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达就是写过几本“近距离看美国”的林达,也就是写作《在边缘看世界》的那个林达。现在,她带着一本描写“革命”的文学名著(《九三年》)奔赴巴黎。在法兰西的城堡、广场、宫殿、教堂、博物馆,咀嚼着文化的成果,品味着艺术的盛筵,倾听着历史的回声,感悟着前人在血与火中凝成的思想和智慧作者于浓厚的法国历史文化氛围中,用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场景,丰富了对艺术、文化,对历史、社会,以及对“革命”的理解。
《带一本书去巴黎》的林达又踏上了浪漫花都之旅,然而,背负历史的所在总是沉重的:“一百年,可以积淀、挣扎、反思而产生雨果。一百年,也足以推陈出新,埋葬一段历史,因而彻底忘却,整个民族并不因为经历了什么而有所长进。巴黎是一个城市,也是一段历史缩影……你会感受一些他们的历史观。”
从拿破仑回归雨果
……
1840年底,在拿破仑去世19年之后,那百万孤魂野鬼依然游荡在昔日战场,他们也许还是一些老人梦中流着眼泪去伸手触摸的孩子。可是,对于新一代成长起来的法国人,他们已经是被抹去的历史尘土。而伟人,却因传奇而再生。已经到了拿破仑“荣归故里”的时候了。
迎回拿破仑的法国当政者,是路易菲力普国王。他的当政,是另一场被称为“七月革命”的武装夺权的结果,当然,这还不是法国的*后一场革命。雄壮的凯旋门刚刚完工几年,香榭丽舍大道挤满了迎接拿破仑的巴黎人。送葬的队伍是声势浩大的,而对于拿破仑的大军,他是孤身返乡。当他在灵柩中独自穿过凯旋门,耳边响起“皇帝万岁”的呼喊时,不知拿破仑是否想到,这个凯旋门,原本是他在奥斯特利茨战场上,留给士兵们的一个虚幻荣光的许诺。
拿破仑的灵柩,走的就是我们今天走过的这条路线,只是两边的景色和今天完全不同。香榭丽舍当然还远没有那么摩登,大宫小宫是60年后的1900年才建造的,亚历山大三世大桥,也是在差不多的时候才建造起来。这座桥是以俄国的皇帝命名的,这位沙皇曾经亲自赶来,为大桥安放了奠基石。他的爷爷就是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败给了拿破仑的亚历山大一世。时过境迁,俄国和法国已经结盟,大桥的命名,就是为了纪念他所建立的这个俄法联盟的。
拿破仑被安葬在荣军院的穹顶教堂,今天,这里是又一个需要买门票才能进去看一眼的地方。这是墓葬设计的经典作品,确实非常值得一看。按说它也是地宫墓葬的形式,可是,设计师显然巧妙地打破了传统的构造,在安放棺木的位置,打通了地面与地宫的楼层阻隔。拿破仑墓不再给人以阴冷的感觉,肃穆的沉淀和光荣的上升,都以法国人特有的艺术方式,完美地得到了表达和兼顾。
在拿破仑的灵柩穿过凯旋门的45年之后,这个似乎是专为武士建造的凯旋门下,**次举行了一个作家的葬礼,他就是维克多雨果。这一天,全法国举国致哀。也许,这是从大革命以来,法国人**次全体静默,**次有机会共同反省和思索。
雨果笔下的大革命,是矛盾的,显然可以从中看到雨果的心灵挣扎。在《九三年》里,他列举着旧制度的残酷和不公正,列举着大革命对旧制度的改变,也列举着同时发生的大革命的恐怖和残忍。这一切都集中地、典型化地堆积在一起,似乎使人们无所适从。但是在法国,这是无数人看到的事实,这是无数学者列举过的事实。这似乎是作为文学家的雨果,也没有能力解决的悖论。然而,是雨果,**次把善和人性作为社会进步的衡量尺度,放在了法国人面前。
在雨果的一部部作品中,站在*瞩目位置的,是弱者,是没有阶级、地位、血缘、道德等任何附加条件的弱者。他把社会如何对待弱者,作为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放在了世界面前。
45年前,巴黎人倾城而出,送过凯旋门下的,还是一个站在云端的“伟人”。45年后,他们相随送过凯旋门的,是为法国所有弱者呐喊的一个作家。几千年欧洲文明的积累,才*后在法国完成这样一个变化。
从这一天起,法国人终于明白,不是因为有了拿破仓,而是因为有了雨果,巴黎才得救了,法国才得救了。
……
“去巴黎。我一直在等待这一天。可是,总有各种原因在那里阻挡行程。把它排入计划的契机终于在去年出现。从决定到今年年初上路,还有长达近半年的时间。原来以为,这么长的一段时间,一定可以好好做些准备。可是,永远有必须忙碌应付的事情。居然其中还包括被迫处理一场车子全毁的交通事故。
临行那天,还在忙些和法国绝对没有关系的事情。对我们,这已经是规律了,得到时间的方法,是对占用了时间的事情扭过头去,眼不见为净。一走了之是其中最干脆的一种。可是,原来打算做的那些“准备”,就基本“泡汤”了。在被飞机起飞的时间表逼到非走不可的时候,我才……”这是来自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的节选部分。
林达,是一对美籍华人作家夫妇合用的笔名。另有“丁林”、“Dinglin2”等笔(网)名。夫为丁鸿富,妻为李晓琳。他们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进入大学。曾在黑龙江省插队。1991年移居美国。
林达的书,在中国大陆风靡一时,被誉为是介绍美国最好的作者之一,是中国的托克维尔。同时,林达在《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南方周末》等报刊开设专栏,不仅有时事评论,还有散文和特稿。林达的文字朴实自然,富有洞见,写作领域涉及宪政、法治、历史、国际关系,是少有的全能型作家。
人文春秋 -《看历史》创刊8年精选集 本书特色 《看历史》创刊8年来积累了大量优秀文章,这些文章在挖掘新史料的基础上往往会发表许多新观点,让读者获得新感受,受到...
《平安时代(岩波日本史·第三卷)》内容简介:自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开始,日本进入平安时代。从八世纪末到十二世纪末的四百年
抗战烽火中的河南大学 本书特色 陈宁宁编著的《抗战烽火中的河南大学》讲述抗战开始后,河南大学几经迁移困苦与河大师生努力办学的事迹,包括教学设备的损失、知名教授与...
蒋介石在其政治、军事、生活中有着复杂多面的人际关系,由此构建起纵横上下左右的立体人际网络,在其执政过程中起着或隐或显的重
《杨尚昆日记》收入杨尚昆同志1949年至1965年间所写的部分日记,共约110万字。他的一部分日记已在“文化大革命”中散失,这是无法
《奥斯威辛的爱情》的主要内容是:1940年夏、十九岁的波兰小伙子杰西被德国纳粹关进奥斯威辛集中营;在那里,他与犹太少女希拉相
一个军人集团的裂变,一个少为人知的五四。五四不仅是思想史上的标志事件,还是政治史中的一个巨大事件场域。学生运动只是五四的
齐鲁--中国历史实录--中国宦祸实录 内容简介 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曾言:“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谓之实录”丛书即以达一传统史学的*高标准为指归,选取历...
新编历史小丛书:儿童中国史 本书特色 张荫麟20世纪30年代仿狄更斯《儿童英国史》为国小撰写《儿童中国史》,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其所处的时代及时代之先后,以人物的活...
新书--美国国家图书馆珍藏名传:皮洛士国王 本书特色皮洛士是伊庇鲁斯国王。他生于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分裂的希腊化世界。他是一位战争艺术的大师,战略之父汉尼拔就自称是...
《《老子》通识》内容简介:《老子》,又名《道德经》或《德道经》等,是先秦时代极为重要的一部典籍,后成为道家学派的经典文献。
开拓者-著名历史学家访谈录 本书特色 《开拓者:著名历史学家访谈录》汇集了当代十余位中外著名历史学家的访谈。接受访问的学者们均为各自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与铺路人,对...
中国考古学年鉴 1994 目录 考古学研究古人类学与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秦汉考古三国至明代考古甲骨文金文研究*近10多年来日本的甲骨文金文研究...
资治通鉴-中华国学经典藏书-简易读本 本书特色 “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经典的价值和魅力在流光岁影里永不褪色,先贤圣哲的智慧光芒照耀着我们的现代生活。为在古代经...
老照片:第一○七辑 本书特色 《老照片》被普遍认为是摄影版的《读书》。它图文结合,围绕照片撰写文章。十年来,它以朴素而温情的独特方式记忆和见证历史,使我们得以重...
革命逸史-冯自由回忆录-上下册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东方出版社出版★ 冯自由(1882-1958),1895年在日本横滨随父冯镜如加入兴中会,孙中山机要秘...
民国大学-遥想大学当年 本书特色 他们当中有陈寅恪这样,以“不合作”为*高原则;有顾准这样,敢于反叛的;有储安平这样,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的;更多像钱锺书这样,...
被利益集团拖垮的王朝 内容简介 从人物、事件、社会背景等多方面深刻剖析中国历代王朝从昌盛走向衰落的原因。史料翔实、内容丰富,分析透彻。作者多为史学界名家,如:...
《延缓衰老有方法》内容简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从古到今,珍惜生命、健康长寿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事实证明,长生驻世是不可能的,
史潮与学风 本书特色学者治学离不开他生活的时代。时代对学者治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了两个方面:一是学术潮流,一是学术风气。本书以“史潮与学风”为题,不仅是因为它们是治...