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絮语

家庭絮语

作者:[意大利]娜塔丽亚·金兹伯格 著,黄文捷 译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3-08-01

评分:4.7分

ISBN:9787562471851

所属分类:青春文学

书刊介绍

家庭絮语 内容简介

“我”在都灵一个喧闹的家庭长大。父亲,一个犹太裔大学教授,脾气暴躁,经常大吼大叫;母亲,一个文艺气质的家庭主妇,总喜欢在饭桌上重复地讲那几个故事,纵容父亲的坏脾气;两个哥哥,一个是家庭的骄傲,一个总是不学好;一个姐姐,在青春期爱上普鲁斯特,忧愁地在花园里散步;一个结实强悍的女佣,总是“他”“她”不分,说话颠三倒四;来来往往的家庭的朋友,孩子们的朋友,裁缝,医生……一个熙熙攘攘的20世纪上半叶的意大利家庭。
几十年间,墨索里尼上台,种族法实施,二战爆发……哥哥、父亲被捕,“我”的丈夫死在德军监狱,身边的朋友陆续消失。然而这些苦难以一种慌乱甚至滑稽的方式发生,或者只是被悄悄地一笔带过。一家人不论如何颠沛流离,只要他们聚在一起,家人间琐碎而亲切的话语便在继续,伤口便得到愈合,生活便得以继续。
在“我”的记忆中,家人的欢声笑语,像一条河流,充满着*具生命力的种子。

家庭絮语 本书特色

编辑推荐
意大利国宝级文学大师,二战后欧洲*具影响力巨著,意大利中学生指定读物。向普鲁斯特致敬的(女版)“追忆似水年华”。再版数十次,逾百万册,译介成多国语言。在《辛德勒的名单》一样沉重的背景下,呈现了胜于《美丽人生》的欢快与温馨。《家庭絮语》散落于记忆深处,穿透黑暗深重的历史,放射出微弱温暖的光。
作者得有多灵的一对耳朵,才能记得这些鲜活的话语;而她得有多冷静,才能撇除哪怕必要的煽情,才能如此真实地记下她生活中平凡也美妙的点滴。她不过要写下家中每一个人,只是恰好他们生活在二战中的意大利,恰好他们是犹太家庭。
名人推荐
在金兹伯格看来,生活是一个快乐的现实,是一个幸福的源泉。受苦受难类似一种耻辱,它不能带来幸福,不能产生任何好的东西……苦难属于我们自己,也只属于我们自己,它应该与我们一起死去。
——切萨雷•加尔博利(意大利著名文学评论家,作者生前好友)
媒体推荐
写法奇特。表面喧闹,实则流淌着平静的情感。
——《纽约时报》

家庭絮语家庭絮语前言

本书的一些地方、事件和人物都是真实的。我没有做任何编造:每逢我按照我作为小说家所养成的旧习惯,编造什么东西,我就立即迫使自己销毁那些编造的东西。
甚至连名字也都是真实的。因为我撰写本书时,对任何编造的东西曾感到如此强烈的无法容忍,所以,我不能改变那些真实的姓名,在我看来,那些真实的姓名是与相关的真实人物密不可分的。也许,有些人从一本书中发现自己的名字和姓氏,会感到不快;但是,对这一点,我则无话可说。
我所写的只不过是我记起来的东西。因此,如果有人把本书当作一本大事记来读的话,他一定会从中发现数不胜数的遗漏。虽然本书内容是实有其事,我却还是想:应当把它当作一部小说来读,也就是说,不要要求它写出比一部小说更多或更少的东西。也有许多东西尽管是我依然记得的,我却宁可撇开不写;而在这些东西里,许多都是与我自己直接有关的。
我很不愿意谈我自己。的确,本书并不是我个人的历史,而尽管有一些空白和遗漏,却不如说是我的家庭的历史。我应当再补充一点: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我曾一直想要写一部讲述当时生活在我周围的一些人的书。部分地说,本书正是那部书:不过也只是部分地是而已,因为人的记忆力总是有限的,而且也因为:凡是以实事为内容的书籍,往往都只是我们所见所闻的那些东西的微弱余晖和零星残片罢了。

家庭絮语 节选

(一)
我的外祖父和外祖母,两位都是在我出生前去世的。我的外祖母,皮娜外婆,出身低微,她嫁给了我的外祖父,而外祖父其实是她家的一个邻居:一个个头儿不高的戴眼镜的小伙子,一位事业刚刚起步的出色律师,每天,她都听见他在大门口问那看门的女人:“有我的‘西’(信)吗?”我的外祖父总是把“信”(xin)说成“西”(xi),而把“n”说得很轻;这种发音方法,那样一个词,在我的外祖父看来,似乎是一种不同凡响的鲜明标志。而外祖母嫁给他,也正是为了这个,甚至也因为:她想到冬天时给自己做一件黑丝绒的小大衣。这可不是一场幸福的婚姻。
我的这位皮娜外婆,她年轻时就是头发金黄,俊俏可爱;她一度还在一个业余剧团里演过戏。待幕布拉起之后,我的皮娜外婆伫立在那里,手拿一支画笔,面前是一个画架,她说了这几句话:
“我不能再继续画下去了;我的心灵不愿屈服于工作和艺术;它正从这里远远飞走,它还满怀着痛苦的思绪。”
后来,我的外祖父投身于社会主义;他曾是毕索拉蒂、屠拉蒂和库利肖夫的朋友。我的皮娜外婆一直与丈夫的政治生活格格不入。由于外祖父总是把家里塞满了社会党人,我的皮娜外婆总是惋惜地谈到女儿:“那孩子,将来娶她的准是一个煤气工人。”后来,他们俩终于分居了。我的外祖父在他一生中*后几年脱离了政治,重操起当律师的旧业来;但是,他总是一睡就睡到下午五点,当有顾客上门的时候,他总是说:
“他们来干什么?你们快把他们撵走!”
(二)
我们,莱奥内和我,结了婚;我们到帕拉马利奥街的那所房子里住下。
我父亲,当我母亲告诉他:莱奥内想要娶我的时候,又照通常那样,发了一通脾气,这种脾气每逢我们每个人要结婚,他总是要发的。这一次,他不说莱奥内长得丑了。他说的是:
“可他没有一个可靠的社会地位啊!”
的确,莱奥内是没有一个可靠的社会地位,甚至可以说,他的社会地位是十分不稳定的。他们可能把他再次逮捕、投入监狱;他们可能以任何借口,把他送往流放地。但是,我母亲说,如果法西斯完蛋了;那么,莱奥内就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此外,他在其中工作的那家小出版社,虽然还是那么小、那么穷,但是却充满前途无限的旺盛精力。
我母亲说:
“他们甚至还印萨尔尼托雷利的书呢!”
萨尔尼托雷利的名字,对我父亲和我母亲来说,是具有魔术般的威力的。我父亲,只要一听这个名字,就会马上变得心甘情愿、百依百顺。
我结了婚;在我结婚后不久,我父亲在跟外人谈到我时,就立刻说“我女儿金兹伯格”了。因为他总是时时刻刻准备好来确定情况的变化,他总是马上把丈夫的姓氏加给结了婚的妇女。他有两名助手,一男一女,男的叫奥利沃,女的叫波尔塔。奥利沃和波尔塔后来结了婚。然而,我们呢,却继续称呼他们“奥利沃和波尔塔”,我父亲则每逢听到就必定要发火:“她不再是波尔塔了!你们该叫她奥利沃!”

家庭絮语 作者简介

娜塔丽亚· 金兹伯格
Natalia Ginzburg,1916—1991
作为战后意大利文学中最知名、最具创造性的声音之一,金兹伯格因其独特的文风和其小说中对混乱社会背景下个人命运的描写而得到好评、并受读者欢迎。她是一位多产的剧作家,同时也是散文家、小说家。她最知名的作品包括:小说《昔日我们种种》(Tuttii nostri ieri)、《城市与家》(La città e la casa)、《夜晚的声音》(Le voci dellasera),自传体小说《家庭絮语》(Lessico famigliare),及《曼佐尼家族》(La FamigliaManzoni)——19世纪意大利文学家曼佐尼传记,其中《家庭絮语》曾获意大利斯特雷加文学奖。
金兹伯格出生于意大利帕莱摩,父亲是有名的犹太生物学家,而母亲是天主教徒。三岁随全家迁至都灵,并在此度过童年与少女时代。《家庭絮语》的故事,便是从都灵开始。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