关系、追求返璞归真的精神气质、修炼隐逸之士的人文关怀,这是千百年来道家思想不变的文...
华学科学与哲学 本书特色 收藏价值:1.胡兰成巅峰之作,孔子子旧书网单本开价上千元,绝版20多年的经典之作,纵论文学、科学、哲学、佛学,究天人之际,穷东西之辩,...
中国古代美学要题新论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美学要题新论》是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美学要题新论 目录 再版前言序前言论中和之美的哲学基础论中和之美中和之...
重读道德经(精) 本书特色 我觉得道明已经完成了一项非常伟大的《道德经》思想研究工程,更是通过其独特的注释和解读把古典中国文明和当代现实结合起来了,关乎历史、现...
天仙金丹心法-附气功秘文破译 本书特色 该书对道教气功(内丹功)的理论、方法、步骤作了系统而详尽的论述,文字较通俗易懂。对于研究道教及其丹功,对于气功爱好者可提...
形上学-附:范畴集 句解 本书特色 我社此次出版吕穆迪先生译阿奎纳与亚里斯多德著作*后一辑。这套书还包括《分析学前编》、《亚里斯多德〈分析学前编〉注》、《分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