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珍藏版)》是《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的修订版,包括作者葛剑雄的增订版自序和三篇约五万字的相关文章。中国历史的统一与分裂是作者二十多年来一直思索的重点问题,作者以理性的思考来审视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提出如何认识统一时期的消极因素和分裂时期的积极因素,并面向未来,提出了作者独特的见解。《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珍藏版)》史料扎实,分析深入,视角鲜明,见解独特,有助于我们更好认识中国历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珍藏版)(精)》作者葛剑雄不以惯例,不以王朝起迄为统一的终始,不以定论成说为立论的依据。返观纷扰的昔日天下,立足真实的历史疆域,用凝练的笔触,厘清统一与分裂的长度,诠释统一与分裂的标准,穿透千年时空隧道追寻中国历史的分分和和。
虽然我从小就喜好历史,但那只是少年时代盲目好奇心的表现。直到1978年10月考取为复旦大学的研究生,三年后又留校工作,才确定了以历史地理研究为终身职业。刚读研究生时,还不知历史地理为何物,就像外界不少人以为就是历史加地理这两门学科。幸而先师季龙(谭其骧)先生抱病设帐,在华东医院大厅一角为我们五位同学讲了**课,才明白历史地理的学科属性,与历史学、地理学的关系,不禁心中窃喜,原来歪打正着,所选专业正适合自己的需要,符合自己的兴趣,也能利用自己尽管不多却也不无价值的积累。更出乎意料的是,一年后领导明确我担任先师的助手,从此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先师的耳提面命,瞻仰史学界泰斗和前辈的风采,聆听他们的教诲。
一开始我选定的研究方向是西汉人口,1979年写了一篇《西汉人口考》,发表于《中国史研究》,以后用作硕士学位论文。1983年以此为基础写成博士论文《西汉人口地理》,1986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后又承担《中国人口》项目的子课题,完成中国人口历史变迁的概述,直到完成《中国移民史》和《中国人口史》,前后花了二十多年时间。不过我*关注的还是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内的发展变化,其中之一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分裂,幼时读《三国演义》,对“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印象深刻。以后自学历史,了解了历朝历代的兴衰,似乎证实了这种分合的规律。而历史学界长期肯定的规律却是,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分裂是支流;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分裂的时期越来越短;统一的范围越来越广,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不过,联系到具体问题后,就发现没有那么简单。特别是在协助先师修订《中国历史地图集》时,对历史时期疆域的变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纠正了长期沿袭的误解。例如,以往无不将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当作大分裂后重新统一的开始,而实际上,且不说北宋的统一始终没有完成,而在历史中国的范围内,辽、宋对峙,西夏、大理、吐蕃并存,如果将北宋看成统一,实际是将其他政权排除在中国之外。我将心中的困惑汇报于先师,他也颇有同感,但作为《中国历史地图集》主编的他,对《地图集》中的某些不实之处却无能为力。由于我随侍先师的时间很多,有时连续几个月住在外面,主要就是修订《地图集》、整理《肇域志》、编审《历史大辞典》条目等,统一与分裂往往成为我们饭后、睡前的话题。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珍藏版)》:实际上,秦长城在山海关以北二三百公里,孟姜女在山海关不仅哭不倒长城,就连长城的影子都不会看到。北宋末年以前的军队*远只到达今天北京市的南郊,像杨家将这样的正规军绝对不可能越过辽国的南京幽州城而活动在它的北面。山海关至嘉峪关间的长城筑于明朝,与秦始皇毫不相干。八达岭一段长城至多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也不会找到两千多年前的影子。近年来,长城的价值又有了*现代化的标准,因为据说它是一位美国太空人在太空中唯一能用肉眼见到的地球上的建筑物。*近又有消息说这一报道有误,事实并非如此。其实,即使被太空人看到了,也不见得就抬高了长城的身价。因为今天的长城早已不是什么贯通万里的建筑了,很多地方已成断垣残壁,甚至已经杳无踪影。残留的长城中相当一部分只剩下黄土堆积,与周围的荒野并无明显区别。而地球上比长城明显很多的建筑物并不少,何至于它们却没有进入这位太空人的眼帘?要真有这样的事,就只能归结于一系列偶然因素:如这一段长城上空正好未被云雾遮盖,光线正好适宜,太空人正好在观察,他事先又知道地球上有长城。只要缺少其中一项,恐怕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了。如果这位太空人看到的不是长城,而是其他国家的什么建筑,长城的价值是不是就会降低或被取消了呢?看来大可不必担心。长城就是长城,它的价值客观存在。毫无疑问,长城是我国乃至人类建筑史上的一项奇迹。我们的先民在极其贫乏的物质条件下,以*原始、*简单的工具完成了如此浩大的工程,显示了他们的智慧、力量和决心。但是要把长城说成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象征,歌颂它在中国历史上起过如何大的作用,就违背了历史事实。从战国时的秦国、赵国、燕国开始到明朝末年修筑的长城,历来就是中原农耕民族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手段。且不说长城沿线埋下了多少尸骨,耗费了多少财产,就是以军事上的作用而言,长城又何尝达到了中原统治者当初的目的呢?实际上一旦中原王朝失去军事实力,长城就形同虚设。秦始皇死后匈奴就越过长城占了河套地区,明朝末年清军出入长城如入无人之境,真正沿着长城作武力对峙的例子并不多见。长城固然多少遏制了北方游牧民族对南方的入侵和破坏,但同时也限制了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固定了农牧业的界线。所以历史上修筑长城次数*多、工程量*大、质量*高的明朝,正是对西北和北方*保守、*无作为的王朝。随着长城的*终完成,明朝的势力再也没有越出嘉峪关一步。相反,能够把农业和牧业民族同时统一起来的政权就不需要、也绝不会修筑长城。到了清朝,长城内外归于一统,残留的长城开始还作为地区间的关卡,以后就被完全废弃了。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秦朝人、汉朝人、明朝人的爱国主义自然只能以长城为界,因为长城外面就不是他们的国了,而是另一个政权或民族的疆域了。但唐朝人、清朝人的爱国主义就绝不会受到长城的限制,因为长城外边同样是他们的国。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在长城内外的各族人民早已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岂能再用历史上部分中原王朝狭隘的民族立场来认识长城?岂能用它来象征中华民族?究竟是筑起长城、守住长城对中国历史贡献大,还是将长城南北统一起来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大,这是不言而喻的。但从汉朝以来把长城作为“天之所以限胡汉”(老天爷用来分隔胡人和汉人)的界线,把“天下”限于长城之内。流风余韵,是否还存在于某些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深处?这是值得我们考虑的。……
葛剑雄,祖籍浙江绍兴,1945年12月出生于浙江湖州,历史学博士,曾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现为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国际地圈生物圈中国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委员会委员、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
超越利益集团 本书特色 宋朝,*为后世荣,*为后人痛。宋朝的先进是如何产生的?宋朝之后,中国为何反被欧洲超越?我们从宋朝的政治模式中学到了什么?汉书下酒,宋史引...
恺撒战记--内战记 本书特色 《恺撒战记·内战记》是古罗马著名的军事历史著作,为恺撒继《高卢战记》后的另一部作品。本书收录了《高卢战记》之后的四个...
兀良哈及鞑靼考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上下卷,分别是兀良哈三卫名称考和鞑靼考。上卷主要对洪武三卫之名称源流与地理沿革进行了考辨。下卷则是对“鞑靼”一词进行了考证。本...
往事一抹风流-世说民国学人 本书特色 本书集合了民国时期著名学人的生活轶事、智慧语言等如陈寅恪、林语堂、胡适、黄侃、闻一多等,以《世说新语》的体例编排:全书分...
《阴阳师·醍醐卷》内容简介:现象级作家梦枕貘传奇力作《阴阳师》,系列全新作品《阴阳师·醍醐卷》隆重上市。本书包括《醍醐卷》
《水色旅行:水彩风景插画手绘技法》内容简介:本书以技法训练与提升为主的专业水彩画绘制教程。日常我们所见到的水彩作品大多以轻
丝瓷之路-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V 本书特色 《丝瓷之路——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是有关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专门学术刊物,目的是以地区史研究...
西方文明之根-古代近东.古代希腊.古代罗马文明-(第八版) 本书特色 《西方文明之根》作者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该书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多国出版。全书告诉读者,西方...
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中国史学史产生的学术背景,中国史学史产生的具体过程,40年代中国史学史学科的进展,解放后17年间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建...
征缅歼敌亲历记 本书特色 《征缅歼敌亲历记》是张业辉先生在晚年对自己作为中国远征军战车营一员,赴印度接受美军训练和赴缅抗日的那段历史的详细记录。书中所记皆为真人...
书前与书后 内容简介 本书所收录的一面是作者几十年来在翻译介绍史学哲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如康德、卢梭、孔多塞、梅尼克等人著作时所作的篇篇译序;另一面是作者对宋初三...
《从春水捺钵到居园理政》内容简介:本书从多重视角系统研究了北京南海子地区的历史文化。“南海子”(现为以南海子公园为中心的地
历史学家茶座-总第二十五辑 本书特色 孟祥才:何兹全先生印象记,王曾瑜:忆侯外庐先生,魏宏运:南开大学往事(一),陈梧桐:苦涩的回忆(上)——教育部“五七干校”...
古道西风:一口气走完丝绸之路(青少年读物) 本书特色 本书从文化史视角,丝绸之路为主体,描述丝绸之路上的故事。主要以具体人物及城市为对象,讲述丝绸之路&ldqu...
史迪威将军的名字是与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战之前,他曾先后3次被派往中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东南亚节节进逼,他临危
《中美合作所与太平洋战争》内容简介:抗战时期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是中美两国联合抗日的情报机构、训练机构,分别由中美两国
近代卷-图说世界史 本书特色 《图说世界史(近代卷)》带着德国教授的严谨,通过数千幅精美图片,辅以平实阐释,令我们在心灵中重演历史,感受人类命运的起伏跌宕。人性...
西北哥老会与辛亥革命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政治史、文化史、社会史和心态史等多种分支结合的方法综合性地研究西北哥老会与辛亥革命的动态关系。从追溯西北哥老会的形...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尤其爱读《二十四史》。毛泽东阅读该书时在书上留下了大量评注和圈点,对深刻理解毛泽东的思想品质和道德风
南渡北归-离别-大结局 本书特色 ★《南渡北归》系列图书之“离乱大结局”;★首部全景再现20世纪中国*后一批大师命运变迁的史诗巨著;★台湾时报十大年度好书《陈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